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 ——以高安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29 20:46
  本文以高安市为例,借鉴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在耕地整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从高安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行政村为单位,通过构建囊括了5个因素、14个评价因子的高安市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因素和评价因子的权重,加权计算得出高安市各个评价单元的耕地整理潜力值,运用聚类分析方对各个评价单元潜力值进行分等定级,确定高安市耕地整理优先区域和重点区域以及整理工作的时序安排。通过分析得出:在耕地整理潜力分区和整理时序安排时时,将高安市耕地整理潜力分区和整理时序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320国道-锦江-锦惠渠沿线耕地整理潜力区、南部相城垦殖场-肖江沿岸丘陵潜力区、荷岭-枫岭-华林山山区耕地整理潜力区。其中320国道-锦江-锦惠渠沿线耕地整理潜力区待整理面积为50235.04公顷,预计新增耕地面积潜力1582.40公顷,判定为优先整理区域,计划安排近期开展耕地整理工作,主要涉及大城镇、祥符镇、蓝坊镇、上湖乡、瑞州街办、石脑镇、龙潭镇、杨圩镇、黄沙岗镇、灰埠镇。南部相城垦殖场-肖江沿岸丘陵潜力区待整理面积为36234.68公顷,预计新增耕地面积潜力为644.98公顷,列入重点开发区,... 

【文章来源】: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耕地整理潜力内涵
        1.2.2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数据及资料的来源
2 耕地整理潜力的理论依据及相关内涵
    2.1 耕地整理的理论依据
        2.1.1 土地供给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人地协调理论
        2.1.4 地域差异理论
        2.1.5 景观生态学
    2.2 耕地整理的内涵
    2.3 关于耕地整理潜力
        2.3.1 耕地整理潜力的内涵
        2.3.2 耕地整理潜力组成结构
    2.4 关于耕地整理潜力评价
        2.4.1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内涵
        2.4.2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
        2.4.3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思路
3 高安市区域概况及耕地利用分析
    3.1 高安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高安市社会经济概况
    3.2 高安市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分析
    3.3 高安市耕地利用情况分析
        3.3.1 高安市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3.3.2 高安市耕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4 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研究
    4.1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单元的划分
        4.1.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4 单个评价指标的界定
    4.2 耕地整理潜力的综合评价
        4.2.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4.2.2 指标权重的运算——层次分析法
        4.2.3 指标权重的运算——熵权法
        4.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5 评价单元综合得分
        4.2.6 评价单元分等定级
    4.3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成果运用
        4.3.1 耕地整理潜力分区
        4.3.2 耕地整理工作时序安排
5 结论与讨论
    5.1 本文结论
    5.2 本文创新
    5.3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兵团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 张风丽,程刚,罗芳.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6)
[2]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 张凤荣,徐艳,安萍莉,孔祥斌.  中国土地科学. 2006(06)
[3]北京延庆县耕地整理潜力多因素综合评价数据模型[J]. 郭洪泉,王磊,范金梅,张亚龙,杨华珂.  农业工程学报. 2006(08)
[4]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初探——以上饶市为例[J]. 叶明珠,陈文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04)
[5]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以三峡重庆库区为例[J]. 刘洋.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6]北京市大兴区耕地整理潜力模糊评价研究[J]. 张正峰,赵伟.  农业工程学报. 2006(02)
[7]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占补平衡理论研究[J]. 崔邢涛,许皞.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5(03)
[8]农用地分等的本质及多维思考——以福建省农用地分等为例[J]. 林芳.  福建地理. 2005(01)
[9]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 赵英娜,郑伟,李剑波.  农机化研究. 2005(01)
[10]山东省青州市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J]. 王瑞燕,赵庚星,李涛.  土壤. 2004(01)

硕士论文
[1]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研究[D]. 程小红.新疆大学 2007
[2]区域性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D]. 姜开勤.西南农业大学 2005
[3]基于GIS的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研究[D]. 朱恒峰.辽宁师范大学 2005
[4]重庆市三峡库区耕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D]. 刘洋.西南农业大学 2004
[5]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研究[D]. 田水松.西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14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14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5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