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虫体色突变的遗传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5 08:44
黏虫是一种杂多食性的害虫,主要以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牧草为食,同时具有随着季节迁移和间歇性暴发的特点,对于农作物生长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通过对黏虫的野外监测,发现了一种体色突变的黏虫成虫体,相较于普通黏虫而言,无论是飞行能力、过冬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还是遗传特性都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变异,通过对此类体色突变的黏虫成虫体研究,对于田间治理规律探寻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野生型黏虫和体色突变体黏虫差异表现在成虫体色上,野生型黏虫体色较浅,体色突变体黏虫体色全部转变为红褐色,颜色更深。两者在卵、幼虫、蛹方面并无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体色突变体羽化时颜色较之野生型黏虫更深。通过遗传实验可以了解到,体色突变体黏虫遗传规律主要是由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控制,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尽管体色突变体黏虫与野生型黏虫体色存在明显差异,但两者之间可以正常杂交,并产下正常后代,说明野生型黏虫和体色突变体黏虫仍然属于同一种类。(2)野生型黏虫和体色突变体黏虫过冷却点测量,从中了解到体色突变体黏虫越冬虫态。幼虫过冷却点按照降序排列为6龄>5龄>4龄>3龄...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野生型和体色突变体黏虫蛹的对比
图 2-2 野生型和体色突变体黏虫成虫Fig.2-2 Wild type and mutant adult armywormt变体和野生型黏虫成虫杂交试验结果环境下,野生型和体色突变体成虫置于塑料罩中进行杂同,即野生型的表现性;野生型黏虫自行配对产下的后代生型,亲本纯合度较高;体色突变体之间配对产生的后代色突变体。但在这个过程中,F1 代自交产生的 F2 代黏虫性状分离比例存在特定规律,与基因分离定律内容基本后代、F1 代与体色突变体回交的 RF1,也与基因分离定,进行 χ2检验,最终结果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所以子基因型,受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影响和控制。
图 4-1 野生型黏虫幼虫和体色突变体黏虫幼虫不同温度下的存活率Fig.4-1 Survival rate of wild mucous armyworm and somatic mutant mucous armywor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不同温度环境下,以 50 头幼虫数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羽化成虫数/初始成数=成虫存活率,体色突变体黏虫和野生型黏虫在同等环境下进行处理,引入同等量的幼虫[38]。通过实验结果了解到,野生型黏虫成虫和体色突变体黏虫成虫的存活率相近,无显著差异,均是伴随着温度升高成虫存活率随之增加,随后减少。低温环境下,色突变体黏虫成虫存活率远远大于野生型黏虫幼虫存活率;高温环境下则相反,野型黏虫成虫存活率高于体色突变体黏虫成虫存活率。说明温度对于体色突变体幼虫成虫的生长影响较大,体色突变体黏虫成虫由于基因变异导致体表颜色变深,对于度敏感程度增加,适应范围随之发生变化[39]。如图(4-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黏虫咽侧体抑制神经肽基因克隆与成虫期表达模式分析[J]. 程李莉,江幸福,程云霞,刘悦秋,张蕾,罗礼智. 植物保护. 2018(01)
[2]近年我国黏虫发生为害原因分析及监测防治对策[J]. 于勇谋,王强,赵中华,李春广. 中国植保导刊. 2017(12)
[3]土壤添加生物质炭对黏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J]. 张婧,李保平,孟玲. 麦类作物学报. 2017(11)
[4]湖北省汉江中游黏虫成虫种群动态监测与分析[J]. 常向前,吕亮,余小青,张舒. 湖北农业科学. 2017(21)
[5]黏虫热休克蛋白Hsp90基因的克隆及不同温度对其诱导反应[J]. 杨静,Nasir Ali Baloch,樊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05)
[6]高空测报灯与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黏虫的比较试验[J]. 焦桂华,曾娟,尚秀梅,刘杰. 中国植保导刊. 2017(08)
[7]陕西关中地区秋季黏虫发生新动态和影响因素分析[J]. 周靖华,于志浩,武建宽,刘艾英,惠军涛,郑余良,仵均祥. 中国植保导刊. 2017(06)
[8]转Bt cry1Ah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黏虫的抗性评价[J]. 宋苗,汪海,张杰,何康来,梁革梅,朱莉,黄大昉,郎志宏. 生物技术通报. 2016(06)
[9]对黏虫具有杀虫活性的Bt蛋白筛选及分析[J]. 杨素娟,黄闽忠,李艳秋,周子珊,江幸福,高继国,程云霞,张杰. 植物保护. 2016(03)
[10]斑痣悬茧蜂在黏虫寄主体内与中红侧沟茧蜂竞争下的存活和发育表现[J]. 徐宇航,周金成,李保平,孟玲. 昆虫学报. 2016(03)
硕士论文
[1]细菌表达dsRNA和寄主表达hairpin dsRNA介导的玉米黏虫chitinase基因的RNA干扰研究[D]. 包文化.内蒙古大学 2017
