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稻耳轮作制中菌渣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23 02:06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菌渣)越来越多,处理不妥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稻耳轮作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能够将废弃菌渣内部消化,通过合理还田处理以发挥其改土培肥的价值,维持和促进水稻增产、稳产。为了揭示菌渣还田对稻田生态系统的中长期效应,本课题以大田定位试验为主,室内培养试验为辅助,探讨菌渣还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大田试验设置9个不同菌渣与化肥配施比例处理(处理1:C0F0;处理2:C0F50;处理3:C0F100;处理4:C50F0;处理5:C50F50;处理6:C50F100;处理7:C100F0;处理8:C100F50;处理9:C100F100,其中C表化肥,F表菌渣)。通过水稻每季生理指标的测定,不同轮作期的水稻和土壤样品的分析,研究了菌渣还田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土壤肥力、微量元素有效性,以及稻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影响。培养试验设3个菌渣用量水平,2个尿素施用水平。菌棒用量:0、1%、2%,分别标记为F0、F10、F20;尿素用量:0、0.03%(大田试验化肥施用N当量),分别标记为C0、CN。阶段性取样,探究施用菌渣后土壤养分...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有机物料的土壤培肥价值
        1.1.1 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1.1.2 有机物料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1.2 有机物料对土壤微量元素活性的影响
        1.2.1 有机物料对微量元素活性影响因子的作用
        1.2.2 有机物料对土壤-作物体系中微量元素行为的影响
            1.2.2.1 有机物料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形态的影响
            1.2.2.2 有机物料对作物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1.3 菌渣还田对土壤环境的改良作用
        1.3.1 菌渣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3.2 菌渣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 研究概况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3 菌渣的大田肥料化应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与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制备
        3.1.4 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
    3.2 稻耳轮作模式下菌渣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1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2 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3.3 稻耳轮作模式下菌渣还田对水稻养分积累的影响
        3.3.1 对水稻年均 N 积累量的影响
        3.3.2 对水稻年均 P 积累量的影响
        3.3.3 对水稻年均 K 积累量的影响
        3.3.4 菌渣还田模式下稻田土壤养分的表观平衡
    3.4 稻耳轮作制度下菌渣还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3.4.1 长期菌渣还田条件下土壤 pH 的变化规律
        3.4.2 长期菌渣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规律
        3.4.3 长期菌渣还田条件下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规律
            3.4.3.1 土壤碱解 N 含量的变化
            3.4.3.2 土壤有效 P 含量的变化
            3.4.3.3 土壤有效 K 含量的变化
    3.5 稻耳轮作制度下菌渣还田对土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3.5.1 土壤有效性态微量元素含量
        3.5.2 水稻微量元素积累
    3.6 小结
    3.7 讨论
4 菌渣对土壤肥力的短期作用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渣在淹水环境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1.1 对土壤溶液 pH 值的影响
            4.2.1.2 对土壤 Eh 值的影响
            4.2.1.3 对土壤溶液中 WSOC 含量的影响
4
+-N 含量的影响">            4.2.1.4 对土壤溶液中 NH4
+-N 含量的影响
        4.2.2 不同施肥方式对微量元素形态的影响
            4.2.2.1 对 Fe 形态的影响
            4.2.2.2 对 Mn 形态的影响
            4.2.2.3 对 Cu 形态的影响
            4.2.2.4 对 Zn 形态的影响
    4.3 小结
    4.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094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94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5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