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三种间作模式下土壤微生态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5 12:36
半夏连续多年种植会导致土壤微生态环境恶化,病虫害加剧,品质降低,大田生产中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研究发现间作可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养分及酶活性,是消减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本试验对不同间作组合下半夏及其间作物土壤土壤微生物区系、酶活性及养分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期在通过制定合理的间作组合,探讨通过生态栽培措施消减半夏连作障碍及提升半夏产量及品质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中,细菌数量以未种植半夏土壤中最多,连作4年最少,呈降低的趋势。真菌数量以连作4年最多,未种植半夏土壤最少,真菌在总菌数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放线菌数量种植1年最多,连作5年最少。土壤即完成即从“细菌型”向“真菌型”的转变;土壤蔗糖酶、脲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达到显著水平的降低;土壤全N、速效P、pH、全Ca、全Zn也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达到显著水平的降低。2.在不同间作模式土壤中,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单作半夏均低于其余3种间作组合,仅半夏‖魔芋土壤真菌数量高于单作半夏;土壤脲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单作半夏低于其余3种间作组合,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处于较低水平;土壤中全K、全P...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半夏研究进展
1.1.1 半夏资源分布情况
1.1.2 半夏生物学特性
1.1.3 半夏生长习性
1.1.4 半夏人工栽培现状
1.1.5 半夏化学成分
1.1.6 半夏药理药效
1.2 间作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1.2.1 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2 间作对半夏土壤养分的影响
1.2.3 间作对半夏酶活性的影响
1.3 间作对作物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3.1 间作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1.3.2 间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3 间作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半夏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
2.3.2 土壤养分
2.3.3 土壤酶活性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半夏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4.2 半夏连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4.3 半夏连作对土壤的养分、含水量及pH影响
2.4.4 半夏连作对土壤Ca、Mg、S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2.5 讨论
第三章 半夏三种间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作物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4.2 不同作物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3 不同作物模式对土壤的养分、含水量及pH影响
3.4.4 不同作物模式对土壤Ca、Mg、S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3.4.5 不同作物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DGGE法分析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4.1 材料
4.2 试验设计
4.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3.1 土壤DNA的提取与纯化
4.3.2 PCR扩增
4.3.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4.3.4 DGGE图谱中优势条带的回收与测序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细菌
4.4.2 真菌
4.4.3 放线菌
4.5 讨论
第五章 半夏三种间作模式对半夏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方法
5.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3.1 种茎质量
5.3.2 生物碱测定
5.3.3 糖含量测定
5.3.4 鸟苷测定
5.3.5 可溶性蛋白测定
5.3.6 琥珀酸测定
5.3.7 水分测定
5.3.8 浸出物测定
5.3.9 灰分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半夏间作不同作物对产量的影响
5.4.2 半夏间作不同作物对品质的影响
5.4.3 半夏产量及品质变异系数
5.4.4 产量及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
5.5 讨论
第六章 半夏PGPR菌株筛选及鉴定
6.1 材料
6.2 试验设计
6.3 测定项目与方法
6.3.1 菌株的分离纯化培养
6.3.2 产生IAA菌种的初筛
6.3.3 测定幼苗根长、根鲜质量、根干质量、芽长、芽鲜质量和芽干质量
6.3.4 PGPR菌株菌种鉴定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产生IAA菌种的初筛
6.4.2 菌液浸种
6.4.3 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6.5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J]. 胡文斌,王瀚,张少飞,孙娜.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6(10)
[2]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J]. 文亚雄,刘君昂,刘小平,周国英. 经济林研究. 2016(01)
[3]基于不同方法测定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比较[J]. 李莹飞,耿玉清,周红娟,杨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1)
[4]豆科间作对番茄产量、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 代会会,胡雪峰,曹明阳,杨敏勇,王坚. 土壤学报. 2015(04)
[5]赫章核桃与半夏间作土壤养分分析[J]. 张皓,何腾兵,林昌虎,何冠谛,高安勤. 北方园艺. 2015(01)
[6]芽孢杆菌对桉树幼苗的促生效果及其ACC脱氨酶活性的研究[J]. 侯俊杰,康丽华,陆俊锟,朱亚杰,王胜坤. 微生物学通报. 2014(10)
[7]间作大豆对甘蔗根际土壤细菌及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J]. 彭东海,杨建波,李健,邢永秀,覃刘东,杨丽涛,李杨瑞.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9)
[8]间作对绿豆生物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马秀杰. 核农学报. 2014(03)
[9]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研究10年回顾[J]. 宋长青,吴金水,陆雅海,沈其荣,贺纪正,黄巧云,贾仲君,冷疏影,朱永官. 地球科学进展. 2013(10)
[10]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焦念元,宁堂原,杨萌珂,付国占,尹飞,徐国伟,李增嘉. 生态学报. 2013(14)
博士论文
[1]间套种植对当归连作障碍的修复机理[D]. 王田涛.甘肃农业大学 2013
[2]人参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D]. 应益昕.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
[3]半夏的品质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黄必胜.湖北中医学院 2005
硕士论文
[1]冬春播种及间作对党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赵亚兰.甘肃农业大学 2015
