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稻田隐翅虫头部感器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9 22:41
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是鞘翅目(Coleoptera)中的一个大科,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隐翅虫的种类多,数量大,是许多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研究隐翅虫头部感器的外部形态、超微结构及功能,对于深入研究隐翅虫的形态学、昆虫感器进化和稻田天敌昆虫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以稻田生态系统中采集到的隐翅虫为研究对象,详细描述并分析了各个种类的外部形态和鉴定特征以及头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并深入探讨了各类感器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田隐翅虫的种类调查和记述对采集的14种隐翅虫进行形态鉴定和记述,分属于4亚科9属:突眼隐翅虫亚科(Steninae):小黑突眼隐翅虫Stenus melanarius、阑氏突眼隐翅虫S.lewisius、瘦突眼隐翅虫S.tenuipes、黑胫足突眼隐翅虫S.macies和虎突眼隐翅虫S.cicindeloides等5种;毒隐翅虫亚科(Paederinae):梭毒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黑尾隐翅虫Astenus discopunctatus、细颈隐翅虫Ru...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梭毒隐翅虫
着生于盘形穴中,周围有一圈光滑而清晰的厚壁边缘,形似纽扣,中间为乳头状突起,端部钝圆(图2:N)。(7)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 1,SCo1)仅分布于触角第Ⅸ鞭小节端部,触角表皮向内凹陷形成腔穴,腔穴四周边缘光滑,细小的锥体从腔穴中伸出,锥体表面具纵纹(图 2:O)。
触角第Ix鞭小节mFig.7SCloftheI%ffsgellonereof}}e}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红脂大小蠹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 王涛. 植物保护. 2017(02)
[2]花椒窄吉丁成虫触角感器超微结构[J]. 袁丽芳,谢寿安,刘绥鹏,吕淑杰,郭新荣,宋晓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1)
[3]四种鱼蛉触角感器的超微形态[J]. 岳璐,刘星月,杨定. 植物保护. 2014(05)
[4]桔褐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 熊赛,何思瑶,李竹,陈力,张绮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5]隐翅虫成虫取食、防御和生殖行为[J]. 曹丹丹,嵇保中,刘曙雯,陈晓明,王丽平,赵正萍,冀士琳. 环境昆虫学报. 2013(06)
[6]筛胸梳爪叩甲触角感器的电镜扫描观察[J]. 彭观地,舒金平,张爱良,王井田,徐天森,王浩杰. 林业科学. 2012(08)
[7]红缘天牛嗅觉感受器的类型及特点[J]. 肖方叔,刘强. 应用昆虫学报. 2011(03)
[8]蝎蛉科与蚊蝎蛉科昆虫触角感器超微形态比较[J]. 胡晓文,刘荣直,刘书宇,花保祯. 动物分类学报. 2010(04)
[9]蝗总科7种昆虫下颚须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 洪芳,陈婉,肖波,蒋国芳.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0(03)
[10]稻田越冬害虫及其捕食性节肢动物类群的空间分布动态[J]. 张娟,曾玲,梁广文,陆永跃. 环境昆虫学报. 2010(03)
硕士论文
[1]中国隐翅虫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D]. 郑丹琳.上海师范大学 2015
[2]步甲属三种昆虫头部附器感器的超微结构[D]. 齐钦.安徽大学 2015
[3]东北地区槌角蝗科6种蝗虫触角、下颚须及下唇须显微结构研究[D]. 王崇鞠.东北师范大学 2010
[4]剑角蝗科8种蝗虫触角显微结构研究[D]. 刘淼.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71509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梭毒隐翅虫
着生于盘形穴中,周围有一圈光滑而清晰的厚壁边缘,形似纽扣,中间为乳头状突起,端部钝圆(图2:N)。(7)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 1,SCo1)仅分布于触角第Ⅸ鞭小节端部,触角表皮向内凹陷形成腔穴,腔穴四周边缘光滑,细小的锥体从腔穴中伸出,锥体表面具纵纹(图 2:O)。
触角第Ix鞭小节mFig.7SCloftheI%ffsgellonereof}}e}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红脂大小蠹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 王涛. 植物保护. 2017(02)
[2]花椒窄吉丁成虫触角感器超微结构[J]. 袁丽芳,谢寿安,刘绥鹏,吕淑杰,郭新荣,宋晓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1)
[3]四种鱼蛉触角感器的超微形态[J]. 岳璐,刘星月,杨定. 植物保护. 2014(05)
[4]桔褐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 熊赛,何思瑶,李竹,陈力,张绮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5]隐翅虫成虫取食、防御和生殖行为[J]. 曹丹丹,嵇保中,刘曙雯,陈晓明,王丽平,赵正萍,冀士琳. 环境昆虫学报. 2013(06)
[6]筛胸梳爪叩甲触角感器的电镜扫描观察[J]. 彭观地,舒金平,张爱良,王井田,徐天森,王浩杰. 林业科学. 2012(08)
[7]红缘天牛嗅觉感受器的类型及特点[J]. 肖方叔,刘强. 应用昆虫学报. 2011(03)
[8]蝎蛉科与蚊蝎蛉科昆虫触角感器超微形态比较[J]. 胡晓文,刘荣直,刘书宇,花保祯. 动物分类学报. 2010(04)
[9]蝗总科7种昆虫下颚须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 洪芳,陈婉,肖波,蒋国芳.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0(03)
[10]稻田越冬害虫及其捕食性节肢动物类群的空间分布动态[J]. 张娟,曾玲,梁广文,陆永跃. 环境昆虫学报. 2010(03)
硕士论文
[1]中国隐翅虫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D]. 郑丹琳.上海师范大学 2015
[2]步甲属三种昆虫头部附器感器的超微结构[D]. 齐钦.安徽大学 2015
[3]东北地区槌角蝗科6种蝗虫触角、下颚须及下唇须显微结构研究[D]. 王崇鞠.东北师范大学 2010
[4]剑角蝗科8种蝗虫触角显微结构研究[D]. 刘淼.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71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7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