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核心区土壤可蚀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4 13:39
干旱河谷是长江上游山地生态环境最为薄弱,存在问题最多,也是山区治理中最关键和最困难的一种特殊区域类型,具有环境容量小和生态阈值低等特点。由于人为因素严重干扰,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上明显的焚风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导致干旱河谷分布面积越发变大且稳定性越加变差,其干旱化和荒漠化的趋向发展已经成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退化最典型的表现之一。本文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核心区的不同坡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不同坡向的植被特征和采集土壤,采用EPIC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并分析了不同坡向土壤可蚀性的特征和植被分布特征与土壤的可蚀性K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区域土壤侵蚀过程预测以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均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可蚀性的6项评价指标在阳坡和半阴半阳坡评价指标中黏粒含量敏感性最强,其次为水稳定性团聚体,结构性指数则表现出对空间变异的弱敏感性。阴坡土壤可蚀性指标中有机质的敏感性最强,其次为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及其容重等指标;而结构性指数同样表现出对空间变异的弱敏感性。依据敏感性划分标准发现土壤有机质、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容重及其水稳定性团聚...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1.1 土壤可蚀性与结构性指标的研究发展
1.1.2 土壤可蚀性K值的研究
1.2 土壤可蚀性影响因子的研究
1.2.1 土壤因子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1.2.2 植被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1.2.3 气候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1.2.4 地形及地质因素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1.3 土壤可蚀性K值评价方法
1.4 土壤可蚀性的研究展望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4 研究区域概况及试验方案
4.1 地理位置
4.1.1 地形地貌特征
4.1.2 自然气候特征
4.1.3 地质特征
4.1.4 植被特征
4.2 试验方案
4.2.1 样地设置
4.2.2 样品采集
4.2.3 室内分析
4.2.4 数据处理
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核心区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及特征
5.1 土壤可蚀性关键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5.2 土壤可蚀性K值的估算
5.2.1 土壤可蚀性K值变化特征
5.2.2 土壤可蚀性K值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5.2.3 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颗粒的关系
6 研究区植被特征与土壤可蚀性的关系
7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武夷山山地土壤可蚀性K值的垂直分异及成因分析[J]. 张永勤.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2(03)
[2]长沙市东郊不同母质发育耕型红壤的可蚀性因子K值估算[J]. 谢红霞,陈琼,李锦龙,邓旭仁,王翠红,王开运. 水土保持通报. 2012(03)
[3]四川盆地紫色土小流域土壤的可蚀性[J]. 刘泉,李占斌,李鹏,韩建刚.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2)
[4]华中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研究[J]. 岑奕,丁文峰,张平仓.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1(10)
[5]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灌丛植被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特征[J]. 姜广争,宫渊波,陈林武,左琴,刘金鑫,岳艳杰,张兴华. 水土保持学报. 2011(05)
[6]土壤可蚀性研究进展综述[J]. 井光花,于兴修,李振炜. 中国水土保持. 2011(10)
[7]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 李鹏,李占斌,郑郁. 水土保持研究. 2011(04)
[8]不同海拔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的影响[J]. 李鹏,李占斌,郑郁. 水土保持通报. 2011(04)
[9]在模拟降水和践踏处理复合作用下长芒草典型草原土壤可蚀性研究[J]. 林慧龙,王苗苗,李学玲,王钊齐. 草业学报. 2010(03)
[10]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J]. 吴昌广,曾毅,周志翔,王鹏程,肖文发,罗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03)
硕士论文
[1]小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空间变异特征研究[D]. 薛涛.湖南农业大学 2010
[2]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理化性质研究[D]. 赵钦.四川农业大学 2009
[3]苏南丘陵区小流域土壤特性空间变异及其植被影响的研究[D]. 李海东.南京林业大学 2008
[4]岷江上游干旱河谷5种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耗水性研究[D]. 额冬梅.四川农业大学 2008
[5]花岗岩区土壤抗蚀性评价因子体系研究[D]. 林秋月.福建农林大学 2006
[6]川渝地区土壤可蚀性评价[D]. 侯大斌.四川农业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247202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1.1 土壤可蚀性与结构性指标的研究发展
1.1.2 土壤可蚀性K值的研究
1.2 土壤可蚀性影响因子的研究
1.2.1 土壤因子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1.2.2 植被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1.2.3 气候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1.2.4 地形及地质因素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1.3 土壤可蚀性K值评价方法
1.4 土壤可蚀性的研究展望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4 研究区域概况及试验方案
4.1 地理位置
4.1.1 地形地貌特征
4.1.2 自然气候特征
4.1.3 地质特征
4.1.4 植被特征
4.2 试验方案
4.2.1 样地设置
4.2.2 样品采集
4.2.3 室内分析
4.2.4 数据处理
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核心区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及特征
5.1 土壤可蚀性关键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5.2 土壤可蚀性K值的估算
5.2.1 土壤可蚀性K值变化特征
5.2.2 土壤可蚀性K值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5.2.3 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颗粒的关系
6 研究区植被特征与土壤可蚀性的关系
7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武夷山山地土壤可蚀性K值的垂直分异及成因分析[J]. 张永勤.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2(03)
[2]长沙市东郊不同母质发育耕型红壤的可蚀性因子K值估算[J]. 谢红霞,陈琼,李锦龙,邓旭仁,王翠红,王开运. 水土保持通报. 2012(03)
[3]四川盆地紫色土小流域土壤的可蚀性[J]. 刘泉,李占斌,李鹏,韩建刚.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2)
[4]华中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研究[J]. 岑奕,丁文峰,张平仓.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1(10)
[5]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灌丛植被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特征[J]. 姜广争,宫渊波,陈林武,左琴,刘金鑫,岳艳杰,张兴华. 水土保持学报. 2011(05)
[6]土壤可蚀性研究进展综述[J]. 井光花,于兴修,李振炜. 中国水土保持. 2011(10)
[7]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 李鹏,李占斌,郑郁. 水土保持研究. 2011(04)
[8]不同海拔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的影响[J]. 李鹏,李占斌,郑郁. 水土保持通报. 2011(04)
[9]在模拟降水和践踏处理复合作用下长芒草典型草原土壤可蚀性研究[J]. 林慧龙,王苗苗,李学玲,王钊齐. 草业学报. 2010(03)
[10]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J]. 吴昌广,曾毅,周志翔,王鹏程,肖文发,罗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03)
硕士论文
[1]小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空间变异特征研究[D]. 薛涛.湖南农业大学 2010
[2]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理化性质研究[D]. 赵钦.四川农业大学 2009
[3]苏南丘陵区小流域土壤特性空间变异及其植被影响的研究[D]. 李海东.南京林业大学 2008
[4]岷江上游干旱河谷5种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耗水性研究[D]. 额冬梅.四川农业大学 2008
[5]花岗岩区土壤抗蚀性评价因子体系研究[D]. 林秋月.福建农林大学 2006
[6]川渝地区土壤可蚀性评价[D]. 侯大斌.四川农业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247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24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