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沉降与干旱对亚热带两种典型树种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03 14:14
森林凋落物在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气候因子是影响凋落物分解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其中湿度对凋落物分解影响最为显著。近年来季节性干旱逐渐成为威胁我国南方森林植被的重要气候因素之一,降水的季节性变化会严重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继而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另外,近几十年来由于矿物燃料燃烧、含氮化肥的生产和使用等原因,大气氮沉降量不断增加,氮沉降也成为目前影响凋落物分解的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子。当前的研究主要基于干旱或氮沉降单一环境气候因子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普遍认为干旱会抑制凋落物分解,而多数基于氮沉降的研究则表明凋落物分解过程会被促进,但当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凋落物分解过程时,多因素综合作用时可能会增加分解过程的复杂性。湘西地区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受氮沉降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几年又频繁发生季节性连旱现象,因此本研究选取湘西地区吉首市作为研究区域,选择两种优势物种马尾松和香樟作为试验材料,通过一系列的野外模拟实验包括交互移植实验得出,干旱与氮沉降的交互作用会对不同生境内马尾松和香樟凋落物分解产生不同的...
【文章来源】:吉首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凋落物分解与生态过程
1.1.1 森林凋落物分解的过程
1.1.2 森林凋落物分解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1.3 影响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因素
1.2 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以及研究现状
1.2.1 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1.2.2 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干旱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研究现状
1.3.1 干旱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1.3.2 干旱在我国南方的时空分布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样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实验方案
2.2.3 指标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氮沉降对亚热带两典型树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失重率
3.1.2 真菌生物量
2释放量"> 3.1.3 CO2释放量
3.1.4 分解酶活性
3.2 讨论与结论
3.2.1 氮沉降对不同生境内凋落物分解表现的影响
3.2.2 凋落物分解对氮的敏感性反应及其在不同生境中的差异表现
第4章 干旱对亚热带两典型树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失重率
4.1.2 真菌生物量
2释放量"> 4.1.3 CO2释放量
4.1.4 分解酶活性
4.2 讨论与结论
4.2.1 干旱对凋落物分解在不同生境内的表现的影响
4.2.2 凋落物分解对不同程度干旱模拟的响应及在不同生境内的差异表现
第5章 氮沉降与干旱对亚热带两典型树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失重率
5.1.2 真菌生物量
2释放量"> 5.1.3 CO2释放量
5.1.4 分解酶活性
5.2 讨论与结论
5.2.1 氮沉降对两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5.2.2 干旱对两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第6章 不同氮源种类与干旱对亚热带两典型树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失重率
6.1.2 真菌生物量
2释放量"> 6.1.3 CO2释放量
6.1.4 分解酶活性
6.2 讨论
6.2.1 不同氮源种类对两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6.2.2 干旱对两种凋落物分解的不同氮源的敏感反应的影响
6.2.3 凋落物分解在不同氮源处理下对干旱的响应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氮沉降对草地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进展[J]. 杨丽丽,龚吉蕊,刘敏,杨波,张子荷,罗亲普,翟占伟,潘琰. 植物生态学报. 2017(08)
[2]杉木和香樟酸雨酸解底物的分解格局[J]. 唐黎,林永慧,何兴兵. 生态学报. 2017(18)
[3]氮沉降对凋落叶分解前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吴旺旺,张丽丽,林达,黄幸然,胡宝叶,易志刚.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7(02)
[4]不同形态外源氮对马尾松与广玉兰落叶分解的影响[J]. 周林涛,黄欣,宋曰钦. 湖南林业科技. 2017(02)
[5]增加降水对四川干旱河谷区云南松人工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J]. 刘尉,王丽华,刘林,符饶,吴小辉,黄从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6]模拟氮沉降和降雨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向元彬,周世兴,肖永翔,胡庭兴,涂利华,黄从德,高保丹. 生态学报. 2017(02)
[7]水、氮耦合对阔叶红松林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李东升,郑俊强,王秀秀,郑兴波,韩士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04)
