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低聚磷酸铵肥料的合成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9 08:37
  低聚磷酸铵包含磷酸铵、二聚磷酸铵、三聚磷酸铵和四聚磷酸铵等多种聚磷酸铵,因其具有短链结构、低聚合性和全水溶性的特点,可以作为一种水溶性的具有螯合和缓释作用的肥料。由于低聚磷酸铵肥料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其合成的条件研究不深入,生产的工艺参数不明确,限制了低聚磷酸铵肥料的生产应用。因此,本论文采用室内合成和化验分析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反应时间,不同反应温度及不同反应物配比对所合成低聚磷酸铵的平均聚合度、含磷量、含氮量等指标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具有良好性状的低聚磷酸铵的最优反应条件;并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低聚磷酸铵肥料对棕壤、酸性棕壤、滨海盐土等三种土壤有效磷和无机形态磷等指标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本试验条件下,反应时长30min、反应温度160℃170℃、磷酸与尿素物质量之比为1:1.8的反应条件为合成低聚磷酸铵肥料的最优条件。在该条件下,合成的低聚磷酸铵平均聚合度最高,含磷量最高,含氮量较高,合成中氮素的损失较少。2.低聚磷酸铵肥料有效磷的释放受土壤类型的影响。培养42天时,低聚磷酸铵肥料在滨海盐土中有效磷增加量最大,为217.07mg/kg,占施肥量的27.13%;...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聚磷酸铵的概述
    1.2 聚磷酸铵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聚磷酸铵的发展史
        1.2.2 国内聚磷酸铵发展史
    1.3 聚磷酸铵的主要合成方法
        1.3.1 磷酸和尿素缩合法
        1.3.2 磷酸二氢铵与尿素缩合法
        1.3.3 磷酸铵五氧化二磷氨化聚合法
    1.4 低聚磷酸铵的农用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低聚磷酸铵肥料的合成试验设计
        2.2.2 低聚磷酸铵肥料的基本指标测定
        2.2.3 低聚磷酸铵肥料的土壤培养试验
    2.3 测试项目与方法
        2.3.1 低聚磷酸铵含氮量、含磷量及平均聚合度的测定
        2.3.2 低聚磷酸铵的基本指标测定
        2.3.3 土壤中各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反应时长、反应温度及磷尿配比对低聚磷酸铵平均聚合度的影响
        3.1.1 20min 反应时长下反应温度及配比的影响
        3.1.2 30min 反应时长下反应温度及配比的影响
    3.2 反应时长、反应温度及磷尿配比对低聚磷酸铵含磷量的影响
        3.2.1 20min 反应时长下反应温度及配比的影响
        3.2.2 30min 反应时长下反应温度及配比的影响
    3.3 反应时长、反应温度及磷尿配比对低聚磷酸铵含氮量的影响
        3.3.1 20min 反应时长下反应温度及配比的影响
        3.3.2 30min 反应时长反应温度及磷尿比的影响
    3.4 最优条件合成的低聚磷酸铵的基本性质
    3.5 低聚磷酸铵肥料对土壤 pH 的影响
    3.6 低聚磷酸铵肥料对土壤中水溶性磷增加量的影响
    3.7 低聚磷酸铵肥料对土壤中有效磷的影响
    3.8 低聚磷酸铵对土壤中无机形态磷的影响
        3.8.1 低聚磷酸铵对酸性棕壤无机形态磷的影响
        3.8.2 低聚磷酸铵对棕壤无机形态磷的影响
        3.8.3 低聚磷酸铵对滨海盐土无机形态磷的影响
4 讨论
    4.1 反应时长、反应温度及磷尿配比对低聚磷酸铵平均聚合度的影响
    4.2 反应时长、反应温度及磷尿配比对低聚磷酸铵含磷量的影响
    4.3 反应时长、反应温度及磷尿配比对低聚磷酸铵含氮量的影响
    4.4 低聚磷酸铵肥料对酸性棕壤、棕壤、滨海盐土 pH、有效磷的影响
    4.5 低聚磷酸铵肥料对酸性棕壤、棕壤、滨海盐土中无机形态磷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聚磷酸铵聚合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 王钰斐,郑绍成,郑人卫,严晓阳.  广州化工. 2013(11)
[2]分光光度法中加标回收率计算方法的探讨[J]. 赵嵩林.  治淮. 2013(01)
[3]磷酸铵盐法制聚磷酸铵工艺研究[J]. 崔益顺.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4]聚磷酸铵的合成及改性研究进展[J]. 张晖,赖小莹,艾常春,何宾宾,胡意,刘洋,冯碧元.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2(10)
[5]聚磷酸铵中磷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J]. 王连祥.  化肥工业. 2012(04)
[6]按NY/T1977—2010标准测定含聚磷酸铵复混肥中P2O5结果偏低的讨论[J]. 王连祥.  磷肥与复肥. 2012(03)
[7]有机复混磷肥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组成及其变化的影响[J]. 杜伟,赵秉强,林治安,袁亮,李燕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06)
[8]聚磷酸铵制备及性能研究[J]. 崔益顺.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11(07)
[9]聚磷酸铵的合成方法及应用进展[J]. 李敏,刘兴勇,王涛,陈虹.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1(02)
[10]加标回收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及回收率计算方法[J]. 李义,禹海清,董建芳,梁志宏.  岩矿测试. 2010(05)



本文编号:3127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27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e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