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京郊耕地养分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1 22:24
  本研究以已开展20多年的京郊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为蓝本,研究了京郊耕地养分变化规律,并从施肥、土地利用方式及区域规划等方面研究了耕地养分的影响因子,提出了京郊耕地培肥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如下:(1)京郊耕地土壤养分整体呈上升之势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平均含量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监测时间段内主要有两个上升阶段,分别是1992-1995年和2004-2011年。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前稳后升,2006-2011年上升较明显;土壤有效磷含量在1992-1995年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含量达70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呈上升之势,期间有三个主要上升期,分别是1990-1995年2001-2004年和2009-2011年。(2)土地利用方式、肥料投入和功能区划等对耕地土壤养分变化存在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影响显著,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耕地土壤的养分差别显著,菜田土壤养分最高,果园次之,粮田最低。肥料投入对土壤养分影响明显,当年无机氮肥、钾肥投入量直接影响土壤碱解氮及土壤速效钾的含量,碱解氮波动趋势与氮肥投入量的波动基本一致,速效钾波动趋势与无机钾肥投入量的波动基本一致。耕地所处功能区域对土壤养分影响显...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京郊耕地养分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土壤有效磷变化情况图

利用方式,土壤有机质含量,菜田,粮田


第四章 京郊耕地养分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京郊耕地土壤养分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粮田监测点有机质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上升速度较整体上升速度稍慢,1992-2011 年,有机质含量上升 2.55g/kg,年均上升 0.13g/kg。1998 年前,粮田有机质含量有明显 年达 17.7g/kg;1998-2003 年间粮田有机质逐年含量下降,2003 年降至 14.8g/kg;200慢上升,2011 年粮田有机质含量达 17.05g/kg。多年来,粮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 15新增菜地使全市菜田监测点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降低。1992-2002 年间菜田监测点有机稳定在 22g/kg 左右,2003 年由于监测点的充实增加,菜田监测点有机质平均含量出现,降至 16.7g/kg;2003-2005 年间,菜田有机质含量相对稳定在 17g/kg 左右;2006 年有机质逐年提高,2011 年达到 20.76g/kg。多年来,菜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 20.6g

土壤全氮含量,利用方式,监测点,平均含量


图 4.2 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变化的影响Fig.4.2 Effects of different use patterns on the content of soil total nitrogen菜田监测点土壤全氮平均含量略有上升。1992-2002 年间,土壤全氮含量上升显著,全 0.5g/kg,至 1.54g/kg,上升幅度达 48%。2003 年由于远郊区县菜田监测点的充实,土降至 1.13g/kg;2004 年略有上升后,全氮含量基本稳定在 1.15-1.20g/kg。多年来,菜平均含量为 1.21g/kg。果园监测点于 2003 年纳入监测范围,土壤全氮含量有所上升,2011 年果园土壤全氮 1.17g/kg,2003 年-2011 年上升 28.6%。多年来,果园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为 1.03g/kg。我市耕地土壤的全氮含量,菜田较高,果园略高于粮田。.1.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粮田监测点土壤碱解氮含量在 80mg/kg 附近波动。1992-2000 年,土壤碱解氮含量基本75-80mg/kg 左右;2001、2002 年土壤碱解氮含量有一定幅度提高,达 90mg/kg。2003 监测点的扩充,监测点碱解氮的平均含量略微下降,2005 年之后逐步上升,2011 年粮氮含量达 106mg/kg。多年来,粮田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为 81.3mg/kg。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津市农田土壤肥力质量现状及演变分析[J]. 卢树昌,新楠,王小波.  湖北农业科学. 2013(07)
[2]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变化——以汝溪河流域为例[J]. 陈伟,魏虹,李昌晓,雷明,高伟,周珺,王振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3]不同种植年限日光温室土壤肥力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J]. 杨建军,康恩祥,陈年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9)
[4]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游东海,田霄鸿,把余玲,李锦,王淑娟,刘廷,南雄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7)
[5]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土壤肥力保持与建设[J]. 彭志红,吴义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1)
[6]红壤丘岗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J]. 杨甲华,张杨珠,高菊生,和利钊,雷盼,黄运湘,廖超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12(03)
[7]不同稻田土壤钾素丰缺水平下施用钾肥的效应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曾德武,刘强,彭建伟,荣湘民,田昌,柴慧清.  湖南农业科学. 2012(03)
[8]Influences of Long-Term Fertilizer and Tillage Management on Soil Fertility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J]. NIU Ling-An, HAO Jin-Min 2, ZHANG Bao-Zhong and NIU Xin-Sheng Quzhou Experimental Station,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uzhou 057250 (China).  Pedosphere. 2011(06)
[9]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与耕作栽培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英文)[J]. 刘小玲,贾良良,韩宝文,李春杰,刘文菊,刘孟朝.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11)
[10]华北山前平原农田土壤肥力演变与养分管理对策[J]. 张玉铭,胡春胜,毛任钊,张佳宝,董文旭,李立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05)



本文编号:3402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02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e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