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千沟万壑之中的平坦之地
发布时间:2021-08-15 12:00
黄土塬是过去260万年由西北风携带的沙尘在古盆地或古湖盆上堆积而成的平坦土地,而现今新华字典对"塬"字的解译是有误的,需要更正。整个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塬的面积约为6.5万平方公里,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10%左右,根据其面积大小和破碎程度,可分为大塬、台塬、墚塬和残塬四种不同类型。黄土塬是黄土高原最为宝贵的宜耕、宜农、宜居的土地资源,有比墚峁区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当前,黄土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沟道侵蚀剧烈导致塬面破碎化和分解问题。以董志塬为例,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过去1300多年间,董志塬被蚕食面积达90多万亩,年平均蚕食约690亩;洛川老县城也因沟道溯源侵蚀而在1768年搬迁到现今的位置。建国以来,国内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工作人员为黄土塬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努力。当前,甘肃庆阳的"固沟保塬"工作已走在黄土高原前列,并出台了《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固沟保塬"工作,已在董志塬、洛川塬潜心开展研究,旨在为黄土塬的保护和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文章来源】:地球环境学报. 2020,11(01)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在古盆地或古湖盆上黄土堆积形成平坦的塬面,而在起伏不平的古丘陵山地上黄土堆积则形成黄土墚峁地貌;此外,黄土塬如果完全破碎化,也可退化形成墚峁地貌
黄土塬是黄土高原中最为宝贵的宜耕、宜农、宜居的土地资源。虽然黄土塬区占黄土高原总面积比例较小,但由于其地势平坦,易于耕作,有着比黄土高原其他地区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因此一直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经济、文化和行政聚集区(图4)。以董志塬为例,就一直流传着“八百里秦川,顶不过董志塬的一个边”的说法。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也可见黄土塬的肥沃和富饶。如果行走在黄土高原,就会发现黄土墚峁区和塬区人民的择居行为是存在差异的。黄土墚峁区由于缺乏平坦的土地,因此人们选择居住在沟道中,易于取水和坡地耕作;而黄土塬区平坦,土地优良,因此人们选择居住在塬顶而不是沟道,过去取水主要以雨水收集为主,现在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较多。当前,黄土塬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沟道侵蚀剧烈导致塬面破碎化和分解问题(图5)。以董志塬为例,据史料记载,历史时期董志塬南北最长处110千米,东西平均宽约50千米;水利部关于《渭河流域2003暴雨洪水与水土保持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经过1300多年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董志塬被蚕食面积达90多万亩,年平均蚕食约690亩,南北长剩89千米,东西最宽仅剩18千米,最窄处不足50米,许多区域随时都有腰斩和消失的危险,严重威胁了城镇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图6)。在洛川塬,也存在沟道快速发育扩张导致县城搬迁的实例。以前的洛川县城并不在今天的位置,而在离现今县城以北几十公里的旧县镇。旧县镇旁边有一条沟叫南沟,由于旧县城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南沟快速发育扩张,影响到旧县城的安全,使得旧县城不得不在1768年搬到现今的位置(图7)。洛川县城搬到现今位置后,人类活动的加强直接影响到县城旁边黑木沟的沟头侵蚀。据估计,全新世期间,黑木沟的沟头前进速度大约为每年0.4米,而自新县城搬来后的1768—1957年,沟头前进速度增长至每年4米,是之前的10倍。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对黄土塬区沟道的侵蚀发育具有强烈影响和加速作用。我们课题组最新的研究发现,城市化导致的不透水层增加,增强了塬面的汇水能力,导致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
当前,黄土塬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沟道侵蚀剧烈导致塬面破碎化和分解问题(图5)。以董志塬为例,据史料记载,历史时期董志塬南北最长处110千米,东西平均宽约50千米;水利部关于《渭河流域2003暴雨洪水与水土保持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经过1300多年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董志塬被蚕食面积达90多万亩,年平均蚕食约690亩,南北长剩89千米,东西最宽仅剩18千米,最窄处不足50米,许多区域随时都有腰斩和消失的危险,严重威胁了城镇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图6)。在洛川塬,也存在沟道快速发育扩张导致县城搬迁的实例。以前的洛川县城并不在今天的位置,而在离现今县城以北几十公里的旧县镇。