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混农林土壤保墒与农艺截留及监测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3 04:43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常见的混农林生态恢复模式,其混农林土壤保墒及农艺截留技术是短期内缓解石漠化地区干旱缺水的有效途径。为了阐明不同喀斯特地区混农林保墒土壤物理性质与水分变化规律,探究产流产沙量对降雨的响应及各措施的减流减沙作用。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选择极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在2017-2020年期间,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调研走访法确定毕节撒拉溪研究区的核桃(Juglans regia L.)+玉米(Zea mays Linn.)和核桃(Juglans regia L.)+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的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山豆根(Euchresta japonica Hook.f.ex Regel)和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施秉喀斯特研究区的梨(Pyrus pyrifolia‘Whangkeumbae’)+大豆(Glycine...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文献类型分布
6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期间虽有下降,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图1-2国内外研究文献分布Fig.1-2Distributionof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literature(2)文献类型分布:将文献的研究内容按理论、技术、评价、应用和其它进行分类并加以总结(图1-3)。其中,理论类文献最多,占47.28%,其次为技术类文献,占30.76%,评价类文献占15.78%,应用类文献占2.73%,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类文献占主流。水分是植被得以正常生长的关键因子,而土壤是水分的储存库,保墒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储水率,缓解临时性干旱,促进作物良好发展,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随着保墒与农艺截留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越发的成熟,但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目前对保墒与农艺截留技术的研究依然处于机理研究阶段,在技术研发、监测评价和应用示范等方面还在缓慢发展中。
7图1-3保墒与农艺截留文献类型划分Fig.1-3Classificationofliteraturetypesofsoilmoistureconservationandagronomicinterception(3)文献区域分布:在148篇国外研究文献中,保墒与农艺截留研究主要在热带、温带地区且在农业发达国家较多,特别是精细农业或机械化农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南美洲、东亚、欧洲及非洲部分地区,西亚、大洋洲和中部非洲等地区研究较少(图1-4)。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研究最多,分别为18.24%、14.19%及12.16%,其次是加拿大和巴西,各占国外研究的9.46%和7.43%,澳大利亚、比利时、英国、希腊和以色列等也有一定研究,此外奥地利、墨西哥、智利、日本、荷兰和瑞典等国家也有少量研究。国外对于保墒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灌溉技术并与计算机联网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进行精准灌溉,侧重节水技术与监测,加快传统粗放农业向现代化精细农业的发展。在238篇国内文献中,黑龙江保墒研究最多,其次是甘肃、宁夏、河北、河南、贵州、山西、陕西、新疆、内蒙、青海、吉林、湖南、北京和安徽,占87.39%(图1-5)。我国保墒与农艺截留研究呈现北方多南方少、西部多东部少、干旱地区多湿润地区少的规律,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可见,保墒与农艺截留研究与以耕种农业为主、水资源较缺乏且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有重合性,与经济发达地区、地形优越地区有一定耦合性,而研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保墒与农艺截留的文献少之又少,不论是机理研究还是技术研发都进展极度缓慢。然而,其他地区现有的研究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研究保墒及农艺截留技术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喀斯特不同侵蚀场地土壤颗粒分布及可蚀性特征[J]. 鲍恩俣,熊康宁,刘子琦,李渊,王进.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0(02)
[2]不同改良模式对滨海盐渍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张子璇,牛蓓蓓,李新举.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2)
[3]喀斯特山地不同混农林模式的土壤入渗特征及模拟[J]. 何方燕,熊康宁,朱大运,张仕豪,张紧紧,伏园园. 福建农业学报. 2020(02)
[4]降雨强度和秸秆覆盖对坡耕地烤烟降雨入渗特征的影响[J]. 吕凯,段颖丹,吴伯志. 灌溉排水学报. 2020(01)
[5]保护性耕作对黄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白怡婧,李渝,黄兴成,刘彦伶,张雅蓉,蒋太明,秦松. 水土保持通报. 2019(06)