[2]黏虫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共寄生及协同繁育研究[D]. 杨旭.吉林农业大学 2016
[3]育寄主对赤眼蜂质量的影响及赤眼蜂对黏虫控害潜能的评价[D]. 黄静.南京农业大学 2016
[4]玉米黏虫转录组学研究及RNAi机制相关基因的克隆[D]. 其木格.内蒙古大学 2015
[5]植物源气味化合物与黏虫性信息素协同作用初步研究[D]. 杨巧.河南农业大学 2015
[6]dsRNA和重组TMV介导的针对玉米黏虫Chitinase基因的RNA干扰研究[D]. 曹布道.内蒙古大学 2015
[7]气候变化对黏虫生活史特征及潜在适生区分布的影响[D]. 李琦.南京农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64912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野生型和体色突变体黏虫蛹的对比
图 2-2 野生型和体色突变体黏虫成虫Fig.2-2 Wild type and mutant adult armywormt变体和野生型黏虫成虫杂交试验结果环境下,野生型和体色突变体成虫置于塑料罩中进行杂同,即野生型的表现性;野生型黏虫自行配对产下的后代生型,亲本纯合度较高;体色突变体之间配对产生的后代色突变体。但在这个过程中,F1 代自交产生的 F2 代黏虫性状分离比例存在特定规律,与基因分离定律内容基本后代、F1 代与体色突变体回交的 RF1,也与基因分离定,进行 χ2检验,最终结果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所以子基因型,受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影响和控制。
图 4-1 野生型黏虫幼虫和体色突变体黏虫幼虫不同温度下的存活率Fig.4-1 Survival rate of wild mucous armyworm and somatic mutant mucous armywor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不同温度环境下,以 50 头幼虫数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羽化成虫数/初始成数=成虫存活率,体色突变体黏虫和野生型黏虫在同等环境下进行处理,引入同等量的幼虫[38]。通过实验结果了解到,野生型黏虫成虫和体色突变体黏虫成虫的存活率相近,无显著差异,均是伴随着温度升高成虫存活率随之增加,随后减少。低温环境下,色突变体黏虫成虫存活率远远大于野生型黏虫幼虫存活率;高温环境下则相反,野型黏虫成虫存活率高于体色突变体黏虫成虫存活率。说明温度对于体色突变体幼虫成虫的生长影响较大,体色突变体黏虫成虫由于基因变异导致体表颜色变深,对于度敏感程度增加,适应范围随之发生变化[39]。如图(4-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黏虫咽侧体抑制神经肽基因克隆与成虫期表达模式分析[J]. 程李莉,江幸福,程云霞,刘悦秋,张蕾,罗礼智. 植物保护. 2018(01)
[2]近年我国黏虫发生为害原因分析及监测防治对策[J]. 于勇谋,王强,赵中华,李春广. 中国植保导刊. 2017(12)
[3]土壤添加生物质炭对黏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J]. 张婧,李保平,孟玲. 麦类作物学报. 2017(11)
[4]湖北省汉江中游黏虫成虫种群动态监测与分析[J]. 常向前,吕亮,余小青,张舒. 湖北农业科学. 2017(21)
[5]黏虫热休克蛋白Hsp90基因的克隆及不同温度对其诱导反应[J]. 杨静,Nasir Ali Baloch,樊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05)
[6]高空测报灯与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黏虫的比较试验[J]. 焦桂华,曾娟,尚秀梅,刘杰. 中国植保导刊. 2017(08)
[7]陕西关中地区秋季黏虫发生新动态和影响因素分析[J]. 周靖华,于志浩,武建宽,刘艾英,惠军涛,郑余良,仵均祥. 中国植保导刊. 2017(06)
[8]转Bt cry1Ah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黏虫的抗性评价[J]. 宋苗,汪海,张杰,何康来,梁革梅,朱莉,黄大昉,郎志宏. 生物技术通报. 2016(06)
[9]对黏虫具有杀虫活性的Bt蛋白筛选及分析[J]. 杨素娟,黄闽忠,李艳秋,周子珊,江幸福,高继国,程云霞,张杰. 植物保护. 2016(03)
[10]斑痣悬茧蜂在黏虫寄主体内与中红侧沟茧蜂竞争下的存活和发育表现[J]. 徐宇航,周金成,李保平,孟玲. 昆虫学报. 2016(03)
硕士论文
[1]细菌表达dsRNA和寄主表达hairpin dsRNA介导的玉米黏虫chitinase基因的RNA干扰研究[D]. 包文化.内蒙古大学 2017
[2]黏虫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对柞蚕卵的共寄生及协同繁育研究[D]. 杨旭.吉林农业大学 2016
[3]育寄主对赤眼蜂质量的影响及赤眼蜂对黏虫控害潜能的评价[D]. 黄静.南京农业大学 2016
[4]玉米黏虫转录组学研究及RNAi机制相关基因的克隆[D]. 其木格.内蒙古大学 2015
[5]植物源气味化合物与黏虫性信息素协同作用初步研究[D]. 杨巧.河南农业大学 2015
[6]dsRNA和重组TMV介导的针对玉米黏虫Chitinase基因的RNA干扰研究[D]. 曹布道.内蒙古大学 2015
[7]气候变化对黏虫生活史特征及潜在适生区分布的影响[D]. 李琦.南京农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064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6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