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土石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褐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07 07:52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但关于北方土石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仍不清晰。选取北方土石山区耕地、荒地、休闲地和金银花地的褐土为研究对象,基于Le Bissonnais法,分析了快速湿润(FW)、机械振荡(WS)和慢速湿润(SW)处理下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稳定性和可蚀性。结果表明:(1) FW处理后,耕地、荒地和休闲地团聚体集中分布于<0.5 mm,而金银花地则为>0.2 mm;WS和SW处理后,均以>0.2 mm团聚体为主。3种处理下,土地利用方式间2~5 mm团聚体差异最大。(2)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表现为:SW>WS>FW,而土壤可蚀性K值则为FW>WS>SW,且相对消散指数显著大于相对机械破碎指数。说明褐土团聚体主要破碎机制是消散作用,其次为机械破坏作用。(3) 3种处理下,土壤团聚体MWD均表现为金银花地>休闲地>荒地>耕地。(4)相对消散指数和K值表现为:耕地>荒地>休闲地>金银花地。说明金银花地利用方式可有效提高土壤稳定性,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
2.1.1 快速湿润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
2.1.2 机械振荡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
2.1.3 慢速湿润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
2.2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2.2.1 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2.2.2 相对消散指数(RSI)和相对机械破碎指数(RMI)
2.2.3 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
3 讨 论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罗晓虹,王子芳,陆畅,黄容,王富华,高明. 环境科学. 2019(08)
[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大团聚体特征[J]. 苏芳莉,赵光辉,王铁良,李海福,李一鸣. 草业科学. 2017(05)
[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 李娟,韩霁昌,陈超,叶胜兰,李劲彬.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1)
[4]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区及坡向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J]. 李娅芸,刘雷,安韶山,曾全超,李鑫. 自然资源学报. 2016(02)
[5]基于Le Bissonnais法对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带土壤团聚体及土壤可蚀性特征研究[J]. 曾全超,董扬红,李鑫,李娅芸,刘雷,安韶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09)
[6]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刘雷,安韶山,黄华伟. 生态学报. 2013(20)
[7]基于Le Bissonnais法的石漠化区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 汪三树,黄先智,史东梅,郭彦军,郭宏忠,彭旭东,李叶鑫. 生态学报. 2013(18)
[8]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陈山,杨峰,林杉,柳淑蓉,汤水荣,蔡崇法,胡荣桂.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5)
[9]人为干扰对喀斯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J]. 魏亚伟,苏以荣,陈香碧,何寻阳,覃文更,韦国富.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4)
[10]北方土石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间有效配置[J]. 和继军,蔡强国,王学强. 地理研究. 2010(06)
本文编号:3021929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
2.1.1 快速湿润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
2.1.2 机械振荡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
2.1.3 慢速湿润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
2.2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2.2.1 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2.2.2 相对消散指数(RSI)和相对机械破碎指数(RMI)
2.2.3 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
3 讨 论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罗晓虹,王子芳,陆畅,黄容,王富华,高明. 环境科学. 2019(08)
[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大团聚体特征[J]. 苏芳莉,赵光辉,王铁良,李海福,李一鸣. 草业科学. 2017(05)
[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 李娟,韩霁昌,陈超,叶胜兰,李劲彬.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1)
[4]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区及坡向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J]. 李娅芸,刘雷,安韶山,曾全超,李鑫. 自然资源学报. 2016(02)
[5]基于Le Bissonnais法对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带土壤团聚体及土壤可蚀性特征研究[J]. 曾全超,董扬红,李鑫,李娅芸,刘雷,安韶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09)
[6]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刘雷,安韶山,黄华伟. 生态学报. 2013(20)
[7]基于Le Bissonnais法的石漠化区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 汪三树,黄先智,史东梅,郭彦军,郭宏忠,彭旭东,李叶鑫. 生态学报. 2013(18)
[8]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陈山,杨峰,林杉,柳淑蓉,汤水荣,蔡崇法,胡荣桂.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5)
[9]人为干扰对喀斯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J]. 魏亚伟,苏以荣,陈香碧,何寻阳,覃文更,韦国富.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4)
[10]北方土石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间有效配置[J]. 和继军,蔡强国,王学强. 地理研究. 2010(06)
本文编号:3021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21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