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英、稻草及其配施对土壤氮素转化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21 11:56
绿肥紫云英与稻草均为优质的生物源有机肥料,且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也是我国南方稻区重要的培肥措施。由于受自身碳、氮组成所限,紫云英或稻草单独还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两者配合还田有可能实现优势互补,高效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生产,但是两者配合作用对土壤氮素转化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土壤培养模拟试验的方法,从土壤氮素供应及转化的角度出发,探索紫云英与稻草配合还田模式在培肥改土、增加土壤氮素容量以及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等方面的机理。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在常量添加试验中,紫云英与稻草配施较单施处理表现出显著增加土壤氮素活性的趋势,土壤矿化氮含量在变化最剧烈的培养中期较CK增加583.88 mg/kg,DON显著提升53.16 mg/kg,并随培养进行逐渐产生正向交互效应;同时在培养结束时有效提高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即表现为配施>紫云英单施>稻草单施>CK,其中配施较CK酸解铵态氮增幅最为显著达70.59%,酸解总氮增加27.09%,酸解氨基酸氮增加56.51%。另一方面,紫云英单施在培养前期812天抑制N2O...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土壤氮素循环系统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在培肥改土、增加土壤氮素容量以及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等方面的机理,更好地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研究土壤各形态氮素对紫云英及稻草投入的响应;(2)监测紫云英、稻草及其与尿素配施下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3)探索紫云英、稻草及其配施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2.3 技术路线
加常量尿素配施常量绿肥紫云英和稻草。每肥紫云英、稻草加入干样量每千克土壤分别草还田正常用量:4500 kg/ha 和 7500 kg/h田施氮量 225 kg N/ha。料或化肥后加水培养(保持水层 2 cm),测排放和测定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培养方法略有验膜封口(戳有气孔)广口瓶开展培养实验,塞,一根下端接有气球置于瓶内,上端暴露下端置于瓶内,上端接有带夹软管,用以气体 g 干土,用蒸馏水调节土壤孔隙含水量(WF进行为期 7 d 的预培养,以稳定土壤中的微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峰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还田量和类型对土壤氮及氮组分构成的影响[J]. 董林林,王海侯,陆长婴,金梅娟,朱兴连,沈园,沈明星.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2]洞庭湖区水稻土有机氮矿化的模型模拟[J]. 李文军,曾细妹,彭保发,杨基峰,赵迪. 生态学杂志. 2019(05)
[3]有机培肥与轮耕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氮和产量的影响[J]. 孙凯,刘振,胡恒宇,李耕,刘文涛,杨柳,宁堂原,王彦玲. 作物学报. 2019(03)
[4]还田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分配及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进展[J]. 杨艳华,苏瑶,何振超,喻曼,陈喜靖,沈阿林.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2)
[5]秸秆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肖小平,李超,唐海明,汤文光,程凯凯,郭立君,汪柯,潘孝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3)
[6]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J]. 马艳芹,黄国勤. 生态学杂志. 2019(01)
[7]紫云英还田对早稻直播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聂江文,王幼娟,吴邦魁,刘章勇,朱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10)
[8]洞庭湖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与可矿化氮的关系特征[J]. 李文军,杨奇勇,赵迪,彭保发.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05)
[9]土壤有机氮组分研究进展[J]. 吴汉卿,张玉龙,张玉玲,邹洪涛,虞娜. 土壤通报. 2018(05)
[10]稻草全量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双季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范呈根,吴建富,曾研华,潘晓华,陈荣华,申昌优,张祖清. 安徽农业科学. 2018(27)
博士论文
[1]秸秆及其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D]. 周阳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填闲作物紫云英对稻田氮素形态变化及其生产力的影响机理[D]. 谢志坚.华中农业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双季稻田稻草与豆科绿肥联合还田下土壤碳、氮转化特征[D]. 周国朋.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2]室内培养条件下南北方稻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研究[D]. 刘春艳.东北农业大学 2016
[3]水分和氮肥相互作用对水旱轮作体系氮素转化的影响[D]. 廖世鹏.华中农业大学 2016
[4]稻草、紫云英用量及配比对潮土镉、砷有效性的影响及其在水稻上的应用[D]. 崔芳芳.华中农业大学 2014
[5]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D]. 邓婵娟.华中农业大学 2008
[6]设施栽培土壤氧化亚氮(N2O)释放和甲烷(CH4)氧化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的研究[D]. 张光亚.浙江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92821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土壤氮素循环系统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在培肥改土、增加土壤氮素容量以及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等方面的机理,更好地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研究土壤各形态氮素对紫云英及稻草投入的响应;(2)监测紫云英、稻草及其与尿素配施下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3)探索紫云英、稻草及其配施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2.3 技术路线
加常量尿素配施常量绿肥紫云英和稻草。每肥紫云英、稻草加入干样量每千克土壤分别草还田正常用量:4500 kg/ha 和 7500 kg/h田施氮量 225 kg N/ha。料或化肥后加水培养(保持水层 2 cm),测排放和测定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培养方法略有验膜封口(戳有气孔)广口瓶开展培养实验,塞,一根下端接有气球置于瓶内,上端暴露下端置于瓶内,上端接有带夹软管,用以气体 g 干土,用蒸馏水调节土壤孔隙含水量(WF进行为期 7 d 的预培养,以稳定土壤中的微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峰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还田量和类型对土壤氮及氮组分构成的影响[J]. 董林林,王海侯,陆长婴,金梅娟,朱兴连,沈园,沈明星.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2]洞庭湖区水稻土有机氮矿化的模型模拟[J]. 李文军,曾细妹,彭保发,杨基峰,赵迪. 生态学杂志. 2019(05)
[3]有机培肥与轮耕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氮和产量的影响[J]. 孙凯,刘振,胡恒宇,李耕,刘文涛,杨柳,宁堂原,王彦玲. 作物学报. 2019(03)
[4]还田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分配及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进展[J]. 杨艳华,苏瑶,何振超,喻曼,陈喜靖,沈阿林.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2)
[5]秸秆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肖小平,李超,唐海明,汤文光,程凯凯,郭立君,汪柯,潘孝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3)
[6]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J]. 马艳芹,黄国勤. 生态学杂志. 2019(01)
[7]紫云英还田对早稻直播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聂江文,王幼娟,吴邦魁,刘章勇,朱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10)
[8]洞庭湖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与可矿化氮的关系特征[J]. 李文军,杨奇勇,赵迪,彭保发.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05)
[9]土壤有机氮组分研究进展[J]. 吴汉卿,张玉龙,张玉玲,邹洪涛,虞娜. 土壤通报. 2018(05)
[10]稻草全量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双季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范呈根,吴建富,曾研华,潘晓华,陈荣华,申昌优,张祖清. 安徽农业科学. 2018(27)
博士论文
[1]秸秆及其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D]. 周阳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填闲作物紫云英对稻田氮素形态变化及其生产力的影响机理[D]. 谢志坚.华中农业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双季稻田稻草与豆科绿肥联合还田下土壤碳、氮转化特征[D]. 周国朋.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2]室内培养条件下南北方稻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研究[D]. 刘春艳.东北农业大学 2016
[3]水分和氮肥相互作用对水旱轮作体系氮素转化的影响[D]. 廖世鹏.华中农业大学 2016
[4]稻草、紫云英用量及配比对潮土镉、砷有效性的影响及其在水稻上的应用[D]. 崔芳芳.华中农业大学 2014
[5]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D]. 邓婵娟.华中农业大学 2008
[6]设施栽培土壤氧化亚氮(N2O)释放和甲烷(CH4)氧化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的研究[D]. 张光亚.浙江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92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9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