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气带及含水层介质对有机氯农药的吸附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2 03:44
有机氯农药具有低水溶性、高毒性、环境持久性等特点,危害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甚至引起全球范围的污染,因而进一步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江汉平原中部潜江市附近的农田土壤及浅水层沉积物为例,采用批量实验方法,研究有机氯农药在不同土壤/沉积物中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解吸特征以及影响因素。首先,对土壤样中HCHs和DDTs的吸附动力学进行分析,确定吸附实验的振荡时间为24h。然后讨论HCHs和DDTs在不同土壤/沉积物中的等温吸附/解吸特征,使用线性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进行拟合,计算解吸迟滞系数。结果显示有机氯农药的吸附量/解吸量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且DDTs的吸附量明显高于HCHs,等温吸附/解吸过程与线性方程拟合更好。最后研究內源与外源溶解性有机质及粘土矿物对HCHs和DDTs吸附过程的影响。去除溶解性有机质DOM后,HCHs在土样1-1#和1-8#中的吸附量增加;DDTs在土样1-8#和3-7#中的吸附量随DOM的溶出增大。添加不同浓度的污泥DOM溶液,土壤对HCHs的吸附量随外源DOM的浓度增大而增加,达到一定量之后反而有下降趋势;土壤对DDTs的吸附量随外源DOM的...
【文章来源】: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HCHs在土样上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
图 3-2 DDTs 在土样上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从图 3.1 中可以看出,土壤对 α-HCH、β-HCH、γ-HCH 的吸附量 8 小时大值,在接下来的 8-12 小时内又慢慢降低,15 小时之后变化不大,渐。对比 HCHs,DDTs 的吸附量几乎在 1h 内就达到了最大值,在 1-15 小下降,15 小时后吸附量虽有上下波动,但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吸附较快地达到平衡,随着振荡时间延长,一部分又会缓慢释放,使沉分吸附质解吸下来,即对 HCHs 和 DDTs 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又缓慢下从图中可以看出解吸速率小于吸附速率,存在“迟滞”现象,最终形成衡状态。这种相对平衡就是,固相浓度不是不再变化,而是出现上下变质在完成吸附、置换和解吸过程中达到最低能态时,其浓度会出现波动证土壤和沉积物对 HCHs 和 DDTs 的吸附尽可能达到平衡,确定本实验间为 24 小时。由表 3.3 可见 HCHs 和 DDTs 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与双常数方程[36]
图 3.3 土壤/沉积物对 HCHs 的等温吸附解吸线从等温吸附-解吸线看,在不同土壤及含水层沉积物上 α-HCH、β-HCH、γ-HC附/解吸趋势一致。土壤/沉积物对 HCHs 的吸附量随着它们平衡浓度的增大而,吸附等温线的斜率最后反而有降低的趋势。这表明 HCHs 和土壤/沉积物之间用力与浓度变化呈负相关性。并且,在初始阶段等温线的斜率还有增大的趋势 HCHs 与固体土样之间的作用过程很复杂,HCHs 分子之间通过引力作用而汇成一团。这是疏水性有机物在亲水性固体表面的吸附过程。解吸曲线与吸附曲变化规律相同。如表 3.4 和 3.5 所示,现分别用常用的线性模型和 Freundlich 模型对 HCHs 实验进行拟合,结果如下:线性模型edeq = KC(3-1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聊城耕地土壤中OCPs的残留特征和生态风险评价[J]. 王岩,张保华,贾富,吴建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12(08)
[2]溶解性有机质对菲在沉积物上吸附与解吸性能的影响[J]. 王志霞,葛小鹏,晏晓敏,林进,周岩梅,王东升. 中国环境科学. 2012(01)
[3]土壤和沉积物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锁定及其环境效应[J]. 段林,张承东,陈威. 环境化学. 2011(01)
[4]菲在渤海湾入海河流与河口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行为[J]. 焦立新,孟伟,郑丙辉,赵兴茹,张雷,秦延文. 环境科学. 2010(10)
[5]萘和p,p′-DDE在典型包气带介质上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解吸特征[J]. 马文洁,何江涛,金爱芳,鞠晓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07)
[6]Interactive effect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nd phenanthrene on soil enzymatic activities[J]. Xinhua Zhan,Wenzhu Wu,Lixiang Zhou,Jianru Liang,Tinghui Ji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Greenstar Plant Products Inc.,9430 198 St,Langley,BC,Canada V1M3C8..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04)
[7]菲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研究[J]. 吴文伶,孙红文. 环境科学. 2009(04)
[8]银杏树叶能否作为空气中有机氯农药的生物监示器[J]. 戴天有,朱晓华,孟伟,于云江,王玮,李发生,刘锋,杨永亮,乌大年. 中国科学(B辑:化学). 2008(08)