[6]不同耕法及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运移变化的影响[J]. 李玉梅,王晓轶,王根林,王伟,刘峥宇,孟祥海. 水土保持通报. 2019(05)
[7]黔西北乡土植物篱对典型石漠化区石灰土侵蚀动力学过程的调控[J]. 王恒松,张芳美.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4)
[8]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侵蚀及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J]. 吕凯,吴伯志. 土壤通报. 2019(04)
[9]不同降水年型黄土旱塬冬小麦免耕与深松轮耕蓄墒增收效应[J]. 于琦,李军,周栋,王淑兰,王浩,李敖,张元红,宁芳,王小利,王瑞. 中国农业科学. 2019(11)
[10]秸秆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J]. 刘继龙,李佳文,周延,付强,张玲玲,刘璐. 农业机械学报. 2019(07)
博士论文
[1]典型农艺措施对山地旱作枣林土壤水分及枣树生长的影响[D]. 靳姗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2]黑土区坡耕地玉米秸秆还田水土保持功效研究[D]. 陈帅.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9
[3]黄土旱塬麦玉轮作田长期保护性轮耕与施肥的培肥增产效应试验与模拟[D]. 张玉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4]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下土壤生产性能研究[D]. 王玉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5]黑土区秸秆覆盖耕作技术保墒机理及生态效益研究[D]. 白雪峰.东北林业大学 2015
[6]喀斯特地区顶坛花椒培育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 陈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7]保墒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及其效应研究[D]. 员学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不同覆盖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D]. 张瑜.扬州大学 2019
[2]喀斯特地区乡土植物筛选种植及抗旱保墒技术与示范[D]. 郭杰.贵州师范大学 2016
[3]中国南方典型石漠化区地下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初步研究与示范[D]. 岳坤前.贵州师范大学 2016
[4]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模式与效益监测评价[D]. 颜萍.贵州师范大学 2016
[5]石漠化治理中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与示范[D]. 池永宽.贵州师范大学 2015
[6]我国南方稻田秸秆还田方式的固碳减排效应及推广政策建议[D]. 李静.南京农业大学 2015
[7]巢湖地区坡耕地保土截流措施效应研究[D]. 孟超峰.华中农业大学 2014
[8]水肥耦合对温室无土栽培水果黄瓜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D]. 陈丽娜.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9]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不同农艺措施水土保持效果的研究[D]. 苗全安.华中农业大学 2011
[10]不同保墒措施对山地枣林节水增产效果研究[D]. 南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80433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文献类型分布
6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期间虽有下降,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图1-2国内外研究文献分布Fig.1-2Distributionof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literature(2)文献类型分布:将文献的研究内容按理论、技术、评价、应用和其它进行分类并加以总结(图1-3)。其中,理论类文献最多,占47.28%,其次为技术类文献,占30.76%,评价类文献占15.78%,应用类文献占2.73%,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类文献占主流。水分是植被得以正常生长的关键因子,而土壤是水分的储存库,保墒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储水率,缓解临时性干旱,促进作物良好发展,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随着保墒与农艺截留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越发的成熟,但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目前对保墒与农艺截留技术的研究依然处于机理研究阶段,在技术研发、监测评价和应用示范等方面还在缓慢发展中。
