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稻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及供氮指标
发布时间:2021-06-21 23:11
我国稻田南北跨度大、土壤性质迥异,相对于南方稻田而言,寒地稻田具有氮投入低,氮效率高的特点。查明寒地稻田氮高效的原因对水稻合理施氮至关重要。土壤的供氮能力是影响稻田氮效率的主要指标之一,氮素矿化能力与稻田土壤供氮密切相关,目前寒地稻田缺乏合适的测定指标评价土壤供氮能力。本研究采用田间原位培养试验法和室内淹水培养的方法,研究寒地稻田的供氮特征,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土壤供氮和水稻吸氮的关系,以期找出适宜的评价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主要结果如下:改良的田间原位培养法可以作为评价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在室内40℃条件下,两个地点稻田土壤恒温培养28d的矿化氮没有差别,田间原位培养法测定的矿化氮差别显著。通过改进传统田间原位培养的方法,形成了阶段田间原位培养的方法,该方法测定的土壤供氮曲线与水稻吸氮曲线基本相符。该方法测定的土壤矿化氮量与水稻吸氮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846和0.948,均达到1%的显著水平。改良的田间原位培养法测定的土壤矿化氮能解释土壤供氮能力的70%-90%。对南北方高中肥力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发现:在25℃时,寒地稻田土壤潜在可矿化氮库(No)高于南方稻田;温度为...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氮肥管理与氮效率
1.2.2 土壤供氮特性的研究进展
1.2.3 土壤供氮能力测试方法
1.2.4 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因素
1.2.5 水稻吸氮特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样品采集与测试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定土壤供氮能力的方法
3.1.1 室内淹水培养法
3.1.2 田间原位培养法
3.1.3 原位培养矿化氮与水稻吸氮的关系
3.2 南北方土壤氮素供应能力的差异
3.2.1 不同温度下土壤累积矿化氮含量
3.2.2 土壤中铵态氮的变化
3.2.3 模型拟合
3.2.4 不同土壤各有机氮组合的含量
3.2.5 土壤累积矿化氮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3 氮肥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3.3.1 不同施肥条件下稻田土壤无机氮含量
3.3.2 土壤供氮与水稻吸氮的关系
3.4 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3.4.1 水稻穗数
3.4.2 水稻穗粒数
3.4.3 水稻结实率
3.4.4 水稻千粒重
3.4.5 水稻产量
3.4.6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
3.5 氮肥管理对水稻氮效率的影响
3.5.1 氮肥吸收利用率
3.5.2 氮肥农学利用率
3.5.3 氮肥生理利用率
3.5.4 氮肥偏生产力
4 结论
4.1 田间阶段原位培养法可以作为评价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
4.2 寒地稻田供氮潜力大,后期供氮能力强
4.3 施用穗肥能够协调土壤供氮和水稻需氮关系
4.4 氮肥管理能提高水稻产量和氮效率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氮肥不同用量对南四湖区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赵庆雷,吴修,高洁,陈博聪,王瑜,孙公臣,马加清.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7)
[2]湖南省稻田土壤氮素肥力及氮矿化特征[J]. 彭银燕,黄运湘,尹力初,孙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13(12)
[3]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氮素矿化特征的研究[J]. 张玉玲,陈温福,虞娜,付时丰,张玉龙,邹洪涛. 土壤通报. 2013(01)
[4]长期施肥条件下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矿化特性研究[J]. 彭银燕,黄运湘,孙梅.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5)
[5]不同施氮量对单季稻养分吸收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J]. 俞巧钢,叶静,杨梢娜,符建荣,马军伟,孙万春,姜丽娜,王强,汪建妹. 中国水稻科学. 2012(04)
[6]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J]. 于小凤,王熠,袁秋梅,仲军,陈琛,羊彬,胡道朋,王余龙,董桂春,黄建晔.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2(01)
[7]微生物群落对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 范分良,黄平容,唐勇军,李兆君,梁永超. 环境科学. 2012(03)
[8]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潘圣刚,黄胜奇,翟晶,蔡明历,曹凑贵,展茗,唐湘如. 土壤. 2012(01)
[9]影响粳稻品种吸氮能力的根系性状[J]. 于小凤,李进前,田昊,彭斌,张燕,王熠,袁秋梅,黄建晔,王余龙,董桂春. 中国农业科学. 2011(21)
[10]温度和土壤类型对氮素矿化的影响[J]. 王帘里,孙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03)
博士论文
[1]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及其调控途径[D]. 刘立军.扬州大学 2005
[2]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控制[D]. 单玉华.扬州大学 2002
[3]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研究[D]. 李菊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寒地稻田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研究[D]. 宋文博.东北农业大学 2012