[2]不同带宽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作物养分积累竞争和产量的影响[D]. 卢凤芝.四川农业大学 2014
[3]外源6-苄基嘌呤、水杨酸对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半夏植株抗逆性的影响[D]. 徐封丰.西南大学 2014
[4]光照和土壤水分对半夏生长和品质的影响[D]. 陈韵.南京农业大学 2013
[5]地黄自毒物质对其生长的影响[D]. 宋立波.山东师范大学 2009
[6]半夏高温倒苗过程中总RNA及基因差异表达片段的研究[D]. 吴林.华中农业大学 2008
[7]土壤含水量和矿质元素对半夏生长发育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D]. 皮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05353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半夏研究进展
1.1.1 半夏资源分布情况
1.1.2 半夏生物学特性
1.1.3 半夏生长习性
1.1.4 半夏人工栽培现状
1.1.5 半夏化学成分
1.1.6 半夏药理药效
1.2 间作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1.2.1 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2 间作对半夏土壤养分的影响
1.2.3 间作对半夏酶活性的影响
1.3 间作对作物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3.1 间作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1.3.2 间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3 间作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半夏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
2.3.2 土壤养分
2.3.3 土壤酶活性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半夏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4.2 半夏连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4.3 半夏连作对土壤的养分、含水量及pH影响
2.4.4 半夏连作对土壤Ca、Mg、S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2.5 讨论
第三章 半夏三种间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作物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4.2 不同作物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3 不同作物模式对土壤的养分、含水量及pH影响
3.4.4 不同作物模式对土壤Ca、Mg、S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3.4.5 不同作物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DGGE法分析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4.1 材料
4.2 试验设计
4.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3.1 土壤DNA的提取与纯化
4.3.2 PCR扩增
4.3.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4.3.4 DGGE图谱中优势条带的回收与测序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细菌
4.4.2 真菌
4.4.3 放线菌
4.5 讨论
第五章 半夏三种间作模式对半夏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方法
5.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3.1 种茎质量
5.3.2 生物碱测定
5.3.3 糖含量测定
5.3.4 鸟苷测定
5.3.5 可溶性蛋白测定
5.3.6 琥珀酸测定
5.3.7 水分测定
5.3.8 浸出物测定
5.3.9 灰分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半夏间作不同作物对产量的影响
5.4.2 半夏间作不同作物对品质的影响
5.4.3 半夏产量及品质变异系数
5.4.4 产量及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
5.5 讨论
第六章 半夏PGPR菌株筛选及鉴定
6.1 材料
6.2 试验设计
6.3 测定项目与方法
6.3.1 菌株的分离纯化培养
6.3.2 产生IAA菌种的初筛
6.3.3 测定幼苗根长、根鲜质量、根干质量、芽长、芽鲜质量和芽干质量
6.3.4 PGPR菌株菌种鉴定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产生IAA菌种的初筛
6.4.2 菌液浸种
6.4.3 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6.5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J]. 胡文斌,王瀚,张少飞,孙娜.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6(10)
[2]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J]. 文亚雄,刘君昂,刘小平,周国英. 经济林研究. 2016(01)
[3]基于不同方法测定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比较[J]. 李莹飞,耿玉清,周红娟,杨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1)
[4]豆科间作对番茄产量、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 代会会,胡雪峰,曹明阳,杨敏勇,王坚. 土壤学报. 2015(04)
[5]赫章核桃与半夏间作土壤养分分析[J]. 张皓,何腾兵,林昌虎,何冠谛,高安勤. 北方园艺. 2015(01)
[6]芽孢杆菌对桉树幼苗的促生效果及其ACC脱氨酶活性的研究[J]. 侯俊杰,康丽华,陆俊锟,朱亚杰,王胜坤. 微生物学通报. 2014(10)
[7]间作大豆对甘蔗根际土壤细菌及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J]. 彭东海,杨建波,李健,邢永秀,覃刘东,杨丽涛,李杨瑞.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9)
[8]间作对绿豆生物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马秀杰. 核农学报. 2014(03)
[9]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研究10年回顾[J]. 宋长青,吴金水,陆雅海,沈其荣,贺纪正,黄巧云,贾仲君,冷疏影,朱永官. 地球科学进展. 2013(10)
[10]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焦念元,宁堂原,杨萌珂,付国占,尹飞,徐国伟,李增嘉. 生态学报. 2013(14)
博士论文
[1]间套种植对当归连作障碍的修复机理[D]. 王田涛.甘肃农业大学 2013
[2]人参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D]. 应益昕.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
[3]半夏的品质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黄必胜.湖北中医学院 2005
硕士论文
[1]冬春播种及间作对党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赵亚兰.甘肃农业大学 2015
[2]不同带宽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作物养分积累竞争和产量的影响[D]. 卢凤芝.四川农业大学 2014
[3]外源6-苄基嘌呤、水杨酸对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半夏植株抗逆性的影响[D]. 徐封丰.西南大学 2014
[4]光照和土壤水分对半夏生长和品质的影响[D]. 陈韵.南京农业大学 2013
[5]地黄自毒物质对其生长的影响[D]. 宋立波.山东师范大学 2009
[6]半夏高温倒苗过程中总RNA及基因差异表达片段的研究[D]. 吴林.华中农业大学 2008
[7]土壤含水量和矿质元素对半夏生长发育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D]. 皮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05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205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