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土壤中真菌反硝化作用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茶园土壤中真菌反硝化作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氧化亚氮(N20)是受《京都议定书》控制的地球大气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对地球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进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境安全构成威胁。地球最主要的N20气体的排放来自土壤,占到大气N20气体总排放量的65%。茶园土壤作为我国典型且特殊的农业土壤类型,分布范围和面积广泛。因人们追求茶园的经济效益以及茶叶的品质等,导致我国茶园对于氮素化肥的投入量巨大。长期以来,茶园土壤被施用过量的氮肥,造成茶园土壤严重酸化,并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N2O。土壤排放的N20气体与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息息相关,而在高度酸化的茶园土壤中,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占据主要地位。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温室气体N20的研究多集中于水稻田等其他农业生态系统,对于茶园的研究也多集中在茶叶品质、茶园产量和管理等方面,对于茶园土壤N20气体的排放等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选用我国著名的绿茶产地——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梅家坞植茶约100年的茶园土壤作为供试样品。在实验室条件下,首先系统的完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N20排放量等方面的测定。同时,通过分别添加细菌抑制剂链霉素、真菌抑制剂放线菌酮,确定了100年茶园土壤中真菌反硝化作用对该土壤N20排放的贡献比例。其次,运用研究土壤微生物传统的分离方法,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和分析手段,通过构建土壤真菌18S ribosomaI RNA(18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对供试土壤样品中的真菌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真菌反硝化作用对茶园土壤N20气体排放的贡献并分离得到一株反硝化真菌,命名为TF-1。最后,对真菌TF-1在不同生境条件下产生N20的能力进行比较,确定所分离真菌进行反硝化作用的最适条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供试的100年茶园土壤为强酸性土壤,其pH仅为3.8,其N20释放量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得高达37.80 ppm,是对照组某荒地土壤N20释放量(1.43 ppm)的26.43倍。2.通过向100年茶园土壤中分别添加不同的抑制剂,明确了100年茶园土壤中真菌的反硝化作用是该土壤N20释放的主要来源。链霉素作为抑制细菌的抑制剂,使得土壤N20气体的排放量下降了29%,为7.69 mg/kg;而放线菌酮作为真菌的抑制剂,使得土壤N20气体的排放下降了63%,仅为2.98mg/kg。3.实验室条件下,从供试土壤中分离、筛选并纯化得到一株耐强酸性、好氧反硝化真菌菌株,命名为TF-1,该菌株属于青霉菌属,子囊菌门。该真菌菌株仅能利用N03-作为氮源进行反硝化作用产生N20气体,且对于苹果酸以及果糖、葡萄糖等单糖的利用效率高于蔗糖等较复杂的有机物。4.通过构建18S rRNA基因土壤真菌克隆文库,分析发现100年茶园土壤中真菌的多样性较高,共分为22个OTU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归属于五个真菌亚门,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毛霉亚门(Mucoromycotin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本研究中所分离的真菌TF-1在供试的土壤中,有较高的相对丰度,在120个克隆子中有4条为该真菌序列,进而证明该真菌对于100年茶园土壤N20气体的释放具有一定的贡献值。
【关键词】:N_2O气体 真菌 反硝化作用 茶园土壤 N_2O排放 18S rRNA基因 温室气体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71.1;S154.3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第一章 绪论13-24
- 1.1 土壤N_2O排放的主要来源13-16
- 1.1.1 硝化作用14-15
- 1.1.2 反硝化作用15-16
- 1.2 茶园土壤的生物学特征16-17
- 1.3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17-21
- 1.3.1 传统方法18-19
- 1.3.2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19-21
- 1.3.3 生物化学方法21
- 1.4 研究背景、目的21-24
- 1.4.1 研究背景21-22
- 1.4.2 研究目的22-24
- 第二章 100年茶园土壤N_2O的释放与真菌反硝化作用的贡献研究24-37
- 2.1 前言24
- 2.2 材料与方法24-28
- 2.2.1 供试土壤24-25
- 2.2.2 实验室条件下土壤释放N_2O的测定25-28
- 2.3 结果与讨论28-37
- 2.3.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28-30
- 2.3.2 土壤微生物量30
- 2.3.3 土壤反硝化潜势30-32
- 2.3.4 土壤微生物群落水平生理特征32-33
- 2.3.5 土壤N_2O释放量33-34
- 2.3.6 土壤中真菌反硝化作用的贡献34-37
- 第三章 100年茶园土壤反硝化真菌的分离、鉴定与产N_2O测定37-51
- 3.1 前言37-41
- 3.2 材料与方法41-45
- 3.2.1 供试土壤41
- 3.2.2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的配制41-42
- 3.2.3 菌株的分离、筛选与纯化42
- 3.2.4 真菌DNA的提取和18S rDNA的PCR扩增与测序42-44
- 3.2.5 真菌菌株反硝化能力测定44
- 3.2.6 真菌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irK的PCR扩增44-45
- 3.3 结果45-51
- 3.3.1 菌株分离45
- 3.3.2 菌株形态观察45-46
- 3.3.3 真菌18S rDNA PCR扩增46-47
- 3.3.4 测序结果47-48
- 3.3.5 分子鉴定菌株TF-148-49
- 3.3.6 菌株TF-1获取GenBank序列号49
- 3.3.7 菌株TF-1反硝化能力49
- 3.3.8 功能基因nirK的PCR扩增49-51
- 第四章 100年茶园土壤真菌克隆文库的构建与反硝化真菌TF-1在文库中的分析51-61
- 4.1 前言51-52
- 4.2 材料与方法52-56
- 4.2.1 供试土壤52
- 4.2.2 茶园土壤DNA提取与18S rDNA的PCR扩增52-53
- 4.2.3 PCR产物的回收53-54
- 4.2.4 土壤真菌18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构建54-56
- 4.3 结果与分析56-61
- 4.3.1 土壤真菌18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测序结果分析56-59
- 4.3.2 反硝化真菌TF-1在克隆文库中的分析59-61
- 第五章 培养条件对反硝化真菌TF-1产N_2O的影响与土壤接种实验61-70
- 5.1 前言61-62