7图1-3保墒与农艺截留文献类型划分Fig.1-3Classificationofliteraturetypesofsoilmoistureconservationandagronomicinterception(3)文献区域分布:在148篇国外研究文献中,保墒与农艺截留研究主要在热带、温带地区且在农业发达国家较多,特别是精细农业或机械化农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南美洲、东亚、欧洲及非洲部分地区,西亚、大洋洲和中部非洲等地区研究较少(图1-4)。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研究最多,分别为18.24%、14.19%及12.16%,其次是加拿大和巴西,各占国外研究的9.46%和7.43%,澳大利亚、比利时、英国、希腊和以色列等也有一定研究,此外奥地利、墨西哥、智利、日本、荷兰和瑞典等国家也有少量研究。国外对于保墒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灌溉技术并与计算机联网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进行精准灌溉,侧重节水技术与监测,加快传统粗放农业向现代化精细农业的发展。在238篇国内文献中,黑龙江保墒研究最多,其次是甘肃、宁夏、河北、河南、贵州、山西、陕西、新疆、内蒙、青海、吉林、湖南、北京和安徽,占87.39%(图1-5)。我国保墒与农艺截留研究呈现北方多南方少、西部多东部少、干旱地区多湿润地区少的规律,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可见,保墒与农艺截留研究与以耕种农业为主、水资源较缺乏且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有重合性,与经济发达地区、地形优越地区有一定耦合性,而研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保墒与农艺截留的文献少之又少,不论是机理研究还是技术研发都进展极度缓慢。然而,其他地区现有的研究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研究保墒及农艺截留技术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喀斯特不同侵蚀场地土壤颗粒分布及可蚀性特征[J]. 鲍恩俣,熊康宁,刘子琦,李渊,王进.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0(02)
[2]不同改良模式对滨海盐渍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张子璇,牛蓓蓓,李新举.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2)
[3]喀斯特山地不同混农林模式的土壤入渗特征及模拟[J]. 何方燕,熊康宁,朱大运,张仕豪,张紧紧,伏园园. 福建农业学报. 2020(02)
[4]降雨强度和秸秆覆盖对坡耕地烤烟降雨入渗特征的影响[J]. 吕凯,段颖丹,吴伯志. 灌溉排水学报. 2020(01)
[5]保护性耕作对黄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白怡婧,李渝,黄兴成,刘彦伶,张雅蓉,蒋太明,秦松. 水土保持通报. 2019(06)
[6]不同耕法及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运移变化的影响[J]. 李玉梅,王晓轶,王根林,王伟,刘峥宇,孟祥海. 水土保持通报. 2019(05)
[7]黔西北乡土植物篱对典型石漠化区石灰土侵蚀动力学过程的调控[J]. 王恒松,张芳美.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4)
[8]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侵蚀及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J]. 吕凯,吴伯志. 土壤通报. 2019(04)
[9]不同降水年型黄土旱塬冬小麦免耕与深松轮耕蓄墒增收效应[J]. 于琦,李军,周栋,王淑兰,王浩,李敖,张元红,宁芳,王小利,王瑞. 中国农业科学. 2019(11)
[10]秸秆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J]. 刘继龙,李佳文,周延,付强,张玲玲,刘璐. 农业机械学报. 2019(07)
博士论文
[1]典型农艺措施对山地旱作枣林土壤水分及枣树生长的影响[D]. 靳姗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2]黑土区坡耕地玉米秸秆还田水土保持功效研究[D]. 陈帅.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9
[3]黄土旱塬麦玉轮作田长期保护性轮耕与施肥的培肥增产效应试验与模拟[D]. 张玉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4]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下土壤生产性能研究[D]. 王玉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5]黑土区秸秆覆盖耕作技术保墒机理及生态效益研究[D]. 白雪峰.东北林业大学 2015
[6]喀斯特地区顶坛花椒培育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 陈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7]保墒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及其效应研究[D]. 员学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不同覆盖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D]. 张瑜.扬州大学 2019
[2]喀斯特地区乡土植物筛选种植及抗旱保墒技术与示范[D]. 郭杰.贵州师范大学 2016
[3]中国南方典型石漠化区地下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初步研究与示范[D]. 岳坤前.贵州师范大学 2016
[4]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模式与效益监测评价[D]. 颜萍.贵州师范大学 2016
[5]石漠化治理中农草林草空间优化配置技术与示范[D]. 池永宽.贵州师范大学 2015
[6]我国南方稻田秸秆还田方式的固碳减排效应及推广政策建议[D]. 李静.南京农业大学 2015
[7]巢湖地区坡耕地保土截流措施效应研究[D]. 孟超峰.华中农业大学 2014
[8]水肥耦合对温室无土栽培水果黄瓜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D]. 陈丽娜.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9]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不同农艺措施水土保持效果的研究[D]. 苗全安.华中农业大学 2011
[10]不同保墒措施对山地枣林节水增产效果研究[D]. 南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80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80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