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绿肥与稻秸协同还田对单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酶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5-19 18:18
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是稻田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研究江汉平原单季稻田冬闲期种植绿肥及稻秸不同利用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和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以稻秸不还田不种绿肥(CK1)和不施肥空白(CK0)为对照,分析了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单独还田(RSM)、稻秸原位焚烧还田(RSB)、单种绿肥(GM)以及稻秸全量覆盖与种植绿肥协同还田利用(RSM+GM)等处理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1和CK0相比,RSB处理3 a后显著降低了土壤稳态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而GM、RSM及RSM+GM处理3a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碳库指数、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尤其是RSM和RSM+GM处理还可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且多数指标均以RSM+GM处理增幅为最大,其次是RSM处理。与CK1相比,RSB处理3a后显著提高了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但对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而RSM、GM及RSM+GM处理模式3 a后均可显...
【文章来源】:农业工程学报. 2020,36(07)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植株测产及养分含量分析
1.3.2 土壤酶活性测定
1.3.3 土壤有机碳库指标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下的绿肥生物产量和还田养分量
2.2 冬闲期不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 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2.4 冬闲期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
2.5 冬闲期不同处理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6 冬闲期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7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户绿肥种植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和南方稻区506户农户的调查[J]. 李福夺,李忠义,尹昌斌,何铁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09)
[2]不同冬种模式对稻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张鹏,钟川,周泉,唐海鹰,李新梅,李萍,黄国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8)
[3]中国秸秆养分资源数量及替代化肥潜力[J]. 宋大利,侯胜鹏,王秀斌,梁国庆,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1)
[4]稻草高茬-紫云英联合还田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J]. 周国朋,谢志坚,曹卫东,徐昌旭,白金顺,曾闹华,高嵩涓,杨璐.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3)
[5]中国绿肥科研6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J]. 曹卫东,包兴国,徐昌旭,聂军,高亚军,耿明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6)
[6]中国秸秆养分资源及还田的时空分布特征[J]. 刘晓永,李书田.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1)
[7]减量施肥下紫云英与稻草协同利用对双季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周兴,廖育林,鲁艳红,王宇,聂军,曹卫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8]冬种绿肥和稻草全量还田对单季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刘威,秦自果,耿明建,吴礼树,鲁剑巍,鲁君明,曹卫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4)
[9]农户水稻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及其驱动路径分析[J]. 吴雪莲,张俊飚,何可,张露. 资源科学. 2016(11)
[10]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特征及还田现状[J]. 李继福,付国星,梅青青,李文君,王昌.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21)
本文编号:3196221
【文章来源】:农业工程学报. 2020,36(07)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植株测产及养分含量分析
1.3.2 土壤酶活性测定
1.3.3 土壤有机碳库指标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下的绿肥生物产量和还田养分量
2.2 冬闲期不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 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2.4 冬闲期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
2.5 冬闲期不同处理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6 冬闲期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7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户绿肥种植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和南方稻区506户农户的调查[J]. 李福夺,李忠义,尹昌斌,何铁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09)
[2]不同冬种模式对稻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张鹏,钟川,周泉,唐海鹰,李新梅,李萍,黄国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8)
[3]中国秸秆养分资源数量及替代化肥潜力[J]. 宋大利,侯胜鹏,王秀斌,梁国庆,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1)
[4]稻草高茬-紫云英联合还田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J]. 周国朋,谢志坚,曹卫东,徐昌旭,白金顺,曾闹华,高嵩涓,杨璐.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3)
[5]中国绿肥科研6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J]. 曹卫东,包兴国,徐昌旭,聂军,高亚军,耿明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6)
[6]中国秸秆养分资源及还田的时空分布特征[J]. 刘晓永,李书田.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1)
[7]减量施肥下紫云英与稻草协同利用对双季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周兴,廖育林,鲁艳红,王宇,聂军,曹卫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8]冬种绿肥和稻草全量还田对单季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刘威,秦自果,耿明建,吴礼树,鲁剑巍,鲁君明,曹卫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4)
[9]农户水稻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及其驱动路径分析[J]. 吴雪莲,张俊飚,何可,张露. 资源科学. 2016(11)
[10]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特征及还田现状[J]. 李继福,付国星,梅青青,李文君,王昌.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21)
本文编号:3196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96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