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红壤侵蚀坡地不同治理措施对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02 01:53
  福建省长汀县是典型的南方红壤侵蚀区,该区水土保持治理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是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该区在长期的治理过程中总结出不同类型治理措施,如:等高草灌带、补植阔叶树、小穴播草等措施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对各措施减流、减沙的机理和效果缺少长期定位数据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治理措施的推广。因此,本研究以河田镇强度侵蚀治理区为研究区,选取本底值相似的不同治理措施近2-3年、10年及30年治理典型区为样地,以未治理区和风水林(当地顶级群落)为对照,研究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结构、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定位观测不同治理措施下径流、泥沙随降雨的变化特征与规律,探讨等高草灌带、补植阔叶树、补植阔叶树+小条沟播草和小穴播草等4种治理措施的产流产沙特征,为南方红壤侵蚀坡地综合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主要结论:(1)通过分析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高草灌带(水平条沟整地)、补植阔叶树、补植阔叶树+小条沟播草和小穴播草四项措施,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效的控制土壤退化。但是土壤质地和土层结构恢复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需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能达到治理水土流失、改良土壤、...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红壤侵蚀坡地不同治理措施对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

红壤侵蚀坡地不同治理措施对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


等高草灌带实施图

补植,阔叶树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8沟和穴,沟内植灌、播草,穴内种植乔木,形成沿等高线生长的茂密植被带,达到控制或减轻水土流失目的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具体做法:①沿等高线挖小水平沟,品字形排列,沟面宽×深×底宽为50×30×30cm(沟深为沟下沿原坡面至沟底深度),沟长200cm,沟水平左右间距200cm,上、下行间距为200cm(上、下沟中线之间距离),沟内种植胡枝子3株/沟,密度240株/亩,形成等高草灌带,迅速覆盖地表,控制坡面径流。②在小水平沟之间挖50×40×30cm(面宽×深×底宽)种植穴,每亩80穴,补植阔叶树如枫香、米槠按1:1混交。具体布设方式见图2-1。图2-1等高草灌带实施图2.补植阔叶树:主要是补植木荷、枫香等阔叶物种。具体做法:品字形挖穴整地,规格50×40×30cm(面宽×深×底宽),挖穴土用在穴下方作梗,株行距230cm×230cm,补植阔叶树如枫香、米槠按1:1混交、密度126株/亩,与原有马尾松形成针阔混交林分。具体布设方式见图2-2。图2-2补植阔叶树实施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降雨因子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毯措施径流小区产流产沙量的影响[J]. 郭宇,王树森,马迎梅,徐军,李国婧,黎光,王少华,孟凡旭,张平,张娜,程冀文.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9(02)
[2]基于小流域尺度的黔北喀斯特地区产流产沙特征[J]. 李瑞,陈康,刘瑞禄,顾再柯,文雅琴,黎庆贵,刘凤仙.  农业工程学报. 2019(11)
[3]云南省降雨量时空变化及其对水资源量分布格局的影响研究[J]. 董徐艳,陆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S2)
[4]不同治理措施对严重侵蚀林地土壤含水量和pH值的调控[J]. 兰铁.  江西农业. 2017(15)
[5]不同草种治理模式对长汀县强度水土流失区的恢复效果分析[J]. 兰铁.  南方农业. 2017(18)
[6]不同下垫面径流小区次降雨对产流产沙的影响[J]. 寇馨月,黄俊,姜学兵,向家平,金平伟,王思伟.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2)
[7]滇中山地经果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J]. 李玲,侯春镁,申佳艳,温昌焘.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4)
[8]自然降雨下脐橙果园地表产流和产沙特征研究[J]. 王学雄,蔡梦亭,朱钦娟.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06)
[9]几种典型红壤模拟降雨条件下的泥沙特征研究[J]. 杨伟,张琪,李朝霞,张利超,蔡崇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03)
[10]南方红壤丘陵强度侵蚀区不同治理措施的土壤质量评价[J]. 林敬兰,蒋芳市,林金石,陈文祥.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5(04)

博士论文
[1]黄河河口镇至潼关区间降雨变化及其水沙效应[D]. 何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北京怀柔东台沟小流域坡面径流与产沙特征研究[D]. 王士永.北京林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强度侵蚀地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 林金石.福建农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17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17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7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