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长期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9-30 18:52
  本研究依托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建立的现代农业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基地,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施用低量生物炭(C15;250 kg·hm-2),施用高量生物炭(C50;750 kg·hm-2),施用化肥(NPK;N:75.0 kg·hm-2,P2O5:97.5 kg·hm-2,K2O:97.5 kg·hm-2)和施用炭基肥(BBF;750 kg·hm-2)。采集2018年收获期土壤和植物样本对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有机碳及其组分,团聚体结构及稳定性,土壤微生物特性,团聚体中细菌丰度及群落结构,作物养分积累和产量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土壤营养元素-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农田土壤固碳机制的深化研究方向,对制定合理的养分管理措施,实现花生连作地区增产增效有重要意义。试验结果表明:(1)长期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缓解了土壤酸化,比CK处理分别提高了土壤...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长期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影响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5个主要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Sixetal,2004)

土壤图,团聚体,生物学,土壤


第一章绪论12Golchin(1994)认为植物残体进到土壤里成为供给微生物活动的碳源,从而刺激胶结物质的产生并有助于团聚体的形成。植物残体碎片或颗粒有机物解过程中逐渐被粘土颗粒和微生物产物包裹,形成稳定的微团聚体核心。微生物黏液和代谢物进一步浸透仍在分解的有机核周围的矿物外壳,形成非常稳定的微团聚体。最终,易分解的土壤有机质的核心枯竭,导致微生物活动和胶结剂产生的终止,进而导致微团聚体的稳定性的丧失。微团聚体分解后,浸有微生物副产品的矿物外壳被释放出来,形成稳定的粉粒有机矿物。Six等(1998)进一步提出了“团聚体动态模型”(图1-3),该模型直接将土壤中团聚体的形成和分解与微生物土壤动物参与的颗粒有机物的周转联系。图1-3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生物学机制(Sixetal,2002)Figure1-3Biologicalmechanismsofsoilaggregateformationandturnover(modifiedfromSixetal.,2002)1.4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土壤有机碳为形成团聚体提供了胶结物质,同时大团聚体形成微团聚体时,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再分配,团聚体对土壤表层易分解有机碳的保护作用对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库极其重要。土壤团聚体是有机碳主要的依附场所,主要通过隔离对有机碳进行物理保护,即:限制微生物对植物残体等有机质的可接触性,限制氧气和水分在土壤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间的扩散,限制土壤酶和底物的接触(汪景宽等,2019)。但有机无机复合体结合的化学吸附保护和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隔离保护和是同时存在互相促进的,因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绪论


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炭配施化肥对土壤肥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J]. 吕贝贝,张丽萍,张贵云,刘珍,范巧兰,姚众.  山西农业科学. 2020(01)
[2]不同有机物料对苏打盐化土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的影响[J]. 郭军玲,金辉,郭彩霞,王永亮,杨治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08)
[3]轮牧方式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的影响[J]. 陆琪,马红彬,俞鸿千,王丽,沈艳,许冬梅,谢应忠.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9)
[4]施用不同配比生物炭对橡胶树根系生长的短期响应[J]. 贝美容,黄艳艳,井玉丹,茶正早,林清火,罗微.  热带作物学报. 2019(06)
[5]生物炭对潮土磷有效性、小麦产量及吸磷量的影响[J]. 郑琴,王秀斌,宋大利,卢越,杨兰芳.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03)
[6]生物炭和氮肥配施提高■土团聚体稳定性及作物产量[J]. 李伟,代镇,张光鑫,刘杨,韩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05)
[7]生物炭添加对半干旱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J]. 王颖,孙层层,周际海,王彤彤,郑纪勇.  中国环境科学. 2019(05)
[8]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J]. 杨苍玲,李成学,杨鸿,付星基,赵燚柯,余建新.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5)
[9]施用生物炭6年后对稻田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J]. 许云翔,何莉莉,刘玉学,吕豪豪,汪玉瑛,陈金媛,杨生茂.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10]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及其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J]. 汪景宽,徐英德,丁凡,高晓丹,李双异,孙良杰,安婷婷,裴久渤,李明,王阳,张维俊,葛壮.  土壤学报. 2019(03)

博士论文
[1]高碳氮投入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微生物特性研究[D]. 李景.中国农业大学 2018
[2]长期施肥对不同作物生产体系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郑春燕.中国农业大学 2016
[3]生物炭影响土壤磷素、钾素有效性的微生态机制[D]. 刘赛男.沈阳农业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两种生物质炭对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何玉亭.四川农业大学 2017
[2]长期耕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李景.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本文编号:3416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16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4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