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稻茬麦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02 21:22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秸秆为研究对象,设置化肥水平(C)0、70%、100%,秸秆还田水平(S)0、50%、100%,共9个处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与化肥配施对不同时期土壤养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内,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不大。其中处理S100C70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效果最佳,处理S100C100对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的能力最强,处理S50C70对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作用最大。在相同施肥水平下,秸秆还田会提高产量,但秸秆还田量并不是越大越好。在C70和C100水平下,冬小麦的穗长、株高、穗粒数、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要素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速效钾含量对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找出3个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第1、第2的处理分别为处理S50C1...
【文章来源】:江苏农业学报. 2020,36(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小麦生育时期不同秸秆还田量与化肥配施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
表2 不同秸秆还田量与化肥配施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cambined application of straw and fertilizer on wheat yield and its component factors 处理 产量(kg/hm2) 株高(cm) 穗长(cm) 穗数(×104, 1 hm2) 每穗粒数 千粒质量(g) 经济系数 S0C0 794.44i 49.67c 6.92c 179.92f 28.83d 33.57g 0.33c S0C70 1 927.13f 55.00b 8.50b 205.72d 50.22b 35.97de 0.36bc S0C100 2 398.80c 58.83a 8.73ab 209.58cd 53.67ab 36.53cd 0.38bc S50C0 901.59g 50.23c 7.14c 183.51ef 38.56c 35.13f 0.35bc S50C70 2 027.35d 58.33a 8.63ab 214.22cd 53.56ab 36.75c 0.40ab S50C100 2 460.49b 59.60a 8.98ab 229.11b 56.33a 38.53ab 0.45a S100C0 869.41h 51.08c 7.42c 190.07e 40.78c 35.60ef 0.37bc S100C70 2 009.70e 60.28a 8.75ab 216.27c 57.17a 37.97b 0.40ab S100C100 2 689.19a 59.57a 9.41a 248.43a 56.67a 39.15a 0.41ab 各处理见表1。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处理在0.05水平差异显著。由图2B可知,小麦产量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产量趋势与养分趋势相同。小麦产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极显著相关;小麦成穗数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相关,与土壤速效钾含量极显著相关;小麦穗粒数、穗长、株高都分别与土壤有效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和极显著相关关系;小麦经济系数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相关,与土壤速效钾含量极显著相关;小麦千粒质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相关,与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极显著相关。总体看来,土壤速效钾含量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pH等指标与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的相关性不是很大。为了反映秸秆与化肥这2个要素对不同处理的交互影响,进行交互分析。交互分析结果(图2B)显示,单独秸秆还田和单施化肥以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养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除穗长外,单独秸秆还田对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除pH外,单施化肥对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小麦产量、成穗数有极显著影响。整体看来,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养分的互作效应要强于对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互作效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发酵还田提升土壤腐殖质含量与品质[J]. 范如芹,周运来,李赟,卢信,刘丽珠,张振华. 江苏农业学报. 2019(05)
[2]秸秆还田方式与灌溉量对土壤碳水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高天平,张春,刘文涛,安振,宁堂原. 山东农业科学. 2019(06)
[3]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与碳氮调控对稻麦轮作系统的影响[J]. 白娜玲,吕卫光,郑宪清,李双喜,张娟琴,陆利民,杨业凤,张翰林. 上海农业学报. 2019(03)
[4]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陈丽,马贤超,田宝庚,刘世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19(10)
[5]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对黄棕壤氮素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张奇,陈粲,陈效民,任晓明,张志龙,刘巍. 水土保持通报. 2019(02)
[6]秸秆还田量和类型对土壤氮及氮组分构成的影响[J]. 董林林,王海侯,陆长婴,金梅娟,朱兴连,沈园,沈明星.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7]稻麦轮作下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和稻田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郑继成,张刚,王德建,王灿,曹志强,汪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3)
[8]轮耕秸秆还田促进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提高水氮利用效率[J]. 关小康,王静丽,刘影,杨明达,王和洲,王怀苹,王同朝.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3)