旧县镇旁边有一条沟叫南沟,由于旧县城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南沟快速发育扩张,影响到旧县城的安全,使得旧县城不得不在1768年搬到现今的位置(图7)。洛川县城搬到现今位置后,人类活动的加强直接影响到县城旁边黑木沟的沟头侵蚀。据估计,全新世期间,黑木沟的沟头前进速度大约为每年0.4米,而自新县城搬来后的1768—1957年,沟头前进速度增长至每年4米,是之前的10倍。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对黄土塬区沟道的侵蚀发育具有强烈影响和加速作用。我们课题组最新的研究发现,城市化导致的不透水层增加,增强了塬面的汇水能力,导致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建国以来,国内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工作人员为黄土塬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努力。以甘肃庆阳南小河沟为例,通过近60年的水土保持建设和治理,已将这条36平方千米的小流域建设成了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样板工程,被誉为“黄河中游上的一块翡翠”,并摸索出了一套“固沟保塬”的治理方针,即“塬面修建条田和沟头防护工程;沟坡整地造林,发展果园,种植牧草;沟道修建拦蓄工程,营造防冲林”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2012年,为遏制董志塬溯源侵蚀剧烈的问题,庆阳市政府完成了《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2013—2030),将对12条大塬176条小流域进行治理。该规划上报水利部,水利部高度重视固沟保塬工程建设,及时安排调研组对董志塬区“固沟保塬”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董志塬区分布着许多严重危及城镇、村庄、民宅、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抢救性沟道,庆阳市提出的董志塬区治理保护工作非常紧迫,刻不容缓。2015年,国务院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对“固沟保塬”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交了调研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2016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长安大学、庆阳市委市政府及国内相关单位,在庆阳举办了《中国黄土论坛暨国际黄土研讨会》,并在会后组织院士考察团对庆阳市“固沟保塬”工程进行了现场考察和调研,为“固沟保塬”工程提出意见和建议。2016年,甘肃省正式批复了《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2017年12月,水利部编制完成《晋陕甘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当前,在水利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黄土塬面保护项目”和庆阳市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庆阳市的“固沟保塬”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历史时期董志塬地貌演变过程及其成因[D]. 姚文波.陕西师范大学 2009
[2]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D]. 桑广书.陕西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44517
【文章来源】:地球环境学报. 2020,11(01)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在古盆地或古湖盆上黄土堆积形成平坦的塬面,而在起伏不平的古丘陵山地上黄土堆积则形成黄土墚峁地貌;此外,黄土塬如果完全破碎化,也可退化形成墚峁地貌
黄土塬是黄土高原中最为宝贵的宜耕、宜农、宜居的土地资源。虽然黄土塬区占黄土高原总面积比例较小,但由于其地势平坦,易于耕作,有着比黄土高原其他地区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因此一直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经济、文化和行政聚集区(图4)。以董志塬为例,就一直流传着“八百里秦川,顶不过董志塬的一个边”的说法。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也可见黄土塬的肥沃和富饶。如果行走在黄土高原,就会发现黄土墚峁区和塬区人民的择居行为是存在差异的。黄土墚峁区由于缺乏平坦的土地,因此人们选择居住在沟道中,易于取水和坡地耕作;而黄土塬区平坦,土地优良,因此人们选择居住在塬顶而不是沟道,过去取水主要以雨水收集为主,现在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较多。当前,黄土塬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沟道侵蚀剧烈导致塬面破碎化和分解问题(图5)。以董志塬为例,据史料记载,历史时期董志塬南北最长处110千米,东西平均宽约50千米;水利部关于《渭河流域2003暴雨洪水与水土保持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经过1300多年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董志塬被蚕食面积达90多万亩,年平均蚕食约690亩,南北长剩89千米,东西最宽仅剩18千米,最窄处不足50米,许多区域随时都有腰斩和消失的危险,严重威胁了城镇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图6)。在洛川塬,也存在沟道快速发育扩张导致县城搬迁的实例。以前的洛川县城并不在今天的位置,而在离现今县城以北几十公里的旧县镇。旧县镇旁边有一条沟叫南沟,由于旧县城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南沟快速发育扩张,影响到旧县城的安全,使得旧县城不得不在1768年搬到现今的位置(图7)。洛川县城搬到现今位置后,人类活动的加强直接影响到县城旁边黑木沟的沟头侵蚀。据估计,全新世期间,黑木沟的沟头前进速度大约为每年0.4米,而自新县城搬来后的1768—1957年,沟头前进速度增长至每年4米,是之前的10倍。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对黄土塬区沟道的侵蚀发育具有强烈影响和加速作用。我们课题组最新的研究发现,城市化导致的不透水层增加,增强了塬面的汇水能力,导致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
