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稻草不同处理方式对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及结合状况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02 18:06
  由于多年来土壤管理不善,使得水稻土肥力下降。水稻秸秆作为当地低廉易取的有机肥料资源,对维持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等使用量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碳组分及其复合状况的影响,有助于探明稻草不同处理方式对水稻土肥力状况的影响,对推广水稻秸秆还田,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辽宁盘锦典型滨海盐渍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分别于90、180、270、360天采样,通过分析稻草生物炭还田、腐熟稻草还田、稻草直还三种秸秆处理方式对土壤碳组分及其结合状态的影响,探究稻草还田的适宜方式,为秸秆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腐熟稻草与直还稻草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其中以腐熟稻草最为显著,至培养截止时为9.528 g·kg-1。稻草生物炭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至培养截止时为57.44。(2)腐熟稻草、直还稻草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土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值,以腐熟稻草效果最佳,至培养截止时分别为104.03mg·kg-1、188.43 mg·kg-1...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稻草不同处理方式对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及结合状况的影响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炭、秸秆和有机肥对砂姜黑土改性效果的对比研究[J]. 高学振,张丛志,张佳宝,丁宁宁.  土壤. 2016(03)
[2]土壤碳固定与生物活性:面向可持续土壤管理的新前沿[J]. 潘根兴,陆海飞,李恋卿,郑聚锋,张旭辉,程琨,刘晓雨,卞荣军,郑金伟.  地球科学进展. 2015(08)
[3]农田土壤碳饱和机制研究进展[J]. 杜章留,张庆忠,任图生.  土壤与作物. 2015(02)
[4]中国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现状与发展[J]. 吕开宇,仇焕广,白军飞,徐志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3)
[5]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J]. 巫芯宇,廖和平,杨伟.  农机化研究. 2013(01)
[6]长期施肥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 芦思佳,韩晓增.  土壤通报. 2011(06)
[7]土壤腐殖质提取和分组综述[J]. 马连刚,肖保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1(04)
[8]生物质炭对红壤性质和黑麦草生长的影响[J]. 黄超,刘丽君,章明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1(04)
[9]秸秆还田对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影响[J]. 孙召靖.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09)
[10]农业废弃物生物黑炭转化还田作为低碳农业途径的探讨[J]. 潘根兴,张阿凤,邹建文,李恋卿,张旭辉,郑金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04)

博士论文
[1]水稻秸秆生物碳的结构特征、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D]. 郭建华.浙江大学 2014
[2]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段居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2
[3]促进我国水稻育种创新的新品种保护政策研究[D]. 陈红.福建农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施用生物质炭对腐殖质碳的影响[D]. 周鑫.吉林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10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210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3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