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风蚀坑沙障固沙技术及植被恢复
发布时间:2021-08-17 19:57
风蚀坑活化形成的流动沙地直接危害草场,使土地逐渐丧失生产力。结合风蚀坑内风速变化特征,采取风蚀坑及边坡、风蚀坑积沙区沙障固沙技术,恢复风蚀坑植被。结果表明:风蚀坑及边坡设置黄柳沙障3 a,植被覆盖率达到27.0%,植物种为7种;PE纱网沙障植被覆盖率为31.0%,植物种为11种;PLA沙障植被覆盖率达到15.6%,植物种为4种;黄柳+PE复合沙障植被覆盖率达到75.3%,植物种为6种,而对照植被覆盖率为1.6%,植物种2种。在风蚀坑积沙区,设置沙障3 a后,PE纱网沙障植物种达到10种,黄柳+PE沙障为8种,PLA沙障为4种,黄柳沙障6种,而对照为1种;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50.3%、50.7%、22.7%、40.0%,而对照为4.0%。采取网格或带状PE沙障,带状黄柳+带状PE沙障对风蚀坑植被恢复具有良好效果。
【文章来源】: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0,46(01)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风蚀坑内不同部位风速变化特征
沙障对降低近地表风速具有明显效果,但是由于沙障材料不同,其降低风速的作用也不同。从图2看出,在10 cm或30 cm高度,纱网沙障降低风速程度好于黄柳或PLA材料沙障,这是因为纱网材料具有随风摆动的特点,而PLA材料没有通透性。3.3 风蚀坑边坡治理成效
风蚀坑不同部位物种变化,均呈现底部>阳坡>阴坡,这与风蚀坑风蚀情况呈正相关。阳坡受到风蚀情况较阴坡弱,利于植物种子的截留和萌发,同时阳坡坡度较阴坡小,利于种子附着留存,这为以后的萌发提供了基础。阴坡风蚀严重,并出现崩塌现象,虽然崩塌给阴坡带来了风蚀坑周边物种的入侵,由于风蚀较为严重,植物根系均被吹出,导致不能在阴坡附着生长,更加剧了阴坡的风蚀情况。底部风速、水分、温度等条件相对较好,给植物萌发提供了条件。在2019年,黄柳沙障、PE沙障、黄柳+PE沙障和PLA沙障等4种类型沙障防护下(图3),风蚀坑底部植物种类分别为11种、15种、5种和6种。PE纱网沙障防护下(图4),风蚀坑植物种类第1 a恢复较快(第1 a黄柳+PE纱网沙障恢复最快,平均达到5种),随后多年生植物种类增加,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增加,固定作用增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风蚀坑土壤风蚀控制与植被恢复技术[J]. 闫德仁,黄海广,胡小龙,袁立敏.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9(01)
[2]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活化风蚀坑治理技术[J]. 黄海广,闫德仁,胡小龙,杨制国,张胜男,袁立敏.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8(04)
[3]风蚀坑形态-动力学研究进展[J]. 孙禹,杜会石,刘美萍,哈斯. 地理科学. 2015(07)
[4]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形态发育模式分析[J]. 阎旭,张德平,夏显东,哈斯. 中国沙漠. 2009(02)
[5]沙丘风蚀坑的形态及动力过程的研究进展[J]. 庄燕美,哈斯. 干旱区地理. 2005(05)
本文编号:3348396
【文章来源】: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0,46(01)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风蚀坑内不同部位风速变化特征
沙障对降低近地表风速具有明显效果,但是由于沙障材料不同,其降低风速的作用也不同。从图2看出,在10 cm或30 cm高度,纱网沙障降低风速程度好于黄柳或PLA材料沙障,这是因为纱网材料具有随风摆动的特点,而PLA材料没有通透性。3.3 风蚀坑边坡治理成效
风蚀坑不同部位物种变化,均呈现底部>阳坡>阴坡,这与风蚀坑风蚀情况呈正相关。阳坡受到风蚀情况较阴坡弱,利于植物种子的截留和萌发,同时阳坡坡度较阴坡小,利于种子附着留存,这为以后的萌发提供了基础。阴坡风蚀严重,并出现崩塌现象,虽然崩塌给阴坡带来了风蚀坑周边物种的入侵,由于风蚀较为严重,植物根系均被吹出,导致不能在阴坡附着生长,更加剧了阴坡的风蚀情况。底部风速、水分、温度等条件相对较好,给植物萌发提供了条件。在2019年,黄柳沙障、PE沙障、黄柳+PE沙障和PLA沙障等4种类型沙障防护下(图3),风蚀坑底部植物种类分别为11种、15种、5种和6种。PE纱网沙障防护下(图4),风蚀坑植物种类第1 a恢复较快(第1 a黄柳+PE纱网沙障恢复最快,平均达到5种),随后多年生植物种类增加,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增加,固定作用增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风蚀坑土壤风蚀控制与植被恢复技术[J]. 闫德仁,黄海广,胡小龙,袁立敏.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9(01)
[2]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活化风蚀坑治理技术[J]. 黄海广,闫德仁,胡小龙,杨制国,张胜男,袁立敏.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8(04)
[3]风蚀坑形态-动力学研究进展[J]. 孙禹,杜会石,刘美萍,哈斯. 地理科学. 2015(07)
[4]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形态发育模式分析[J]. 阎旭,张德平,夏显东,哈斯. 中国沙漠. 2009(02)
[5]沙丘风蚀坑的形态及动力过程的研究进展[J]. 庄燕美,哈斯. 干旱区地理. 2005(05)
本文编号:3348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4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