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砂姜黑土麦玉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碳氮含量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09-23 05:58
  以山东砂姜黑土麦玉两熟制农田为对象,通过对秸秆还田下小麦季长期不同耕作方式(旋耕、少耕、深耕和深松)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贡献率等相关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耕作方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主要集中在0.25~1 mm范围;与对照(旋耕)相比,长期深耕会显著降低小麦季20~30 cm土层>0.25 mm大团聚体含量(-18.1%);长期深松会显著增加玉米季0~20 cm土层0.5~1 mm粒径团聚体含量(+34.48%)。②与对照相比,深耕有利于增加小麦季20~4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中20~30 cm土层2~5 mm、30~40 cm土层>0.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显著;而少耕、深松均不同程度地增加玉米季0~3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③与对照相比,深松和少耕分别能显著增加小麦季10~3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和0~20 cm土层0.25~0.5 mm粒径团聚体全氮含量。④无论小麦季还是玉米季,总体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团聚体有...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科学. 2020,52(03)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1.3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2.1.1 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2.1.2 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2.2.1 对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2.2 对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全氮的影响
        2.3.1 对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全氮含量的影响
        2.3.2 对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全氮贡献率的影响
    2.4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参数与碳氮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作物产量的影响[J]. 王峻,薛永,潘剑君,郑宪清,秦秦,孙丽娟,宋科.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5)
[2]不同轮耕方式对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土壤物理性状与产量的影响[J]. 陈宁宁,李军,吕薇,王淑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9)
[3]长期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的作用[J].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郑凯,刘志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2)
[4]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J]. 武均,蔡立群,齐鹏,张仁陟,Yeboah Stephen,岳丹,高小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3)
[5]年内轮耕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J]. 聂良鹏,李增嘉,宁堂原,郭利伟,冯宇鹏,李娜,丁娜.  山东农业科学. 2014(09)
[6]保护性耕作对潮土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陈文超,朱安宁,张佳宝,朱强根,杨文亮,舒馨.  土壤. 2014(01)
[7]不同轮耕模式对旱地土壤结构及入渗蓄水特性的影响[J]. 侯贤清,贾志宽,韩清芳,孙红霞,王维,聂俊峰,杨宝平.  农业工程学报. 2012(05)
[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几种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的比较[J]. 祁迎春,王益权,刘军,于雄胜,周彩景.  农业工程学报. 2011(01)
[9]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J]. 范如芹,梁爱珍,杨学明,张晓平,申艳,时秀焕.  中国农业科学. 2010(18)
[10]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J]. 王彩霞,岳西杰,葛玺祖,黄婷,王勇,王旭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03)

硕士论文
[1]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褐土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影响[D]. 吕品衡.沈阳农业大学 2016
[2]潮土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土壤有机碳累积过程对激发式秸秆深还的响应机制[D]. 赵金花.河南农业大学 2016
[3]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胶结物质组成的研究[D]. 黄丹丹.吉林农业大学 2012
[4]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D]. 李楠.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05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05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5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