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长期定位施肥对紫色土氮矿化特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09 09:40
  用长期定位试验的紫色土做40 d莴笋盆栽实验,测定盆栽实验前后土壤矿质氮、微生物量氮变化和植株氮总吸收量,根据土壤氮素收支平衡公式探讨了长期定位施肥处理对紫色土氮矿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肥对紫色土短期盆栽实验氮素矿化能力有一定影响;土壤碳氮比和植株氮吸收量、土壤微生物量氮呈线性关系,过量施用无机肥、土壤碳氮比下降,会影响土壤氮净矿化量和土壤有机氮矿化量增加;所以,需要无机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避免因过度施肥造成的肥料浪费。 

【文章来源】:土壤通报. 2020,51(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长期定位施肥对紫色土氮矿化特征的影响


土壤碳氮比与植株氮吸收量的回归曲线Fig.1RegressioncurveofsoilC/Nratioandplantnitrogenuptake

回归曲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回归曲线


5期钱佳彤等院长期定位施肥对紫色土氮矿化特征的影响图2土壤碳氮比与土壤微生物量氮回归曲线Fig.2RegressioncurveofsoilC/Nratioandmicrobialbiomassnitrogen图1土壤碳氮比与植株氮吸收量的回归曲线Fig.1RegressioncurveofsoilC/Nratioandplantnitrogenuptake相关性(与全氮、有机质和有效磷均呈显著负相关),这与秦子娴等研究得出的土壤氮素矿化势受到土壤全氮含量、尤其是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结论一致[27]。其中1.5NPK+M处理短期矿化性能最差(表5),这可能是因为在长期过量施肥导致土壤酸化、土壤结构恶化,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使土壤矿化能力下降[29,30];表5中可看出NPK+M处理中矿化性能(土壤氮净矿化量net△N)比其他长期施用无机肥处理都好,说明有机肥的长期合理施用可以提高土壤氮素的矿化性能,这与前人观点一致[31~34]。土壤有机质氮矿化量在1.5NPK+M,NPK+M和N处理中最大且无显著差异,CK处理中有机质氮矿化量最小(表5),并且在1.5NPK+M处理和N处理中土壤有机质氮矿化量和土壤微生物变化量最大而CK处理最小,可推测土壤有机质矿化量可能是随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推论在相关性分析中也被证实,土壤有机质氮矿化量与土壤微生物氮变化量、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而与土壤氮净矿化量无显著相关性(表6)。4结论长期定位施肥对于短期盆栽实验的紫色土氮矿化作用有很大的影响。土壤氮净矿化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有效磷呈负相关,在NPK+M处理中达到最大值。土壤有机质氮矿化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量呈正相关。土壤氮净矿化量与有机质氮矿化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土壤微生物氮变化量决定。合理配合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其矿化的影响[J]. 王乐云,田飞飞,能惠,郑西来,辛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2]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矿质氮库及氮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J]. 肖好燕,刘宝,余再鹏,万晓华,桑昌鹏,周富伟,黄志群.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3)
[3]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J]. 赵伟,梁斌,周建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4]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硝化作用和矿化作用的影响[J]. 李平,郎漫,李煜姗,李倩文,吴嘉晨,杨帆,白昕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07)
[5]氮素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 邹亚丽,牛得草,杨益,文海燕,傅华.  草地学报. 2014(03)
[6]长期施肥对中性紫色水稻土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的影响[J]. 秦子娴,张宇亭,周志峰,石孝均,郭涛.  中国农业科学. 2013(16)
[7]有机肥氮素矿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李玲玲,李书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03)
[8]长期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J]. 王媛,周建斌,杨学云.  中国农业科学. 2010(06)
[9]外源有机物料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 娄燕宏,诸葛玉平,魏猛,晁赢,刘安辉.  土壤通报. 2009(02)
[10]中国土壤氮素研究[J]. 朱兆良.  土壤学报. 2008(05)

博士论文
[1]植物材料和水分管理对稻田土壤pH和碳氮矿化的影响[D]. 王赟峰.浙江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73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273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3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