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15 06:43
高黑炭含量是土壤肥沃的主要原因之一,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黑炭的含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含量有较大的的影响。本文通过分子标记法(BPCAs)、化学氧化法和燃烧差减法等三种土壤黑炭测定方法的比较,找到较好的黑炭测定方法,将其用于我国典型地带性土壤黑炭的测定,进而得出最佳的生物质炭测定方法,用于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含量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三种方法测定的土壤黑炭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改进的分子标记方法测定的结果比较高,平均值的偏差也比较小,而燃烧法测定的结果比较低,平均值偏差比较大,氧化还原方法测定值介于二者之间。分子标记法能稳定且准确测定低温(300℃、500℃)制备的生物质炭含量,更适合测定低温下生成的生物质炭。2)氧化还原法测定的我国20个典型地带性土壤黑炭含量为2.3-37.9g/kg,平均为16.4g/kg,变异系数为68.3%,与有机碳含量的平均百分比达到了85.4%,远超出土壤黑炭的含量范围,变异程度远大于BPCAs法。不同地区土壤黑炭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内蒙古多伦>内蒙古锡林浩特>黑龙江海伦>海南三亚>湖南长沙>浙...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黑炭的概念及含义
1.3 土壤黑炭研究方法
1.3.1 分子标记法
1.3.2 化学氧化热解结合法
1.3.3 显微镜法
1.3.4 核磁方法
1.3.5 红外光谱法
1.3.6 燃烧差减法
1.3.7 各种方法的比较
1.4 秸秆还田
1.4.1 秸秆产生量及其利用状况
1.4.2 秸秆还田方式及其优缺点比较
1.5 土壤有机碳组分
1.5.1 土壤有机碳组分概述
1.5.2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组方法
1.5.3 土壤有机碳颗粒大小分组法
1.5.4 土壤有机碳密度梯度离心分组方法
1.6 研究不足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1.7 研究目标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土壤黑炭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土壤
2.2.2 生物质炭制备
2.2.3 生物质炭土壤制备
2.2.4 土壤黑炭测定方法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燃烧法测定土壤黑炭
2.3.2 三种方法测定土壤黑炭的含量和回收率
2.3.3 土壤有机碳测定
2.4 结论
第三章 我国典型地带性土壤黑炭含量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土壤
3.2.2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3.2.3 分子标记法测定土壤黑炭
3.2.4 化学氧化法测定土壤黑炭
3.2.5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土壤基础性质
3.3.2 分子标记法和氧化还原法测定的土壤黑炭含量比较
3.3.3 土壤黑炭、总有机碳和土壤全氮的关系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分离
4.2.4 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碳组分分离
4.2.5 土壤黑碳含量测定
4.2.6 其它土壤性质测定
4.2.7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稳定性团聚体
4.3.2 不同水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4.3.3 不同水稳定性团聚体黑碳含量
4.3.4 不同水稳定性团聚体轻组和重组组分
4.3.5 不同水稳定性团聚体轻组和重组FTIR
4.3.6 不同水稳定性团聚体轻组和重组热质联机分析
4.4 结论
4.4.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的影响
4.4.2 炭化还田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的影响
第五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230656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黑炭的概念及含义
1.3 土壤黑炭研究方法
1.3.1 分子标记法
1.3.2 化学氧化热解结合法
1.3.3 显微镜法
1.3.4 核磁方法
1.3.5 红外光谱法
1.3.6 燃烧差减法
1.3.7 各种方法的比较
1.4 秸秆还田
1.4.1 秸秆产生量及其利用状况
1.4.2 秸秆还田方式及其优缺点比较
1.5 土壤有机碳组分
1.5.1 土壤有机碳组分概述
1.5.2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组方法
1.5.3 土壤有机碳颗粒大小分组法
1.5.4 土壤有机碳密度梯度离心分组方法
1.6 研究不足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1.7 研究目标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土壤黑炭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土壤
2.2.2 生物质炭制备
2.2.3 生物质炭土壤制备
2.2.4 土壤黑炭测定方法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燃烧法测定土壤黑炭
2.3.2 三种方法测定土壤黑炭的含量和回收率
2.3.3 土壤有机碳测定
2.4 结论
第三章 我国典型地带性土壤黑炭含量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土壤
3.2.2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3.2.3 分子标记法测定土壤黑炭
3.2.4 化学氧化法测定土壤黑炭
3.2.5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土壤基础性质
3.3.2 分子标记法和氧化还原法测定的土壤黑炭含量比较
3.3.3 土壤黑炭、总有机碳和土壤全氮的关系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分离
4.2.4 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碳组分分离
4.2.5 土壤黑碳含量测定
4.2.6 其它土壤性质测定
4.2.7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稳定性团聚体
4.3.2 不同水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4.3.3 不同水稳定性团聚体黑碳含量
4.3.4 不同水稳定性团聚体轻组和重组组分
4.3.5 不同水稳定性团聚体轻组和重组FTIR
4.3.6 不同水稳定性团聚体轻组和重组热质联机分析
4.4 结论
4.4.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的影响
4.4.2 炭化还田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的影响
第五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230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230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