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02 05:15
为研究生物有机肥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效果及对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采用拮抗菌复配菌剂添加至有机肥制成生物有机肥,施于烟田,分别在烟株不同生长时期采集根际土壤进行可培养微生物测定及16 S/18 S rDNA基因测序,探究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及其对青枯病发病率、烟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生物有机肥的处理组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率达到了38.2%,烟叶产量提高8.6%。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旺长期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处理组中的丰度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32.1%, 48.7%,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分别增加了55.3%,54.6%,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为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大田中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明显改善烟株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区系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群落丰富度,对青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旺长期为烟株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在群落结构及有益菌上的显著差异可能会影响青枯病的发生。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0,54(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烟田土壤中细菌在门水平上的群落组成
如图2所示,在真菌门水平上共列出7种在样本中占比大于1%的物种。其中,子囊菌门 (Ascomycota)、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Norank_k_Fungi为优势物种,占样本总量的95%以上。这3类都是成熟期在处理组与对照组中表现出差异,其中子囊菌门 (Ascomycota)表现为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达到1%的显著水平);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在烟草生长期内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成熟期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norank_k_Fungi在烟草生长期内表现为持续增长趋势,在成熟期处理组中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达到1%的显著水平)。其他非优势物种均在成熟期表现出处理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的情况,旺长期与成熟期褐藻门 (Ochrophyta)在处理组中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达到1%的显著水平)。2.4.3 生物有机肥对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影响
为了找出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物种,将对照组与处理组在4个时期微生物的群落相对丰度数据分别整合成T1组、T2组,运用统计学方法检测不同组(样本)微生物群落中表现出的丰富度差异的物种,进行假设性检验,评估观察到差异的显著性,从而得到具有显著差异的物种。如图4所示。细菌在属水平上共列出相对丰度排名前10的物种,分析发现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下的属差异性较为明显,该菌在土壤中的相对丰度如图4-a所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虽然在总丰度上为处理组略高对照组,但通过物种组成分析发现其在成熟期表现为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除此之外,等球菌属(Isosphaera)、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也表现为处理组高于对照组。图4 烟田土壤微生物在属水平上的物种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邵武烟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烟草青枯病发生关系初报[J]. 陈乾锦,林书震,李红丽,李小龙,芦阿虔,沈建平,郭夏丽,王岩. 中国烟草学报. 2019(04)
[2]生物有机肥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及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J]. 施河丽,孙立广,谭军,赵秀云,王瑞. 中国烟草科学. 2018(02)
[3]模拟氮沉降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类型的影响[J]. 马慧君,张雅坤,许文欢,葛之葳,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4]生物有机肥对烟草青枯病的田间防效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蒋岁寒,刘艳霞,孟琳,朱春波,李想,沈标,石俊雄,杨兴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6(05)
[5]余姚滨海不同盐碱度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J]. 孙慧,张建锋,许华森,陈光才,王利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16(10)
[6]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人工湿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研究进展[J]. 王林,李冰,朱健. 中国农学通报. 2016(05)
[7]16S rRNA基因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J]. 刘驰,李家宝,芮俊鹏,安家兴,李香真. 生态学报. 2015(09)
[8]基于分子技术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 谭益民,何苑皞,郭文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10)
[9]生物有机肥对秦巴山区核桃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的影响[J]. 孙薇,钱勋,付青霞,胡婷,谷洁,王小娟,高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05)
[10]连续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J]. 宋松,孙莉,石俊雄,冯永刚,杨兴明,谭石勇,李荣,沈其荣. 土壤. 2013(03)
博士论文
[1]土壤细菌群落和根系分泌物影响番茄青枯病发生的生物学机制[D]. 谷益安.南京农业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莴笋生长生理、养分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张迎春.甘肃农业大学 2019
[2]三种药剂对青枯雷尔氏菌在烟草体内定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王瑢笙.西南大学 2016
[3]抗烟草青枯病的药剂筛选与应用技术研究[D]. 汪莹.西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14123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0,54(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烟田土壤中细菌在门水平上的群落组成
如图2所示,在真菌门水平上共列出7种在样本中占比大于1%的物种。其中,子囊菌门 (Ascomycota)、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Norank_k_Fungi为优势物种,占样本总量的95%以上。这3类都是成熟期在处理组与对照组中表现出差异,其中子囊菌门 (Ascomycota)表现为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达到1%的显著水平);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在烟草生长期内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成熟期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norank_k_Fungi在烟草生长期内表现为持续增长趋势,在成熟期处理组中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达到1%的显著水平)。其他非优势物种均在成熟期表现出处理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的情况,旺长期与成熟期褐藻门 (Ochrophyta)在处理组中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达到1%的显著水平)。2.4.3 生物有机肥对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影响
为了找出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物种,将对照组与处理组在4个时期微生物的群落相对丰度数据分别整合成T1组、T2组,运用统计学方法检测不同组(样本)微生物群落中表现出的丰富度差异的物种,进行假设性检验,评估观察到差异的显著性,从而得到具有显著差异的物种。如图4所示。细菌在属水平上共列出相对丰度排名前10的物种,分析发现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下的属差异性较为明显,该菌在土壤中的相对丰度如图4-a所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虽然在总丰度上为处理组略高对照组,但通过物种组成分析发现其在成熟期表现为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除此之外,等球菌属(Isosphaera)、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也表现为处理组高于对照组。图4 烟田土壤微生物在属水平上的物种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邵武烟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烟草青枯病发生关系初报[J]. 陈乾锦,林书震,李红丽,李小龙,芦阿虔,沈建平,郭夏丽,王岩. 中国烟草学报. 2019(04)
[2]生物有机肥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及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J]. 施河丽,孙立广,谭军,赵秀云,王瑞. 中国烟草科学. 2018(02)
[3]模拟氮沉降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类型的影响[J]. 马慧君,张雅坤,许文欢,葛之葳,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4]生物有机肥对烟草青枯病的田间防效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蒋岁寒,刘艳霞,孟琳,朱春波,李想,沈标,石俊雄,杨兴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6(05)
[5]余姚滨海不同盐碱度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J]. 孙慧,张建锋,许华森,陈光才,王利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16(10)
[6]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人工湿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研究进展[J]. 王林,李冰,朱健. 中国农学通报. 2016(05)
[7]16S rRNA基因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J]. 刘驰,李家宝,芮俊鹏,安家兴,李香真. 生态学报. 2015(09)
[8]基于分子技术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 谭益民,何苑皞,郭文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10)
[9]生物有机肥对秦巴山区核桃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的影响[J]. 孙薇,钱勋,付青霞,胡婷,谷洁,王小娟,高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05)
[10]连续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J]. 宋松,孙莉,石俊雄,冯永刚,杨兴明,谭石勇,李荣,沈其荣. 土壤. 2013(03)
博士论文
[1]土壤细菌群落和根系分泌物影响番茄青枯病发生的生物学机制[D]. 谷益安.南京农业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莴笋生长生理、养分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张迎春.甘肃农业大学 2019
[2]三种药剂对青枯雷尔氏菌在烟草体内定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王瑢笙.西南大学 2016
[3]抗烟草青枯病的药剂筛选与应用技术研究[D]. 汪莹.西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14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1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