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类型下免耕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03 18:19
免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尤其是土壤容重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本研究旨在探讨免耕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耕作制度区域下对土壤容重产生的影响,为免耕研究提供参考。收集自1999—2019年公开发表的免耕、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容重影响的试验论文,对筛选出田间试验条件下土壤容重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期刊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土壤类型下免耕对土壤容重的试验研究所涉及的土壤类型相对较少,较多集中在黑垆土、水稻土、黑土、褐土五种土壤类型下。在耕作制度区域研究上,中国三大粮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的研究占全国总量的45.8%。文献对比研究发现,免耕减小土壤容重的比例仅为1/3,土壤容重增大的比例接近2/3,少量试验结果表明免耕与传统耕作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研究认为,免耕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在不同试验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结论,与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区域无相关性。
【文章来源】:中国农学通报. 2020,36(1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免耕条件下土壤容重变化的比例
60个土类中,只涉及19个土类的试验研究,占比不足1/3,并且集中在黄绵土、黑垆土、水稻土、黑土、褐土5种土壤类型,该5种土壤类型下的研究占总量的63.4%,面积占所有土壤类型总面积的10.7%。在初育土土纲中,70.3%的研究来自黄绵土;在半淋溶土土纲中,褐土和黑土研究比例相当,各占50%;在钙层土土纲中,73.9%的研究来自黑垆土;在人为土土纲中,80%的研究来自水稻土。2.2免耕土壤容重研究的耕作区划分布
在研究相对集中的5个区域中,Ⅵ区、Ⅳ区及Ⅹ区分别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区,这3个区域是中国主要粮食产区,三区粮食产量占比分别为23.12%、19.24和15.93%[22]。Ⅲ区为中国北部低高原易旱喜温作物一熟区,在筛选出的142篇试验论文中占比最多,主要是两个试验站的论文数量多,一是来自甘肃定西李家堡镇甘肃农业大学旱农试验站,共有15篇研究论文,占该区研究数量的36.6%,另一个是来自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作农业试验站,共有11篇研究论文,占该区研究数量的26.8%,两个试验站的论文合占Ⅲ区总量的63.4%。在各耕作制度区域土壤类型研究的广度上,Ⅳ区和Ⅵ区涉及的土壤类型最多,Ⅳ研究了半淋溶土、初育土、淋溶土以及盐碱土下免耕对土壤容重的影响,Ⅵ则研究了半淋溶土、半水成土、初育土、淋溶土和铁铝土下免耕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其他耕作制度区大都研究了两三种主要土壤类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刘战东,张凯,米兆荣,秦安振,黄超,马岩川,余轩,孙景生,黄世清,李长有,张景忙.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2)
[2]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规律与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 郑亚楠,张凤荣,谢臻,张天柱,李超,王秀丽.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6)
[3]保护性耕作对陇中旱作农田水分特征的影响[J]. 彭正凯,李玲玲,谢军红,康彩睿,ESSEL Eunice,王进斌,頡健辉,沈吉成.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2)
[4]免耕和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土壤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杨贺菲,赵静,张旭. 江西农业学报. 2018(10)
[5]渭北旱作麦田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特征综合评价[J]. 王倩,李军,宁芳,孙磊,温鹏飞.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9)
[6]免耕对土壤剖面孔隙分布特征的影响[J]. 杨永辉,武继承,毛永萍,何方,张洁梅,高翠民,潘晓莹,王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7)
[7]耕作方式和有机肥对风沙土区玉米产量的影响[J]. 乔云发,苗淑杰,陆欣春,王铁成,钟鑫,熊西江.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4)
[8]轮耕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养分库容及Cd含量的影响[J]. 汤文光,肖小平,张海林,黄桂林,唐海明,李超,刘胜利,汪柯. 作物学报. 2018(01)
[9]不同还田方式对砂质潮土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J]. 李培培,汪强,文倩,李慧,吴传发,熊伟东,韩燕来. 生态学报. 2017(11)
[10]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花生产量的影响[J]. 司贤宗,张翔,毛家伟,李亮,李国平,余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17(05)
本文编号:3263107
【文章来源】:中国农学通报. 2020,36(1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免耕条件下土壤容重变化的比例
60个土类中,只涉及19个土类的试验研究,占比不足1/3,并且集中在黄绵土、黑垆土、水稻土、黑土、褐土5种土壤类型,该5种土壤类型下的研究占总量的63.4%,面积占所有土壤类型总面积的10.7%。在初育土土纲中,70.3%的研究来自黄绵土;在半淋溶土土纲中,褐土和黑土研究比例相当,各占50%;在钙层土土纲中,73.9%的研究来自黑垆土;在人为土土纲中,80%的研究来自水稻土。2.2免耕土壤容重研究的耕作区划分布
在研究相对集中的5个区域中,Ⅵ区、Ⅳ区及Ⅹ区分别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区,这3个区域是中国主要粮食产区,三区粮食产量占比分别为23.12%、19.24和15.93%[22]。Ⅲ区为中国北部低高原易旱喜温作物一熟区,在筛选出的142篇试验论文中占比最多,主要是两个试验站的论文数量多,一是来自甘肃定西李家堡镇甘肃农业大学旱农试验站,共有15篇研究论文,占该区研究数量的36.6%,另一个是来自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作农业试验站,共有11篇研究论文,占该区研究数量的26.8%,两个试验站的论文合占Ⅲ区总量的63.4%。在各耕作制度区域土壤类型研究的广度上,Ⅳ区和Ⅵ区涉及的土壤类型最多,Ⅳ研究了半淋溶土、初育土、淋溶土以及盐碱土下免耕对土壤容重的影响,Ⅵ则研究了半淋溶土、半水成土、初育土、淋溶土和铁铝土下免耕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其他耕作制度区大都研究了两三种主要土壤类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刘战东,张凯,米兆荣,秦安振,黄超,马岩川,余轩,孙景生,黄世清,李长有,张景忙.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2)
[2]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规律与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 郑亚楠,张凤荣,谢臻,张天柱,李超,王秀丽.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6)
[3]保护性耕作对陇中旱作农田水分特征的影响[J]. 彭正凯,李玲玲,谢军红,康彩睿,ESSEL Eunice,王进斌,頡健辉,沈吉成.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2)
[4]免耕和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土壤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杨贺菲,赵静,张旭. 江西农业学报. 2018(10)
[5]渭北旱作麦田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特征综合评价[J]. 王倩,李军,宁芳,孙磊,温鹏飞.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9)
[6]免耕对土壤剖面孔隙分布特征的影响[J]. 杨永辉,武继承,毛永萍,何方,张洁梅,高翠民,潘晓莹,王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7)
[7]耕作方式和有机肥对风沙土区玉米产量的影响[J]. 乔云发,苗淑杰,陆欣春,王铁成,钟鑫,熊西江.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4)
[8]轮耕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养分库容及Cd含量的影响[J]. 汤文光,肖小平,张海林,黄桂林,唐海明,李超,刘胜利,汪柯. 作物学报. 2018(01)
[9]不同还田方式对砂质潮土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J]. 李培培,汪强,文倩,李慧,吴传发,熊伟东,韩燕来. 生态学报. 2017(11)
[10]耕作方式与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花生产量的影响[J]. 司贤宗,张翔,毛家伟,李亮,李国平,余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17(05)
本文编号:3263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26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