当前,黄土塬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沟道侵蚀剧烈导致塬面破碎化和分解问题(图5)。以董志塬为例,据史料记载,历史时期董志塬南北最长处110千米,东西平均宽约50千米;水利部关于《渭河流域2003暴雨洪水与水土保持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经过1300多年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董志塬被蚕食面积达90多万亩,年平均蚕食约690亩,南北长剩89千米,东西最宽仅剩18千米,最窄处不足50米,许多区域随时都有腰斩和消失的危险,严重威胁了城镇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图6)。在洛川塬,也存在沟道快速发育扩张导致县城搬迁的实例。以前的洛川县城并不在今天的位置,而在离现今县城以北几十公里的旧县镇。旧县镇旁边有一条沟叫南沟,由于旧县城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南沟快速发育扩张,影响到旧县城的安全,使得旧县城不得不在1768年搬到现今的位置(图7)。洛川县城搬到现今位置后,人类活动的加强直接影响到县城旁边黑木沟的沟头侵蚀。据估计,全新世期间,黑木沟的沟头前进速度大约为每年0.4米,而自新县城搬来后的1768—1957年,沟头前进速度增长至每年4米,是之前的10倍。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对黄土塬区沟道的侵蚀发育具有强烈影响和加速作用。我们课题组最新的研究发现,城市化导致的不透水层增加,增强了塬面的汇水能力,导致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建国以来,国内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工作人员为黄土塬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努力。以甘肃庆阳南小河沟为例,通过近60年的水土保持建设和治理,已将这条36平方千米的小流域建设成了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样板工程,被誉为“黄河中游上的一块翡翠”,并摸索出了一套“固沟保塬”的治理方针,即“塬面修建条田和沟头防护工程;沟坡整地造林,发展果园,种植牧草;沟道修建拦蓄工程,营造防冲林”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2012年,为遏制董志塬溯源侵蚀剧烈的问题,庆阳市政府完成了《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2013—2030),将对12条大塬176条小流域进行治理。该规划上报水利部,水利部高度重视固沟保塬工程建设,及时安排调研组对董志塬区“固沟保塬”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董志塬区分布着许多严重危及城镇、村庄、民宅、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抢救性沟道,庆阳市提出的董志塬区治理保护工作非常紧迫,刻不容缓。2015年,国务院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对“固沟保塬”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交了调研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2016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长安大学、庆阳市委市政府及国内相关单位,在庆阳举办了《中国黄土论坛暨国际黄土研讨会》,并在会后组织院士考察团对庆阳市“固沟保塬”工程进行了现场考察和调研,为“固沟保塬”工程提出意见和建议。2016年,甘肃省正式批复了《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2017年12月,水利部编制完成《晋陕甘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当前,在水利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黄土塬面保护项目”和庆阳市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庆阳市的“固沟保塬”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历史时期董志塬地貌演变过程及其成因[D]. 姚文波.陕西师范大学 2009
[2]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D]. 桑广书.陕西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44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44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