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塬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0 19:13
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董志塬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为黄土高原残存的最大的黄土塬之一,面临着土壤侵蚀的巨大威胁。土地利用是各种人类活动的综合反映,对土壤侵蚀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董志塬1987年-2016年多期遥感数据为信息源,结合董志塬土地利用现状及现场实地调查,对董志塬1987年-2016年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通过研究区DEM数据、遥感影像图、降雨资料、土壤资料等基础资料提取影响土壤侵蚀的各个要素,估算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对研究区1987年-2016年土壤侵蚀情况进行评价。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间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董志塬占据主导地位的土地利用形式为耕地与草地,耕地与草地占地面积最大为2483.42km2,占董志塬总面积的89.8%,最小为2145.87km2,占董志塬总面积的77.59%。1987年-2016年董志塬草地、裸地面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灌草地、林地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呈上升趋势,耕地面积则在一定范围内波动。(2)1987-201...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土壤侵蚀研究
1.2.2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1.2.3 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间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与土壤侵蚀概况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
2.1.4 地质构造
2.1.5 气象与水文
2.1.6 土壤与植被
2.2 研究区土壤侵蚀概况
2.2.1 研究区主要土壤侵蚀形式
2.2.2 研究区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2.2.3 研究区土壤侵蚀危害
第3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
3.2.1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建立
3.2.2 研究区土地利用解译分类
3.2.3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精度评价
3.2.4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结果
3.3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
3.3.1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
3.3.2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
3.3.3 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土壤侵蚀分析
4.1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提取
4.1.1 降雨侵蚀力因子
4.1.2 土壤可蚀性因子
4.1.3 地形因子
4.1.4 植被覆盖因子
4.1.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4.1.6 沟蚀因子
4.2 研究区土壤侵蚀评价
4.2.1 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估算
4.2.2 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4.3 研究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4.3.1 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时空变化
4.3.2 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分析
5.1 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分析
5.1.1 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面积分析
5.1.2 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指数分析
5.2 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5.2.1 减轻土壤侵蚀的土地利用变化
5.2.2 加重土壤侵蚀的土地利用变化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土高原典型流域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合理性评价[J]. 汪滨,张志强.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7)
[2]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政策驱动因素分析[J]. 黄端,李仁东,邱娟,施媛媛,刘建红.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01)
[3]延安市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J]. 董起广,韩霁昌,张卫华,李娜,雷娜. 人民黄河. 2016(04)
[4]近20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J]. 周书贵,邵全琴,曹巍.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02)
[5]国内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J]. 牛俊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S2)
[6]退耕政策对延安地区土壤侵蚀影响[J]. 王涛,雷刚,刘郁丛,孟欣,张振鹏,吴同,吴亚颜.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3)
[7]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J]. 韩会然,杨成凤,宋金平. 经济地理. 2015(05)
[8]基于GIS的亚热带山地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以粤北山区为例[J]. 陈世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02)
[9]2003—2013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J]. 陈永林,谢炳庚,李晓青,邓楚雄,朱彦光. 经济地理. 2015(01)
[10]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 罗娅,杨胜天,刘晓燕,刘昌明,宋文龙,董国涛,赵海根,娄和震. 地理学报. 2014(01)
博士论文
[1]基于3S技术的庆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生态安全研究[D]. 盖艾鸿.甘肃农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评价与分析[D]. 张琴琴.西北大学 2016
[2]基于水土保持效益的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政策评价[D]. 张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3]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变化及其关系研究[D]. 章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 2016
[4]近20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效应研究[D]. 邓国徽.安徽师范大学 2016
[5]WEPP模型在北京山区的适用性评价及应用[D]. 歌丽巴.北京林业大学 2016
[6]地形因子对贵州喀斯特地区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D]. 蒋荣.南京大学 2013
[7]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效应时空动态测评[D]. 卞鸿雁.陕西师范大学 2011
[8]基于GIS的长武县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D]. 吴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9]四川省眉山市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D]. 郑富强.成都理工大学 2010
[10]基于遥感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研究[D]. 朱有法.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79904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土壤侵蚀研究
1.2.2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1.2.3 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间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与土壤侵蚀概况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
2.1.4 地质构造
2.1.5 气象与水文
2.1.6 土壤与植被
2.2 研究区土壤侵蚀概况
2.2.1 研究区主要土壤侵蚀形式
2.2.2 研究区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2.2.3 研究区土壤侵蚀危害
第3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
3.2.1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建立
3.2.2 研究区土地利用解译分类
3.2.3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精度评价
3.2.4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结果
3.3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
3.3.1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
3.3.2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
3.3.3 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土壤侵蚀分析
4.1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提取
4.1.1 降雨侵蚀力因子
4.1.2 土壤可蚀性因子
4.1.3 地形因子
4.1.4 植被覆盖因子
4.1.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4.1.6 沟蚀因子
4.2 研究区土壤侵蚀评价
4.2.1 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估算
4.2.2 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4.3 研究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4.3.1 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时空变化
4.3.2 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分析
5.1 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分析
5.1.1 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面积分析
5.1.2 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指数分析
5.2 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5.2.1 减轻土壤侵蚀的土地利用变化
5.2.2 加重土壤侵蚀的土地利用变化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土高原典型流域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合理性评价[J]. 汪滨,张志强.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7)
[2]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政策驱动因素分析[J]. 黄端,李仁东,邱娟,施媛媛,刘建红.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01)
[3]延安市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J]. 董起广,韩霁昌,张卫华,李娜,雷娜. 人民黄河. 2016(04)
[4]近20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J]. 周书贵,邵全琴,曹巍.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02)
[5]国内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J]. 牛俊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S2)
[6]退耕政策对延安地区土壤侵蚀影响[J]. 王涛,雷刚,刘郁丛,孟欣,张振鹏,吴同,吴亚颜.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3)
[7]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J]. 韩会然,杨成凤,宋金平. 经济地理. 2015(05)
[8]基于GIS的亚热带山地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以粤北山区为例[J]. 陈世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02)
[9]2003—2013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J]. 陈永林,谢炳庚,李晓青,邓楚雄,朱彦光. 经济地理. 2015(01)
[10]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 罗娅,杨胜天,刘晓燕,刘昌明,宋文龙,董国涛,赵海根,娄和震. 地理学报. 2014(01)
博士论文
[1]基于3S技术的庆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生态安全研究[D]. 盖艾鸿.甘肃农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评价与分析[D]. 张琴琴.西北大学 2016
[2]基于水土保持效益的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政策评价[D]. 张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3]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变化及其关系研究[D]. 章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 2016
[4]近20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效应研究[D]. 邓国徽.安徽师范大学 2016
[5]WEPP模型在北京山区的适用性评价及应用[D]. 歌丽巴.北京林业大学 2016
[6]地形因子对贵州喀斯特地区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D]. 蒋荣.南京大学 2013
[7]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效应时空动态测评[D]. 卞鸿雁.陕西师范大学 2011
[8]基于GIS的长武县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D]. 吴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9]四川省眉山市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D]. 郑富强.成都理工大学 2010
[10]基于遥感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研究[D]. 朱有法.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79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79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