- 5.2 培养条件对反硝化真菌TF-1产N_2O的影响62-67
- 5.2.1 不同温度条件下反硝化真菌TF-1产N_2O的比较62-63
- 5.2.2 不同pH条件下反硝化真菌TF-1产N_2O的比较63-65
- 5.2.3 不同碳源条件下反硝化真菌TF-1产N_2O的比较65-66
- 5.2.4 不同氮源条件下反硝化真菌TF-1产N_2O的比较66-67
- 5.3 反硝化真菌TF-1的土壤接种实验67-68
- 5.3.1 100年茶园土壤的辐照灭菌67-68
- 5.3.2 土壤接种实验68
- 5.4 结果68-70
- 5.4.1 反硝化真菌TF-1产生N_2O的最适培养条件68
- 5.4.2 100年茶园土壤中反硝化真菌TF-1产生N_2O的能力68-70
- 第六章 研究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84
- 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84-85
- 致谢8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丽;谢忠雷;;柠檬酸和草酸对茶园土壤氟吸附能力及形态分布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 谢忠雷;孙文田;陈卓;尹波;;磷、铝与氟交互作用对茶园土壤中氟吸附特征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年05期
3 梁远发;田永辉;;贵州茶园土壤研究主要成果与展望[J];贵州科学;2008年02期
4 谢忠雷;孙文田;郭平;郭晓静;高福民;;苹果酸和丁二酸对茶园土壤氟吸附能力及形态分布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02期
5 陈保;蒲泓君;姜东华;罗正刚;张怀志;;普洱市某茶园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2期
6 刘义;徐一帆;邵树勋;;贵州凤冈县田坝村茶园土壤硒的含量及评价[J];贵州地质;2012年01期
7 顾谦,张家荣,周桂珍,江和源,李银杰;茶园土壤含硒量与饮茶预防有关地方病的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1995年04期
8 谢忠雷,王胜天,董德明,刘淼,邱立民,章洋;茶园土壤中铝的化学形态及其影响因素[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9 谢忠雷;刘磊;侯赞梅;高丹;;氟铝交互作用对茶园土壤氟吸附动力学特征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S1期
10 吴新民,陈德明;池州地区石灰岩区茶园土壤与因土种植的研究[J];土壤;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忠雷;杨佰玲;包国章;董德明;;茶园土壤锌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谢忠雷;李航;汪精华;王晓颖;;外源有机质存在下钙铝交互作用对茶园土壤铝的吸附能力与活性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傅海平;张亚莲;常硕其;刘红艳;王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茶园土壤养分现状及20余年变化研究[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池;戴军;李永涛;罗中海;刘庆;黎文军;刘科学;陈旭飞;黄丽芸;刘峰;P.Lavelle;N.Ruiz;E.Velasquez;唐劲驰;唐颢;张宝贵;刘莉;;蚯蚓有机生物培肥技术在华南茶园土壤的应用研究[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红娟;龚自明;高士伟;王雪萍;宗庆波;李传忠;毛迎新;谭荣荣;匡胜;;湖北省典型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评价[A];2008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张亚莲;常硕其;傅海平;刘红艳;段继华;李维;向芬;;茶肥1号埋青对茶园土壤的生态效应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利;范先鹏;赵书军;龙慈凡;陈福林;;略论湖北省茶园土壤优质化培育措施[A];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与农业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3年
8 苏有健;王宏树;康启兵;;阿特拉津在不同茶园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赵妍;马爱军;宗良纲;汪润池;郭悦;何任红;;不同调控措施对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廖万有;王宏树;苏有键;康启兵;;我国茶园土壤的退化问题及其防治[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大理州园艺工作站 花永芝;秋季茶园土壤管理要点[N];云南科技报;2013年
2 记者 庄初阳 通讯员 吴虹 吴林土;松阳茶产业提质增效立体开发工程通过验收[N];丽水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忠雷;茶园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因素与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铝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1998年
2 汪华;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植茶年限、施肥和高温条件的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黄莹;茶园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其微生物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欢;不同磷肥对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中硒有效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2 严佳;磷—硒交互作用对茶园土壤硒吸附行为及有效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李扬;茶园土壤中真菌反硝化作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4 齐龙波;湖南省洞庭湖区茶园土壤锌形态特征[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尹波;钙氟交互作用对茶园土壤氟的吸附能力和形态分布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6 高杨梅;茶园土壤中氨氧化古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于亚伟;山东茶园土壤硝化细菌分离鉴定及不同处理硝化抑制效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李航;硅钙铝交互作用对茶园土壤铝的吸附能力和活性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9 穆兰;茶园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陈卓;茶园土壤/茶叶体系中氟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迁移规律[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茶园土壤中真菌反硝化作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7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