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丘陵区植物篱对坡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0 08:17
  黄土丘陵区破碎的地表形成的大量坡耕地,在当地农业生产中仍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植物篱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持续、具有多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措施。本研究以红豆草、紫花苜蓿和紫穗槐三种植物篱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及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半微量开氏法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及土壤养分状况,分析植物篱的水土保持效果,为植物篱在研究区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植物篱可以显著改变土壤颗粒组成状况,其中紫穗槐效果优于红豆草和紫花苜蓿。从上坡至下坡,草篱土壤表现为质地变粗,土壤粗化,灌木篱土壤质地变细。其中,红豆草样地极细沙粒、粗粉粒含量分别增加4.5%、3.9%,紫花苜蓿样地分别增加4.8%、3.1%,紫穗槐样地分别减少2.8%、2.4%,;红豆草样地细粉粒、粘粒含量减少6.2%、4.4%;紫花苜蓿样地分别减少8.3%、10.6%;紫穗槐样地分别增加6.7%、7.1%。(2)植物篱可以改变土壤分形维数,不同植物篱类型效果不同,紫穗槐植物篱样地下坡土壤质地较好,红豆草和紫花苜蓿植物篱样地上坡土壤质地较好。按坡上、坡中、坡下的顺序,红豆草样地土壤分形维数:2.4...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植物篱研究现状
        1.2.1 植物篱的应用
        1.2.2 植物篱的生态经济功能
    1.3 讨论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样地基本信息
    2.3 研究内容
        2.3.1 红豆草与紫花苜蓿两种草本植物篱对土壤颗粒状况的影响
        2.3.2 灌木篱和草篱对土壤颗粒状况影响的比较分析
        2.3.3 植物篱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分析
    2.4 研究方法
        2.4.1 土壤颗粒含量的测定
        2.4.2 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测定
        2.4.3 土壤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2.4.4 数据处理
        2.4.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草篱对土壤颗粒的影响
    3.1 土壤粒径结构变化
    3.2 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
    3.3 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分形维数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灌木篱与草篱对土壤颗粒影响的比较分析
    4.1 土壤粒径结构变化
    4.2 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
    4.3 带内与带间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比较
    4.4 讨论
第五章 植物篱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分析
    5.1 土壤中的养分状况
    5.2 土壤中的养分与土壤颗粒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篱与石坎梯田改良坡耕地效益研究[J]. 杜旭,李顺彩,彭业轩.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2(03)
[2]基于水动力学的紫色土区植物篱控制面源污染的临界带间距确定[J]. 马云,何丙辉,何建林,吴咏,向明辉,谌芸,唐春霞,郭甜.  农业工程学报. 2011(04)
[3]利用植物篱防治水土流失的技术及其效益研究综述[J]. 董萍,严力蛟.  土壤通报. 2011(02)
[4]三峡库区坡耕地植物篱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J]. 王海明,陈治谏,廖晓勇,王小兰.  中国水土保持. 2010(10)
[5]云南干热河谷旱坡地南洋樱植物篱水土保持效益研究[J]. 史亮涛,金杰,张明忠,江功武,龙会英,纪中华,沙毓沧,钟利,朱红业.  草原与草坪. 2010(04)
[6]坡面小区土壤流失过程中粒径组成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王晓燕,尹洁.  水土保持学报. 2010(04)
[7]不同植物篱类型对农田地面蜘蛛种群的影响[J]. 吴玉红,蔡青年,林超文,赵欣,程序.  中国农业科学. 2009(04)
[8]陕北坡耕地现状分析及其利用对策[J]. 杨茂盛,李奥.  商场现代化. 2008(29)
[9]喀纳斯草地群落和土壤理化特征对放牧干扰的响应[J]. 郑伟,朱进忠,潘存德.  草业科学. 2008(08)
[10]农牧交错区草地利用方式导致的土壤颗粒组分变化及其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J]. 田佳倩,周志勇,包彬,孙建新.  植物生态学报. 2008(03)



本文编号:3333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33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3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