[8]氮沉降和干旱对阔叶红松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郑俊强,郭瑞红,李东升,李东,李金功,朱保坤,韩士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04)
[9]氮沉降对微生物分解森林地上凋落物过程的影响[J]. 彭赛,张雅坤,葛之葳,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10]模拟干旱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养分释放的影响[J]. 黄强,黄从德. 四川林勘设计. 2015(04)
硕士论文
[1]氮源对外生菌根生长、氮吸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D]. 廖晓初.西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16646
【文章来源】:吉首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凋落物分解与生态过程
1.1.1 森林凋落物分解的过程
1.1.2 森林凋落物分解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1.3 影响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因素
1.2 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以及研究现状
1.2.1 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1.2.2 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干旱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研究现状
1.3.1 干旱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1.3.2 干旱在我国南方的时空分布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样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实验方案
2.2.3 指标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氮沉降对亚热带两典型树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失重率
3.1.2 真菌生物量
2释放量"> 3.1.3 CO2释放量
3.1.4 分解酶活性
3.2 讨论与结论
3.2.1 氮沉降对不同生境内凋落物分解表现的影响
3.2.2 凋落物分解对氮的敏感性反应及其在不同生境中的差异表现
第4章 干旱对亚热带两典型树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失重率
4.1.2 真菌生物量
2释放量"> 4.1.3 CO2释放量
4.1.4 分解酶活性
4.2 讨论与结论
4.2.1 干旱对凋落物分解在不同生境内的表现的影响
4.2.2 凋落物分解对不同程度干旱模拟的响应及在不同生境内的差异表现
第5章 氮沉降与干旱对亚热带两典型树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失重率
5.1.2 真菌生物量
2释放量"> 5.1.3 CO2释放量
5.1.4 分解酶活性
5.2 讨论与结论
5.2.1 氮沉降对两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5.2.2 干旱对两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第6章 不同氮源种类与干旱对亚热带两典型树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失重率
6.1.2 真菌生物量
2释放量"> 6.1.3 CO2释放量
6.1.4 分解酶活性
6.2 讨论
6.2.1 不同氮源种类对两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6.2.2 干旱对两种凋落物分解的不同氮源的敏感反应的影响
6.2.3 凋落物分解在不同氮源处理下对干旱的响应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氮沉降对草地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进展[J]. 杨丽丽,龚吉蕊,刘敏,杨波,张子荷,罗亲普,翟占伟,潘琰. 植物生态学报. 2017(08)
[2]杉木和香樟酸雨酸解底物的分解格局[J]. 唐黎,林永慧,何兴兵. 生态学报. 2017(18)
[3]氮沉降对凋落叶分解前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吴旺旺,张丽丽,林达,黄幸然,胡宝叶,易志刚.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7(02)
[4]不同形态外源氮对马尾松与广玉兰落叶分解的影响[J]. 周林涛,黄欣,宋曰钦. 湖南林业科技. 2017(02)
[5]增加降水对四川干旱河谷区云南松人工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J]. 刘尉,王丽华,刘林,符饶,吴小辉,黄从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6]模拟氮沉降和降雨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向元彬,周世兴,肖永翔,胡庭兴,涂利华,黄从德,高保丹. 生态学报. 2017(02)
[7]水、氮耦合对阔叶红松林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李东升,郑俊强,王秀秀,郑兴波,韩士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04)
[8]氮沉降和干旱对阔叶红松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郑俊强,郭瑞红,李东升,李东,李金功,朱保坤,韩士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6(04)
[9]氮沉降对微生物分解森林地上凋落物过程的影响[J]. 彭赛,张雅坤,葛之葳,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10]模拟干旱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养分释放的影响[J]. 黄强,黄从德. 四川林勘设计. 2015(04)
硕士论文
[1]氮源对外生菌根生长、氮吸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D]. 廖晓初.西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16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16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