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施氮对光合碳在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中分配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5-06 06:28
  土壤碳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其中农田土壤碳循环由于与人类活动的密切相关而备受关注。作物光合同化碳作为农田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其产生过程、向地传输以及分配稳定都需要详细的探究。氮(N)肥是影响光合碳输入与分配过程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氮肥对光合碳在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中的传输和分配,以期为明确氮肥对光合碳传输过程的具体影响和深入了解农田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应用稳定同位素13C-C02连续标记技术,通过室内密闭培养实验研究不同施氮处理下(依次为NO、N10、N20、N40、N60,0、10、20、40、60表示施氮水平mg N·kg-1soil)水稻光合碳向土壤系统的输入及其在土壤活性碳库、土壤物理分组、土壤化学分组和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水平显著影响水稻植株的生长和光合碳在水稻-土壤中的传输。标记培养18d后,水稻地上部和根系的干物质累积量分别为1.58~4.35g·plot-1和1.05~2.44g·plot-1,水稻植株生物量受施氮处理显著影响,且随着施氮量增加... 

【文章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合碳向土壤碳库的传输
    1.2 根际沉积效应
    1.3 光合碳在土壤碳库中的分配
        1.3.1 光合碳在土壤活性碳库中的分配
        1.3.2 光合碳在土壤物理组分中的分配
        1.3.3 光合碳在土壤化学组分中的分配
    1.4 环境因子对光合碳传输分配的影响
    1.5 光合碳与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1.6 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应用
    1.7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2.1 课题来源、目的、意义
        2.1.1 课题来源
        2.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试验方法
        2.4.1 材料
        2.4.2 水稻~(13)C-CO_2连续培养
        2.4.3 样品采集与提取
        2.4.4 不同粒径分级
        2.4.5 土壤腐殖质组分的测定
        2.4.6 ~(13)C-PLFA提取
        2.4.7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施氮水平对光合碳向水稻-土壤分配的影响
    3.1 施氮水平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3.2 施氮水平对光合碳向植物、土壤中输入的影响
    3.3 施氮水平对光合碳在水稻、土壤中分配比例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施氮水平对光合碳在土壤碳库中分配的影响
    4.1 施氮水平对光合碳在土壤活性碳库中分配的影响
    4.2 施氮水平对光合碳在土壤不同粒径中分配的影响
    4.3 施氮水平对光合碳在土壤腐殖质组分中分配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施氮水平对光合碳在土壤微生物系统中分配的影响
    5.1 施氮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
    5.2 施氮水平对光合碳在土壤微生物中分配的影响
    5.3 施氮水平对光合碳在微生物中分配比例的影响
    5.4 不同施氮水平下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5 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中光合碳分配的相关性分析
    5.6 讨论
        5.6.1 施氮水平对光合碳在土壤微生物系统中分配的影响
        5.6.2 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中光合碳分配的相关性分析
    5.7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稻光合同化碳在土壤中的矿化和转化动态[J]. 谭立敏,彭佩钦,李科林,李宝珍,聂三安,葛体达,童成立,吴金水.  环境科学. 2014(01)
[2]用13C脉冲标记方法研究施肥与地膜覆盖对玉米光合碳分配的影响[J].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付时丰,裴久渤,李慧.  土壤学报. 2013(05)
[3]植物光合碳在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转化与SIP技术[J]. 连腾祥,王光华,于镇华,刘居东,金剑,刘晓冰.  土壤与作物. 2013(02)
[4]水稻光合同化碳在土壤不同粒径、密度分组中的分配特征[J]. 李苗苗,聂三安,陈晓娟,罗璐,朱捍华,石辉,葛体达,童成立,吴金水.  环境科学. 2013(04)
[5]不同氮水平下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碳平衡研究[J]. 李银坤,陈敏鹏,夏旭,梅旭荣,李昊儒,郝卫平.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1)
[6]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存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稳定机制[J]. 丁雪丽,韩晓增,乔云发,李禄军,李娜,宋显军.  土壤通报. 2012(03)
[7]水稻光合同化碳向土壤有机碳库输入的定量研究:14C连续标记法[J]. 聂三安,周萍,葛体达,童成立,肖和艾,吴金水,张杨珠.  环境科学. 2012(04)
[8]川南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腐殖质及团聚体碳和氮的影响[J]. 王景燕,龚伟,胡庭兴.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2)
[9]土壤有机碳分类研究进展[J]. 霍莲杰,纪雄辉,吴家梅,朱坚.  湖南农业科学. 2012(01)
[10]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土壤重要有机组分循环转化研究中的应用[J]. 田秋香,张威,闫颖,何红波,张旭东,郑立臣.  土壤. 2011(06)

博士论文
[1]施肥对黑土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D]. 乔云发.吉林农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黑龙江省湿地土壤腐殖质组分和碳密度研究[D]. 刘斌.东北林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71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71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3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