[9]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稻茬麦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产量影响[J]. 吴玉红,郝兴顺,田霄鸿,陈艳龙,张春辉,陈浩,李厚华,秦宇航,赵胜利.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5)
[10]秸秆还田对农田环境多重影响研究进展[J]. 陈浩,张秀英,郝兴顺,吴玉红,张春辉,张选明. 江苏农业科学. 2018(05)
博士论文
[1]秸秆还田供钾效果与调控土壤供钾的机制研究[D]. 李继福.华中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灌水与秸秆还田共同作用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D]. 季星桐.扬州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15982
【文章来源】:江苏农业学报. 2020,36(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小麦生育时期不同秸秆还田量与化肥配施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
表2 不同秸秆还田量与化肥配施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cambined application of straw and fertilizer on wheat yield and its component factors 处理 产量(kg/hm2) 株高(cm) 穗长(cm) 穗数(×104, 1 hm2) 每穗粒数 千粒质量(g) 经济系数 S0C0 794.44i 49.67c 6.92c 179.92f 28.83d 33.57g 0.33c S0C70 1 927.13f 55.00b 8.50b 205.72d 50.22b 35.97de 0.36bc S0C100 2 398.80c 58.83a 8.73ab 209.58cd 53.67ab 36.53cd 0.38bc S50C0 901.59g 50.23c 7.14c 183.51ef 38.56c 35.13f 0.35bc S50C70 2 027.35d 58.33a 8.63ab 214.22cd 53.56ab 36.75c 0.40ab S50C100 2 460.49b 59.60a 8.98ab 229.11b 56.33a 38.53ab 0.45a S100C0 869.41h 51.08c 7.42c 190.07e 40.78c 35.60ef 0.37bc S100C70 2 009.70e 60.28a 8.75ab 216.27c 57.17a 37.97b 0.40ab S100C100 2 689.19a 59.57a 9.41a 248.43a 56.67a 39.15a 0.41ab 各处理见表1。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处理在0.05水平差异显著。由图2B可知,小麦产量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产量趋势与养分趋势相同。小麦产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极显著相关;小麦成穗数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相关,与土壤速效钾含量极显著相关;小麦穗粒数、穗长、株高都分别与土壤有效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和极显著相关关系;小麦经济系数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相关,与土壤速效钾含量极显著相关;小麦千粒质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相关,与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极显著相关。总体看来,土壤速效钾含量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pH等指标与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的相关性不是很大。为了反映秸秆与化肥这2个要素对不同处理的交互影响,进行交互分析。交互分析结果(图2B)显示,单独秸秆还田和单施化肥以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养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除穗长外,单独秸秆还田对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除pH外,单施化肥对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小麦产量、成穗数有极显著影响。整体看来,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养分的互作效应要强于对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互作效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发酵还田提升土壤腐殖质含量与品质[J]. 范如芹,周运来,李赟,卢信,刘丽珠,张振华. 江苏农业学报. 2019(05)
[2]秸秆还田方式与灌溉量对土壤碳水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高天平,张春,刘文涛,安振,宁堂原. 山东农业科学. 2019(06)
[3]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与碳氮调控对稻麦轮作系统的影响[J]. 白娜玲,吕卫光,郑宪清,李双喜,张娟琴,陆利民,杨业凤,张翰林. 上海农业学报. 2019(03)
[4]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陈丽,马贤超,田宝庚,刘世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19(10)
[5]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对黄棕壤氮素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张奇,陈粲,陈效民,任晓明,张志龙,刘巍. 水土保持通报. 2019(02)
[6]秸秆还田量和类型对土壤氮及氮组分构成的影响[J]. 董林林,王海侯,陆长婴,金梅娟,朱兴连,沈园,沈明星.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7]稻麦轮作下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和稻田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郑继成,张刚,王德建,王灿,曹志强,汪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3)
[8]轮耕秸秆还田促进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提高水氮利用效率[J]. 关小康,王静丽,刘影,杨明达,王和洲,王怀苹,王同朝.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3)
[9]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稻茬麦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产量影响[J]. 吴玉红,郝兴顺,田霄鸿,陈艳龙,张春辉,陈浩,李厚华,秦宇航,赵胜利.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5)
[10]秸秆还田对农田环境多重影响研究进展[J]. 陈浩,张秀英,郝兴顺,吴玉红,张春辉,张选明. 江苏农业科学. 2018(05)
博士论文
[1]秸秆还田供钾效果与调控土壤供钾的机制研究[D]. 李继福.华中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灌水与秸秆还田共同作用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D]. 季星桐.扬州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15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15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