[2]有机肥氮素有效性和替代化肥氮比例研究[D]. 李玲玲.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3]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D]. 梁彩梅.华中农业大学 2011
[4]寒地稻田土壤养分状况及供氮指标初探[D]. 赵晓宇.东北农业大学 2008
[5]黄土高原土壤供氮能力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D]. 金发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6]稻田土壤氮素矿化研究的几种方法比较[D]. 刘育红.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41608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氮肥管理与氮效率
1.2.2 土壤供氮特性的研究进展
1.2.3 土壤供氮能力测试方法
1.2.4 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因素
1.2.5 水稻吸氮特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样品采集与测试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定土壤供氮能力的方法
3.1.1 室内淹水培养法
3.1.2 田间原位培养法
3.1.3 原位培养矿化氮与水稻吸氮的关系
3.2 南北方土壤氮素供应能力的差异
3.2.1 不同温度下土壤累积矿化氮含量
3.2.2 土壤中铵态氮的变化
3.2.3 模型拟合
3.2.4 不同土壤各有机氮组合的含量
3.2.5 土壤累积矿化氮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3 氮肥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3.3.1 不同施肥条件下稻田土壤无机氮含量
3.3.2 土壤供氮与水稻吸氮的关系
3.4 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3.4.1 水稻穗数
3.4.2 水稻穗粒数
3.4.3 水稻结实率
3.4.4 水稻千粒重
3.4.5 水稻产量
3.4.6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
3.5 氮肥管理对水稻氮效率的影响
3.5.1 氮肥吸收利用率
3.5.2 氮肥农学利用率
3.5.3 氮肥生理利用率
3.5.4 氮肥偏生产力
4 结论
4.1 田间阶段原位培养法可以作为评价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
4.2 寒地稻田供氮潜力大,后期供氮能力强
4.3 施用穗肥能够协调土壤供氮和水稻需氮关系
4.4 氮肥管理能提高水稻产量和氮效率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氮肥不同用量对南四湖区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赵庆雷,吴修,高洁,陈博聪,王瑜,孙公臣,马加清.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7)
[2]湖南省稻田土壤氮素肥力及氮矿化特征[J]. 彭银燕,黄运湘,尹力初,孙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13(12)
[3]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氮素矿化特征的研究[J]. 张玉玲,陈温福,虞娜,付时丰,张玉龙,邹洪涛. 土壤通报. 2013(01)
[4]长期施肥条件下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矿化特性研究[J]. 彭银燕,黄运湘,孙梅.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5)
[5]不同施氮量对单季稻养分吸收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J]. 俞巧钢,叶静,杨梢娜,符建荣,马军伟,孙万春,姜丽娜,王强,汪建妹. 中国水稻科学. 2012(04)
[6]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J]. 于小凤,王熠,袁秋梅,仲军,陈琛,羊彬,胡道朋,王余龙,董桂春,黄建晔.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2(01)
[7]微生物群落对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 范分良,黄平容,唐勇军,李兆君,梁永超. 环境科学. 2012(03)
[8]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潘圣刚,黄胜奇,翟晶,蔡明历,曹凑贵,展茗,唐湘如. 土壤. 2012(01)
[9]影响粳稻品种吸氮能力的根系性状[J]. 于小凤,李进前,田昊,彭斌,张燕,王熠,袁秋梅,黄建晔,王余龙,董桂春. 中国农业科学. 2011(21)
[10]温度和土壤类型对氮素矿化的影响[J]. 王帘里,孙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03)
博士论文
[1]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及其调控途径[D]. 刘立军.扬州大学 2005
[2]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控制[D]. 单玉华.扬州大学 2002
[3]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研究[D]. 李菊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寒地稻田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研究[D]. 宋文博.东北农业大学 2012
[2]有机肥氮素有效性和替代化肥氮比例研究[D]. 李玲玲.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3]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D]. 梁彩梅.华中农业大学 2011
[4]寒地稻田土壤养分状况及供氮指标初探[D]. 赵晓宇.东北农业大学 2008
[5]黄土高原土壤供氮能力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D]. 金发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6]稻田土壤氮素矿化研究的几种方法比较[D]. 刘育红.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41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241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