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黑土磷转化及磷有效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22 07:47
东北农田黑土长期掠夺式耕种,部分地块或地区由于机械化水平落后,但由于长期采用原垄种,耕翻深度不够,已经出现了耕层结构变差和养分含量降低的问题。为恢复与提高农田黑土的生产力,增加活土层厚度和土壤生产力,拟采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进行处理,探究不同耕作对土壤耕层磷含量及形态,玉米苗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黑土区耕层构建及有利作物生长的耕作技术选择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4个耕作处理:免耕(N),旋耕(R)、深松(S)、深翻(D);每个耕作处理下分别设有秸秆不还田(N)、秸秆还田(S)、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M)。经过两年对020 cm耕层土壤磷变化及分异的研究,结论如下:两年不同的耕作处理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显著不同。与深翻秸秆不还田相比,03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免耕秸秆不还田增加,深松秸秆不还田则降低,2016年免耕秸秆不还田土壤紧实度最大增幅为314.6 kPa,深松秸秆不还田降幅为220.8 kPa;2017年免耕秸秆不还田最大增幅为489.3 kPa,S降幅为197.3 kPa。在2016年,土壤水分含量范围为22.11%32...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2-1 试验地示意图Figure2-1 Schematic plot2.3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2.3.1 土壤物理指标土壤物理指标于玉米生育期 6 月份均测定一次。测定方法如下:土壤紧实度测定:采用紧实度仪(SC-900)测定,每个小区测定 6 次重复。土壤温度测定:采用智拓温度测量仪(500-E3TW)测定,每个小区测定 5 次重复,为减少气温变化的影响,测定时间为 11:00~13:00。土壤水分测定:采用 TDR(TRIME-IPH)测定,TDR 管埋于两颗玉米之间,每处理 3根,测定深度深度为 10 cm、20 cm、30 cm、50 cm、70 cm、90 cm 和 120 cm。2.3.2 玉米指标测定试验年份 6 月中旬进行玉米苗期生长测定取样,每个处理取 12 株(每行 4 株,取 3 行)玉米,用铁锹挖 30 cm,将玉米根系大块土壤敲碎,分别将每个处理做好标记,将玉米植株
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3.1.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图 3-1 为为玉米苗期各耕作措施下秸秆不还田处理(N)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试验年份 2016 年降水较丰富,而 2017 年降水较少。由图可以看出农田黑土水分随土层加深呈现增加趋势;2016 年水分含量变化范围为 22.11%~32.78%;与 D 相比,10 cm~15 cm 土层,R和 N 处理水分含量增加,增幅分别为 3.19%和 2.27%,而 S 处理水分含量降低,降幅为 1.52%;与 D 相比,各处理 15 cm~60 cm 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均降低,并且在 20 cm~30 cm 土层 S 水分降幅最大,降幅为 6.22%。这些结果表明 N 减少表层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表层水分含量;S 处理有利于 10 cm~60 cm 土壤水分入渗,D 处理使土壤水分在 20 cm~60 cm 土层增多。耕层(0~20 cm)储水量为 D>R>N>S,其中 S 储水量比 D 降低 8.54%。由 2017 年变化看出,干旱时水分变化幅度加大,水分含量范围为 6.85%~33.26%,N 处理 10 cm~20 cm 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其它处理,S 耕层土壤含水量较低。耕层(0~20 cm)储水量为 N>R>D>S,N 耕层平均储水量比 D 增加 8.62%,S 比 D 平均储水量降低 3.56%。说明 N 处理在干旱年份或干旱地区具有保水作用,S 有利于耕层水分的入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免耕对土壤剖面孔隙分布特征的影响[J]. 杨永辉,武继承,毛永萍,何方,张洁梅,高翠民,潘晓莹,王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7)
[2]耕作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水热特性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 张俊丽,Sikander Khan Tanveer,薛菁,邹宏,董晓梅,李康,拜翊莎. 西北农业学报. 2017(10)
[3]耕作方式对豫东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张笑培,周新国,王静丽,樊向阳,黄仲冬,杨慎骄,王和洲. 灌溉排水学报. 2017(09)
[4]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入渗、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结构的影响[J]. 杨永辉,武继承,张洁梅,潘晓莹,王越,何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2)
[5]保护性耕作农田固碳减排效应分析——以陕西户县、大荔和临渭区为例[J]. 陈庆,李长江,张俊丽,王阳峰,杨飞,温晓霞. 西北农业学报. 2016(11)
[6]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总磷及组分的影响[J]. 许艳,张仁陟,张冰桥,程睿芳,武均.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7]26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养分演变特征[J]. 康日峰,任意,吴会军,张淑香.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1)
[8]短期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大豆-冬小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谢燕,陈曦,胡正华,陈书涛,张寒,凌慧,申双和. 环境科学. 2016(04)
[9]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王碧胜,蔡典雄,武雪萍,李景,梁国鹏,于维水,王相玲,杨毅宇,王小彬.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6)
[10]保护性耕作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及实例分析[J]. 李洋阳,刘思宇,单春艳,姬亚芹.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5)
