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物处理和氮添加对森林土壤碳氮组分和微生物过程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9-07 09:40
气候变化引起的土壤碳氮源输入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动态有重要的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输入的量和质,不同性状的凋落物源以及不同程度的外源氮输入影响和调控着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和分解。了解土壤物理和化学碳氮组分对地上、地下碳氮源输入的响应,对进一步揭示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土壤碳氮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在温带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样地建立的长期地上凋落物处理和氮添加实验,以及在锐齿栎纯林中建立的土壤置换及其地上、地下碳源输入控制实验,研究土壤不同碳氮组分含量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重点探究的问题是:(1)不同的有机碳源和氮添加是否并如何改变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组分?(2)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如何响应碳氮组分的变化?(3)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怎样的耦合关系,其关键调控因素或制约因素是什么?在地上凋落物和氮添加处理实验中,叶凋落物和混合凋落物加倍(含枝、叶和球果)显著增加了不同土层(0-5cm、5-10 cm和10-20 cm)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可溶性碳氮(DOC/N)、活性和稳定性碳氮以及大团聚体(250~2000μm)...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氮添加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潜在机制(修改自Treseder,2008)
太岳山实验样地设计示意图
图2-1太岳山实验样地设计示意图太岳山样地通过设置不同数量、质量的地上凋落物和不同浓度的氮添加处理,建立随机区组实验(实验一)。样地中油松、辽东栎比例为1:2,油松和辽东栎平均胸径分别为19.6 cm和17.3 cm,平均树高分别为7.3 m和8.6 m。同时在样地内设置1m×1 m的凋落物收集框,数据显示本实验样地平均叶、枝和果(主要为松球和辽东栎种子)凋落物生物量分别约为1.04、2.35和2.96 kg·m-2·year-1。本实验样地平均土壤pH为6.5,平均总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土壤碳氮比值分别为73.8 g·kg-1、4.7 g·kg-1和13.6。本样地以乔木为主,灌木和草本植物几乎没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壤微生物碳素利用效率研究进展[J]. 陈智,于贵瑞. 生态学报. 2020(03)
[2]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fractionations of forests along a climatic gradient in China[J]. Xiaolu Sun,Zuoxin Tang,Michael G.Ryan,Yeming You,Osbert Jianxin Sun. Forest Ecosystems. 2019(01)
[3]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及其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J]. 汪景宽,徐英德,丁凡,高晓丹,李双异,孙良杰,安婷婷,裴久渤,李明,王阳,张维俊,葛壮. 土壤学报. 2019(03)
[4]微生物对分解底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响应和调节机制[J]. 周正虎,王传宽. 植物生态学报. 2016(06)
[5]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地表凋落物与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活性的影响[J]. 涂玉,尤业明,孙建新.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9)
[6]利用SASPROC MIXED分析混合线性模型非平衡试验数据[J]. 胡希远.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5(01)
[7]宝天曼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 史作民,程瑞梅,刘世荣,蒋有绪,陈宝金. 林业科学. 2002(06)
本文编号:3389318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氮添加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潜在机制(修改自Treseder,2008)
太岳山实验样地设计示意图
图2-1太岳山实验样地设计示意图太岳山样地通过设置不同数量、质量的地上凋落物和不同浓度的氮添加处理,建立随机区组实验(实验一)。样地中油松、辽东栎比例为1:2,油松和辽东栎平均胸径分别为19.6 cm和17.3 cm,平均树高分别为7.3 m和8.6 m。同时在样地内设置1m×1 m的凋落物收集框,数据显示本实验样地平均叶、枝和果(主要为松球和辽东栎种子)凋落物生物量分别约为1.04、2.35和2.96 kg·m-2·year-1。本实验样地平均土壤pH为6.5,平均总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土壤碳氮比值分别为73.8 g·kg-1、4.7 g·kg-1和13.6。本样地以乔木为主,灌木和草本植物几乎没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壤微生物碳素利用效率研究进展[J]. 陈智,于贵瑞. 生态学报. 2020(03)
[2]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fractionations of forests along a climatic gradient in China[J]. Xiaolu Sun,Zuoxin Tang,Michael G.Ryan,Yeming You,Osbert Jianxin Sun. Forest Ecosystems. 2019(01)
[3]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及其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J]. 汪景宽,徐英德,丁凡,高晓丹,李双异,孙良杰,安婷婷,裴久渤,李明,王阳,张维俊,葛壮. 土壤学报. 2019(03)
[4]微生物对分解底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响应和调节机制[J]. 周正虎,王传宽. 植物生态学报. 2016(06)
[5]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地表凋落物与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活性的影响[J]. 涂玉,尤业明,孙建新.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9)
[6]利用SASPROC MIXED分析混合线性模型非平衡试验数据[J]. 胡希远.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5(01)
[7]宝天曼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 史作民,程瑞梅,刘世荣,蒋有绪,陈宝金. 林业科学. 2002(06)
本文编号:3389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8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