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万川生态园不同人工林小气候特征及水文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20:28

  本文关键词:万川生态园不同人工林小气候特征及水文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选取句容市万川农业生态园(以下简称生态园)内同一立地条件下的四种典型人工林类型,并以空地作为参考,分别对五种样地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为期一年的监测,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在不同时间尺度内的温湿度变化规律和差异;对五种样地的枯落物水文特性、土壤水文特性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林地类型之间的水文效应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生态园内五种样地类型一年内的月均温度变化曲线大致相同,都是属于“U”型曲线,相对湿度月平均值的变化趋势比较复杂;与空地相比较,四种人工林的林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日较差有明显的降低趋势。四种林分林内温度和相对湿度日较差月均值的极大值都出现在7、8月份,极小值规律不明显。四种林分类型温度日较差月均值大小排列顺序为梨树林香樟林朴树林混交林;相对湿度日较差月均值大小次序为:梨树林朴树林香樟林混交林。(2)生态园内四种人工林类型林内枯落物水文特性研究表明,混交林的枯落物厚度和现存量均为最大,其他三种林型相差不大;四种林分类型样地的枯落物半分解层厚度和现存量大于未分解层;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中,混交林最大,梨树林最小,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中,混交林的值最大,香樟林最小;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的大小次序为混交林朴树林香樟林梨树林,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的大小次序为混交林朴树林梨树林香樟林。(3)生态园内五种样地类型土壤容重均值的大小为空地香樟林梨树林朴树林混交林;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小;0-60cm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值的大小排列次序为混交林梨树林朴树林香樟林空地;四种植被类型土壤的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均高于空地;各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均值大小次序为混交林梨树林香樟林朴树林;五种样地土壤的饱和贮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有效贮水量的变化趋势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变化规律一致;五种样地类型土壤水分入渗均在35min之内达到稳定状态,0-60cm土层初始入渗率均值的排序为混交林梨树林香樟林空地朴树林,稳定入渗率均值的排序为混交林梨树林香樟林朴树林空地。对五种样地类型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出最适合研究地水分模拟的模型为Horton。
【关键词】:人工林 小气候效应 枯落物水文特性 土壤水文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6.3;S715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前言7-13
  • 1.1 小气候研究现状7-9
  • 1.2 森林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9-10
  • 1.3 森林涵养水源特性的研究10-13
  • 1.3.1 林下枯落物持水特性的研究10-11
  • 1.3.2 林下土壤持水特性的研究11-13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13-18
  • 2.1 研究区概况13
  • 2.2 试验设计13-14
  • 2.3 研究内容14
  • 2.4 研究方法14-16
  • 2.4.1 林内小气候的研究方法14
  • 2.4.2 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方法14
  • 2.4.3 林地持水特性的研究方法14-16
  • 2.5 技术路线16-18
  •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18-43
  • 3.1 小气候效应研究18-25
  • 3.1.1 林内温度月均值及日较差年变化18-22
  • 3.1.2 林内相对湿度月均值及日较差年变化22-24
  • 3.1.3 小结24-25
  • 3.2 枯落物水文效应研究25-29
  • 3.2.1 枯落物现存量25-26
  • 3.2.2 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持水过程分析26-28
  • 3.2.3 不同林分枯落物持水能力分析28-29
  • 3.2.4 小结29
  • 3.3 土壤水文效应特性研究29-43
  • 3.3.1 土壤物理性质30-33
  • 3.3.2 土壤化学性质33-35
  • 3.3.3 土壤贮水能力分析35-36
  • 3.3.4 土壤的入渗性36-41
  • 3.3.5 小结41-43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43-45
  • 4.1 结论43-44
  • 4.2 讨论44-45
  • 参考文献45-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富孝;;张家口市水文特性分析[J];吉林水利;2011年02期

2 张志华;城市化对水文特性的影响[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0年02期

3 王子臣;从二道白河水文特性看森林调节洪水作用[J];水文;2001年05期

4 李海林;平凉地区水文特性[J];甘肃科技;2001年02期

5 惠淑华,曲延光;吉林省水文特性分析[J];吉林水利;2001年01期

6 张荣旺,张敏,金桂莲,张涛;鄂尔多斯市水文特性[J];内蒙古水利;2002年03期

7 关乾选,谢大勇,张国辉;柳河水系水文特性浅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3年03期

8 毛北平,梅军亚;藕池河南县站水文特性变化分析[J];水利水电快报;2003年23期

9 张世佑,孟祥军,张洵,秦秀梅;基于水文特性分析流域治理的效果[J];东北水利水电;2005年01期

10 刘国和,陆体成;浅谈盐城市的水文特性[J];治淮;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志华;;城市化对水文特性的影响[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段元胜;汪向红;马雪梅;;尼洋河流域的水文特性[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文华;朱添;王淑梅;;呼伦贝尔草原地区水文特性分析[A];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1年

4 付学功;;沧州市河流的演变与水文特性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淑英;李彩芸;;黄河源区水文特性及近年来径流偏枯成因分析[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李州英;蓝云龙;;白河流域水文特性及水沙规律研究[A];全国水文泥沙文选[C];2010年

7 马文进;刘建军;慕成;马文军;马志刚;;窟野河水文特性[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成正才;;博斯腾湖水文特性[A];新疆水利学会获奖论文集(1989-1998)[C];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严方晨;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面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水文特性及抗蚀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罗凯;工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期植被—土壤水文特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3 张晨琪;万川生态园不同人工林小气候特征及水文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4 曹国忠;松花江流域西部地区水文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鹏;黑河上游水文特性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万川生态园不同人工林小气候特征及水文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4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44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9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