[9]珠江三角洲地下水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的初探[J]. 黄冠星,孙继朝,汪珊,杜海燕,卢耀东,支兵发,陈彗川,陈玺,荆继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04)
[10]胶州湾近岸沉积物中五氯酚钠的吸附-解析研究[J]. 郎印海,聂新华,曹正梅,刘宗峰. 海洋环境科学. 2008(03)
硕士论文
[1]六六六在关中盆地典型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 冯秀芳.长安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25885
【文章来源】: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HCHs在土样上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
图 3-2 DDTs 在土样上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从图 3.1 中可以看出,土壤对 α-HCH、β-HCH、γ-HCH 的吸附量 8 小时大值,在接下来的 8-12 小时内又慢慢降低,15 小时之后变化不大,渐。对比 HCHs,DDTs 的吸附量几乎在 1h 内就达到了最大值,在 1-15 小下降,15 小时后吸附量虽有上下波动,但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吸附较快地达到平衡,随着振荡时间延长,一部分又会缓慢释放,使沉分吸附质解吸下来,即对 HCHs 和 DDTs 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又缓慢下从图中可以看出解吸速率小于吸附速率,存在“迟滞”现象,最终形成衡状态。这种相对平衡就是,固相浓度不是不再变化,而是出现上下变质在完成吸附、置换和解吸过程中达到最低能态时,其浓度会出现波动证土壤和沉积物对 HCHs 和 DDTs 的吸附尽可能达到平衡,确定本实验间为 24 小时。由表 3.3 可见 HCHs 和 DDTs 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与双常数方程[36]
图 3.3 土壤/沉积物对 HCHs 的等温吸附解吸线从等温吸附-解吸线看,在不同土壤及含水层沉积物上 α-HCH、β-HCH、γ-HC附/解吸趋势一致。土壤/沉积物对 HCHs 的吸附量随着它们平衡浓度的增大而,吸附等温线的斜率最后反而有降低的趋势。这表明 HCHs 和土壤/沉积物之间用力与浓度变化呈负相关性。并且,在初始阶段等温线的斜率还有增大的趋势 HCHs 与固体土样之间的作用过程很复杂,HCHs 分子之间通过引力作用而汇成一团。这是疏水性有机物在亲水性固体表面的吸附过程。解吸曲线与吸附曲变化规律相同。如表 3.4 和 3.5 所示,现分别用常用的线性模型和 Freundlich 模型对 HCHs 实验进行拟合,结果如下:线性模型edeq = KC(3-1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聊城耕地土壤中OCPs的残留特征和生态风险评价[J]. 王岩,张保华,贾富,吴建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12(08)
[2]溶解性有机质对菲在沉积物上吸附与解吸性能的影响[J]. 王志霞,葛小鹏,晏晓敏,林进,周岩梅,王东升. 中国环境科学. 2012(01)
[3]土壤和沉积物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锁定及其环境效应[J]. 段林,张承东,陈威. 环境化学. 2011(01)
[4]菲在渤海湾入海河流与河口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行为[J]. 焦立新,孟伟,郑丙辉,赵兴茹,张雷,秦延文. 环境科学. 2010(10)
[5]萘和p,p′-DDE在典型包气带介质上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解吸特征[J]. 马文洁,何江涛,金爱芳,鞠晓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07)
[6]Interactive effect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nd phenanthrene on soil enzymatic activities[J]. Xinhua Zhan,Wenzhu Wu,Lixiang Zhou,Jianru Liang,Tinghui Ji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Greenstar Plant Products Inc.,9430 198 St,Langley,BC,Canada V1M3C8..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04)
[7]菲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研究[J]. 吴文伶,孙红文. 环境科学. 2009(04)
[8]银杏树叶能否作为空气中有机氯农药的生物监示器[J]. 戴天有,朱晓华,孟伟,于云江,王玮,李发生,刘锋,杨永亮,乌大年. 中国科学(B辑:化学). 2008(08)
[9]珠江三角洲地下水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的初探[J]. 黄冠星,孙继朝,汪珊,杜海燕,卢耀东,支兵发,陈彗川,陈玺,荆继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04)
[10]胶州湾近岸沉积物中五氯酚钠的吸附-解析研究[J]. 郎印海,聂新华,曹正梅,刘宗峰. 海洋环境科学. 2008(03)
硕士论文
[1]六六六在关中盆地典型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 冯秀芳.长安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25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225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