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切沟发育特征及空间分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1 10:48
切沟发育特征和切沟空间分异规律是研究切沟侵蚀的重要参数,对于切沟侵蚀的预报和监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下6个小流域共225个切沟,提取切沟基本形态特征参数探究其发育特征;提取沟间距、沟岭距等指标并分析其空间分异规律;提取沟头点位并进行沟头空间点格局分析;并进行研究区切沟分类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切沟在农、草、林各自流域范围内发育情况基本一致。综合来看,在三种土地利用类型情况下,切沟侵蚀密度是农地小流域>草地小流域>林地小流域,林地在防治水土流失过程中具有最好的效果。(2)流域内沟间距具有集中的间距范围,但无论在何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同一流域中都会存在差异十分明显的沟间距。通过区间长度来看,草地小流域较农地小流域确有一定优势,林地小流域区间划分范围则更大,对沟间距控制范围可达60米,因此林地在控制切沟沟间距上具有绝对优势。(3)无论在何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同一流域中都会存在差异十分明显的沟岭距。草地小流域和林地小流域在控制临界坡长上具有明显优势,但仍有在距分水岭很近的地方产生切沟的可能。草...
【文章来源】: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农地流域1
农地流域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北黄土区退耕前(1976—1997)坡面切沟发育特征[J]. 陈一先,焦菊英,魏艳红,赵珩钪.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7)
[2]豫西黄土丘陵区侵蚀沟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衣强,张岩,张红峰,张培培,马松增,姚贵奇. 人民黄河. 2016(11)
[3]冲刷条件下黄土丘陵区浅沟侵蚀形态及产流产沙特征[J]. 康宏亮,王文龙,薛智德,郭明明,史倩华,李建明,郭军权. 农业工程学报. 2016(20)
[4]国外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J]. 李宏伟,郑钧潆,彭庆卫,田耀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1)
[5]黄土高原切沟地貌学研究述评[J]. 那嘉明,杨昕,李敏,丁浒,汤国安.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6(04)
[6]陕北黄土区水平条带整地措施对切沟发育的影响[J]. 张岩,杨松,李镇,李宏钧,何远梅.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7)
[7]QuickBird影像目视解译法提取切沟形态参数的精度分析[J]. 李镇,张岩,杨松,朱清科,武建辉,马欢,何远梅. 农业工程学报. 2014(20)
[8]基于点云数据的切沟泥沙负载量不确定性研究[J]. 李斌兵,黄磊,冯林,马鼎.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7)
[9]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分形特征研究[J]. 蔡凌雁,汤国安,熊礼阳,Kamila Justyna Lis,谢婷,李亚平.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3)
[10]黄土坡面细沟形态变化及其与流速之间的关系[J]. 王龙生,蔡强国,蔡崇法,孙莉英.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1)
博士论文
[1]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D]. 王立.甘肃农业大学 2012
[2]黄土坡面片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演变与侵蚀产沙过程研究[D]. 张新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黄土丘陵区发育活跃期切沟形态特征与转换模型研究[D]. 吴红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基于DEM的地形特征提取算法研究及应用[D]. 易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3]黄土高塬沟壑区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分布特征及其演化[D]. 车小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4]贵州喀斯特区小流域尺度生态治理的水土流失机制研究[D]. 胡顺光.贵州师范大学 2008
[5]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数据挖掘研究[D]. 朱红春.西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94878
【文章来源】: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农地流域1
农地流域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北黄土区退耕前(1976—1997)坡面切沟发育特征[J]. 陈一先,焦菊英,魏艳红,赵珩钪.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7)
[2]豫西黄土丘陵区侵蚀沟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衣强,张岩,张红峰,张培培,马松增,姚贵奇. 人民黄河. 2016(11)
[3]冲刷条件下黄土丘陵区浅沟侵蚀形态及产流产沙特征[J]. 康宏亮,王文龙,薛智德,郭明明,史倩华,李建明,郭军权. 农业工程学报. 2016(20)
[4]国外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J]. 李宏伟,郑钧潆,彭庆卫,田耀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1)
[5]黄土高原切沟地貌学研究述评[J]. 那嘉明,杨昕,李敏,丁浒,汤国安.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6(04)
[6]陕北黄土区水平条带整地措施对切沟发育的影响[J]. 张岩,杨松,李镇,李宏钧,何远梅.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7)
[7]QuickBird影像目视解译法提取切沟形态参数的精度分析[J]. 李镇,张岩,杨松,朱清科,武建辉,马欢,何远梅. 农业工程学报. 2014(20)
[8]基于点云数据的切沟泥沙负载量不确定性研究[J]. 李斌兵,黄磊,冯林,马鼎.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7)
[9]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分形特征研究[J]. 蔡凌雁,汤国安,熊礼阳,Kamila Justyna Lis,谢婷,李亚平.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3)
[10]黄土坡面细沟形态变化及其与流速之间的关系[J]. 王龙生,蔡强国,蔡崇法,孙莉英.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1)
博士论文
[1]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D]. 王立.甘肃农业大学 2012
[2]黄土坡面片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演变与侵蚀产沙过程研究[D]. 张新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黄土丘陵区发育活跃期切沟形态特征与转换模型研究[D]. 吴红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基于DEM的地形特征提取算法研究及应用[D]. 易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3]黄土高塬沟壑区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分布特征及其演化[D]. 车小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4]贵州喀斯特区小流域尺度生态治理的水土流失机制研究[D]. 胡顺光.贵州师范大学 2008
[5]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数据挖掘研究[D]. 朱红春.西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94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29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