硕士论文
[1]褐土容重、紧实度、水分动态变化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D]. 徐缓.沈阳农业大学 2017
[2]不同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D]. 杨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3]氮磷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效果研究[D]. 袁伟哲.吉林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42450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2-1 试验地示意图Figure2-1 Schematic plot2.3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2.3.1 土壤物理指标土壤物理指标于玉米生育期 6 月份均测定一次。测定方法如下:土壤紧实度测定:采用紧实度仪(SC-900)测定,每个小区测定 6 次重复。土壤温度测定:采用智拓温度测量仪(500-E3TW)测定,每个小区测定 5 次重复,为减少气温变化的影响,测定时间为 11:00~13:00。土壤水分测定:采用 TDR(TRIME-IPH)测定,TDR 管埋于两颗玉米之间,每处理 3根,测定深度深度为 10 cm、20 cm、30 cm、50 cm、70 cm、90 cm 和 120 cm。2.3.2 玉米指标测定试验年份 6 月中旬进行玉米苗期生长测定取样,每个处理取 12 株(每行 4 株,取 3 行)玉米,用铁锹挖 30 cm,将玉米根系大块土壤敲碎,分别将每个处理做好标记,将玉米植株
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3.1.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图 3-1 为为玉米苗期各耕作措施下秸秆不还田处理(N)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试验年份 2016 年降水较丰富,而 2017 年降水较少。由图可以看出农田黑土水分随土层加深呈现增加趋势;2016 年水分含量变化范围为 22.11%~32.78%;与 D 相比,10 cm~15 cm 土层,R和 N 处理水分含量增加,增幅分别为 3.19%和 2.27%,而 S 处理水分含量降低,降幅为 1.52%;与 D 相比,各处理 15 cm~60 cm 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均降低,并且在 20 cm~30 cm 土层 S 水分降幅最大,降幅为 6.22%。这些结果表明 N 减少表层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表层水分含量;S 处理有利于 10 cm~60 cm 土壤水分入渗,D 处理使土壤水分在 20 cm~60 cm 土层增多。耕层(0~20 cm)储水量为 D>R>N>S,其中 S 储水量比 D 降低 8.54%。由 2017 年变化看出,干旱时水分变化幅度加大,水分含量范围为 6.85%~33.26%,N 处理 10 cm~20 cm 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其它处理,S 耕层土壤含水量较低。耕层(0~20 cm)储水量为 N>R>D>S,N 耕层平均储水量比 D 增加 8.62%,S 比 D 平均储水量降低 3.56%。说明 N 处理在干旱年份或干旱地区具有保水作用,S 有利于耕层水分的入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免耕对土壤剖面孔隙分布特征的影响[J]. 杨永辉,武继承,毛永萍,何方,张洁梅,高翠民,潘晓莹,王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7)
[2]耕作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水热特性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 张俊丽,Sikander Khan Tanveer,薛菁,邹宏,董晓梅,李康,拜翊莎. 西北农业学报. 2017(10)
[3]耕作方式对豫东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张笑培,周新国,王静丽,樊向阳,黄仲冬,杨慎骄,王和洲. 灌溉排水学报. 2017(09)
[4]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入渗、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结构的影响[J]. 杨永辉,武继承,张洁梅,潘晓莹,王越,何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2)
[5]保护性耕作农田固碳减排效应分析——以陕西户县、大荔和临渭区为例[J]. 陈庆,李长江,张俊丽,王阳峰,杨飞,温晓霞. 西北农业学报. 2016(11)
[6]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总磷及组分的影响[J]. 许艳,张仁陟,张冰桥,程睿芳,武均.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7]26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养分演变特征[J]. 康日峰,任意,吴会军,张淑香.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1)
[8]短期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大豆-冬小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谢燕,陈曦,胡正华,陈书涛,张寒,凌慧,申双和. 环境科学. 2016(04)
[9]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王碧胜,蔡典雄,武雪萍,李景,梁国鹏,于维水,王相玲,杨毅宇,王小彬.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6)
[10]保护性耕作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及实例分析[J]. 李洋阳,刘思宇,单春艳,姬亚芹.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5)
硕士论文
[1]褐土容重、紧实度、水分动态变化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D]. 徐缓.沈阳农业大学 2017
[2]不同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D]. 杨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3]氮磷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效果研究[D]. 袁伟哲.吉林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42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24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