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网格单元的碧流河流域土壤侵蚀吸附态氮污染负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3 17:26
  在ENVI、ArcGIS系统的支持下,集成土壤侵蚀模型、泥沙输移模型和污染物富集模型,建立了基于网格单元非点源吸附态氮污染负荷的通用计算方法。以碧流河流域为例,利用调查、收集的数据资料确定了模型中各计算因子,估算了流域土壤流失量、输沙量和吸附态氮负荷。结果表明:2012年,碧流河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137 t/(km2·a),平均输沙模数为295 t/(km2·a),吸附态氮流失模数为326 kg/(km2·a),吸附态氮流失总量为878 t,其中林地562 t、耕地285 t,分别占吸附态氮流失总量的64%和32%。为减小碧流河流域土壤侵蚀吸附态氮的流失,应进一步提高流域内林地、草地质量,在水土保持功能弱的林草地上实施工程措施。 

【文章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2020,39(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基于网格单元的碧流河流域土壤侵蚀吸附态氮污染负荷研究


碧流河流域空间位置

河流,数字,高程,信息中心


(1)DEM数据: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http://www.gscloud.cn)提供的SRTM DEM数据(图2),分辨率为90 m,用于坡度、坡长的计算。(2)土壤类型数据:来自于国际土壤资料与信息中心(ISRIC),网址为http://www.isric.org。

技术路线图,吸附态,流域,技术路线


本研究建立的土壤侵蚀吸附态氮污染负荷计算流程如下:首先,利用调查、收集的数据资料,在ArcMap环境下计算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长、坡度、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从而估算出空间网格单元土壤侵蚀模数;基于DEM数据,划分流域和子流域,计算出每个子流域的泥沙输移比及空间网格单元氮的富集比;最后,根据计算的土壤侵蚀模数、泥沙输移比、氮的富集比及表层土壤中氮含量,计算得到碧流河流域吸附态氮的负荷(图3)。1.3.2 土壤侵蚀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RUSLE模型的辽宁省土壤侵蚀定量研究[J]. 高璐,王学凤,曲本亮,曹永强.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12)
[2]基于GIS的龙墩水库典型小流域面源污染氮磷负荷研究[J]. 陈玉东,陈梅,张龙江,周慧平,张卫东,石先罗,高恒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04)
[3]基于AnnAGNPS模型泗合水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J]. 李开明,任秀文,黄国如,钟满妮.  中国环境科学. 2013(S1)
[4]东江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J]. 郭翔,杜蕴慧,刘孝富,田石强,王文杰,刘晨峰,曾秀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3(04)
[5]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的比较与选择[J]. 王慧亮,孙志琢,李叙勇,杜新忠,李文赞.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05)
[6]基于GIS的南四湖沿岸农业面源氮磷负荷估算研究[J]. 成杰民,宋涛,李彦.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3)
[7]晋江流域非点源氮磷负荷及污染源解析[J]. 陈海洋,滕彦国,王金生,宋柳霆,周振瑶.  农业工程学报. 2012(05)
[8]大连市土壤侵蚀评价[J]. 崔云燕,张华.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11)
[9]土壤侵蚀过程中的养分富集率研究综述[J]. 叶芝菡,刘宝元,符素华,曾宪勤.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9(01)
[10]辽宁省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成果分析[J]. 曹忠杰,蔡景平,何建明,周晓乐.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7(05)



本文编号:3406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06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2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