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GIS的辽宁省农业干旱风险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5 22:48
  农业干旱是世界上危害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辽宁省是旱灾频繁发生的省份之一,旱灾给全省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紧密围绕辽宁省农业干旱风险领域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借鉴自然灾害风险理论,构建了农业干旱风险评价概念框架,明晰了辽宁省农业干旱风险系统由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载体的暴露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因子组成。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以及抗旱减灾能力确立干旱指标体系,明晰了辽宁省干旱灾害的成灾机理,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建立指标图层,计算干旱风险图,进而运用GIS绘制出干旱风险图,将辽宁省农业干旱风险划分出5个风险等级,进行事前风险评估,可为抗旱减灾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实现由旱灾的危机管理向风险管理模式转变,为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转变提供了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深入分析辽宁省农业干旱成灾机理,建立了一个由因子层、副因子层和指标层构成的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多指标评价模型,实现全...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GIS的辽宁省农业干旱风险研究


图2辽宁省行政区分布图??Fig.2?Distribution?map?of?Liaoning?Administrative?Region??

气象图,季风气候,温带,水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_??2.1.2地形地貌??地形概貌大体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境内山脉分列东西两侧[%。长白??山支脉哈达岭和龙岗山的延续是东部山脉,平均在600米左右,其中最高??海拔在1300米以上。是由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构成西部山脉,海拔??在300?1000米之间,主要有黑山和医巫闾山。??愈.??參??It^K.?I:x.l〇〇.〇〇n??图3辽宁省地势分布图??Fig.3?Topography?map?of?Liaoning?Province??2.1.3?水文气象??全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四季分明。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漫长寒冷,夏季多东南风,炎热多雨,春季少雨多风,秋??季短暂晴朗。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986.7亿立方米,折合降水为??678.1mm。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面临黄海的东南部山区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100mm,而西北部地区,降雨较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仅300?400mm[3()]。降水量在年内年际间分配不均匀,一般6月??份进入雨季,7?8月份进入降雨全盛期,正常年份6?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82%[37],丰枯水期持续时间为8?14年,平均11年左右。??水面蒸发量呈现东部孝西部大、中部过渡的特点,与降水量分布相反。??

机制,致灾因子,灾害,危险性


??3农业干旱成灾机理分析??3.1危险性分析??农业干旱灾害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作物体内水分失衡,发生水份??亏缺,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减产或失收,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地形地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并结合农业干旱成灾机理,农业干旱风险系统通常由四个因子组成,包括:??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载体的暴露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和抗旱减灾能力。??这不仅考虑到农业干旱,同时也有人类对于降低干旱风险的能力。??f脆弱性早减灾能g??图4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形成机制??Fig.4?Formation?mechanism?of?agricultural?drought?disaster?risk??1)?致灾因子??致灾因子是指可以导致农业干旱灾害发生的所有因子。其中农业干旱??主要的致灾因子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土壤要素等自然??要素[43】。致灾因子具有危险性,主要是指可能造成灾害的变异程度。其危??险性高低通常受到旱灾规模、强度、频率、影响范围等因素的影响。在灾??害学中,致灾因子的危险性通常用如下公式表示:??H=f(M,?P)?(?1?)??式中:H(Hazard)为致灾因子危险性;M(Maglltude)为致灾因子的变异强度;??P(Possibility)为早灾发生的概率。??2)承灾体??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承载体,同时也是蒙受灾害的实体。灾害只有??作用于相应的对象即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时,才能够形成灾害[44]。而存??在危险性并不意味着灾害就一定会发生。即干旱只有作用于承灾体造成损??失时,才能形成旱灾。??


本文编号:3458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58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a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