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生境重楼内生真菌及土壤真菌多样性比较

发布时间:2021-10-07 18:22
  【背景】植物内生菌的群落组成随物种基因型及不同部位、生长地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植物相关微生物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代谢、化学成分的积累与合成,并且可能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合成造成影响。【目的】通过对不同生长环境重楼内生及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寻找园区环境与野生环境的差异真菌,为野生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两种环境中土壤的理化指标,并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野生环境及园区环境中重楼内生及土壤真菌群落转录间隔区ITS进行扩增子序列测定,对不同土壤环境真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差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对重楼相关土壤及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环境中的真菌丰度及多样性均高于园区环境。其中野生环境与园区环境中根际土壤真菌的丰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真菌群落注释结果表明,两种环境中分别注释到8个门;在属水平上,野生环境注释到82个属,园区环境注释到78个属;不同土壤环境对微生物群落丰度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野生环境中有4.04%特有的OTU,园区环境中有4.84%特有的OTU。通过LEfSe分析找到了园区环境与野生环境具... 

【文章来源】:微生物学通报. 2020,47(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不同生境重楼内生真菌及土壤真菌多样性比较


不同区系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

生长环,物种,环境,丰度


野生环境及园区环境中分别注释到82个和78个属。为清晰显示不同生长环境中真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显示前10的属。如图3B所示,相对丰度前10的属分别为四枝孢属(Tetracladium)、根内球囊霉属(Rhizophagus)、短柄霉属(Aureobasidium)、Inocybe、链格孢属(Alternaria)、Tomentella、油壶菌属(Olpidium)、芽枝霉属(Cladosporium)、外瓶柄霉属(Exophiala)和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由图3B中可看出各区系真菌群的组成及相对丰度有所差异,丰度最高的是四枝孢属,该属在园区环境较野生环境高37.11%;其次是根内球囊霉属,该属园区中的丰度比野生环境高出89.97%;而短柄霉属在野生环境中的相对丰度是园区环境的3倍。就整体而言,野生环境具有更高的均匀度,而园区环境中菌群具有一定的偏好性,部分菌群表现出更高的优势性。2.5 不同生长环境间OTU数目Venn分析

真菌,群落,聚类分析,层次


分别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统计了不同生长环境的真菌群落组成。如图3A所示,在门水平上共注释到8个门,分别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Olpidiomycota、Zoopagomycota和Mucoromycota。该注释结果在野生环境及园区环境中的平均覆盖度分别为75.22%与77.10%,两种环境下主要表现为真菌群落丰度的差异性,多样性并无太大差异。野生环境及园区环境中分别注释到82个和78个属。为清晰显示不同生长环境中真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显示前10的属。如图3B所示,相对丰度前10的属分别为四枝孢属(Tetracladium)、根内球囊霉属(Rhizophagus)、短柄霉属(Aureobasidium)、Inocybe、链格孢属(Alternaria)、Tomentella、油壶菌属(Olpidium)、芽枝霉属(Cladosporium)、外瓶柄霉属(Exophiala)和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由图3B中可看出各区系真菌群的组成及相对丰度有所差异,丰度最高的是四枝孢属,该属在园区环境较野生环境高37.11%;其次是根内球囊霉属,该属园区中的丰度比野生环境高出89.97%;而短柄霉属在野生环境中的相对丰度是园区环境的3倍。就整体而言,野生环境具有更高的均匀度,而园区环境中菌群具有一定的偏好性,部分菌群表现出更高的优势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高通量测序揭示重楼根际土及不同部位真菌群落差异[J]. 程虎印,王艳,赵乐,万一,程江雪,高静,成世强,王汉屏.  药物分析杂志. 2020(03)
[2]四川牡丹根际微生物及种子内生菌组成[J]. 冯玮娜,彭培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0(01)
[3]不同氮肥管理方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李美霖,陈宇眺,洪晓富,乔宇颖,王青霞,陈喜靖,沈阿林,喻曼.  浙江农业学报. 2020(02)
[4]连栽木麻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J]. 李建鹃,罗扬,周柳婷,白莹,李键,吴承祯.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0(01)
[5]不同氮素营养水平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在养分调控中的作用[J]. 李金婷,黄少欣,韦持章,农玉琴,陈远权,廖春文,覃潇敏.  华北农学报. 2019(S1)
[6]中药微生态与中药道地性[J]. 何冬梅,王海,陈金龙,赖长江生,严铸云,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20(02)
[7]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J]. 沈芳芳,刘影,罗昌泰,刘文飞,段洪浪,廖迎春,吴春生,樊后保.  生态环境学报. 2019(10)
[8]农作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 方静,赵小庆,史功赋,程玉臣,张向前,张德健,郝楠森,武海明,赵玉河,路战远.  北方农业学报. 2019(04)
[9]植物内生菌研究及其科学意义[J]. 王志伟,纪燕玲,陈永敢.  微生物学通报. 2015(02)



本文编号:3422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22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0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