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植被土壤碳、氮、磷库动态特征
发布时间:2021-10-26 23:17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长期人工植被恢复下土壤碳、氮、磷固存效应及其互作关系,本研究选取陕北安塞县退耕还林区典型人工刺槐、柠条林及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长期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碳、氮、磷全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和剖面分布变化特征,并探讨三种养分元素的相对变化关系。以期为黄土丘陵区人工植被提升土壤质量及生态功能评价提供数据和理论依据。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与结论:(1)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全氮均随着土层加深递减,且表现出一定的表层富集作用。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在不同人工植被间的变化规律是刺槐>柠条>撂荒,且在0~20cm土层变化最大。相比坡耕地,各人工植被均显著提高了0~100cm土层的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其中尤以刺槐的提升效果明显。(2)0~100cm土层,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总有机碳、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但整个土壤剖面总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均表现为刺槐>柠条>撂荒地>坡耕地,且差异主要在0~40cm土层。同一土层,不同人工植被下3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有效率表现为低活性有机碳(0.67~2...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采样点示意图
土壤全氮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有效氮素的源和库(杨域等 2007)。植被类型的不同会引起土壤氮素含量的差异(王白群等 1999)。如图3-1所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下土壤全氮在土壤各个土层的含量不同。总体而言,土壤全氮表现出表聚效应,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各人工植被土壤全氮含量减少。在0~20cm表层,刺槐地全氮含量最高,为0.46g.kg-1。是对照坡耕地(0.15 g.kg-1)的3.06倍。表层土壤全氮含量顺序为刺槐(0.46 g.kg-1)>柠条(0.25 g.kg-1)>撂荒(0.21 g.kg-1)>坡耕地(0.15 g.kg-1)。以坡耕地为对照,对各人工植被土壤全氮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在0~20cm土层,刺槐与柠条较坡耕地差异达到显著
图3-3 不同人工植被各土层土壤全磷含量Fig 3-3 Soil total phosphorus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ype3.2.2 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差异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速效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递减(图3-4)。但只在0~20cm与20~40cm土层降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刺槐、柠条、及撂荒地降幅为37.5%、31.6%及14.3%。40~60cm与60~100cm各土层并无显著差异,刺槐、柠条及撂荒地速效磷平均含量为0.69、0.67、0.5mg/kg。与坡耕地相比,不同人工植被仅显著增加了浅层0~20cm土层速效磷含量。而20~100cm各土层速效磷含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其中0~20cm土层总有机碳含量以刺槐增幅最高,达到29.5%;柠条次之,达到25.0%;撂荒地增幅最低,仅为14.3%。在20~40cm土层各人工植被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幅显著低于0~20cm土层,表现为刺槐>柠条>撂荒地。60~100cm土层速效磷含量增幅最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关系研究[J]. 杨丽霞,陈少锋,安娟娟,赵发珠,韩新辉,冯永忠,杨改河,任广鑫. 草地学报. 2014(02)
[2]根系分泌物介导下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J]. 吴林坤,林向民,林文雄.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3)
[3]华北低丘山地不同退耕年限刺槐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J]. 赵娜,孟平,张劲松,陆森,程志庆.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2)
[4]黄土高原不同纬度下刺槐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J]. 张向茹,马露莎,陈亚南,杨佳佳,安韶山. 土壤学报. 2013(04)
[5]我国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及成果运用[J]. 刘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02)
[6]退耕还林(草)对农牧交错区小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例[J]. 张庆印,樊军,张晓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02)
[7]气候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J]. 张雪才,崔晨风,蔡明科,王伟.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0)
[8]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及酶活性的影响[J]. 刘梦云,付东磊,常庆瑞,齐雁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12)
[9]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对福建紫金山金铜矿废弃地土壤质量的恢复效果[J]. 侯晓龙,庄凯,刘爱琴,蔡丽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08)
[10]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分析[J]. 韩新辉,佟小刚,杨改河,薛亚龙,赵发珠. 农业工程学报. 2012(12)
博士论文
[1]黄土台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组分影响研究[D]. 刘梦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高寒草地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变化和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研究[D]. 邓斌.兰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60387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采样点示意图
土壤全氮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有效氮素的源和库(杨域等 2007)。植被类型的不同会引起土壤氮素含量的差异(王白群等 1999)。如图3-1所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下土壤全氮在土壤各个土层的含量不同。总体而言,土壤全氮表现出表聚效应,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各人工植被土壤全氮含量减少。在0~20cm表层,刺槐地全氮含量最高,为0.46g.kg-1。是对照坡耕地(0.15 g.kg-1)的3.06倍。表层土壤全氮含量顺序为刺槐(0.46 g.kg-1)>柠条(0.25 g.kg-1)>撂荒(0.21 g.kg-1)>坡耕地(0.15 g.kg-1)。以坡耕地为对照,对各人工植被土壤全氮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在0~20cm土层,刺槐与柠条较坡耕地差异达到显著
图3-3 不同人工植被各土层土壤全磷含量Fig 3-3 Soil total phosphorus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ype3.2.2 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差异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速效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递减(图3-4)。但只在0~20cm与20~40cm土层降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刺槐、柠条、及撂荒地降幅为37.5%、31.6%及14.3%。40~60cm与60~100cm各土层并无显著差异,刺槐、柠条及撂荒地速效磷平均含量为0.69、0.67、0.5mg/kg。与坡耕地相比,不同人工植被仅显著增加了浅层0~20cm土层速效磷含量。而20~100cm各土层速效磷含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其中0~20cm土层总有机碳含量以刺槐增幅最高,达到29.5%;柠条次之,达到25.0%;撂荒地增幅最低,仅为14.3%。在20~40cm土层各人工植被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幅显著低于0~20cm土层,表现为刺槐>柠条>撂荒地。60~100cm土层速效磷含量增幅最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关系研究[J]. 杨丽霞,陈少锋,安娟娟,赵发珠,韩新辉,冯永忠,杨改河,任广鑫. 草地学报. 2014(02)
[2]根系分泌物介导下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J]. 吴林坤,林向民,林文雄.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3)
[3]华北低丘山地不同退耕年限刺槐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J]. 赵娜,孟平,张劲松,陆森,程志庆.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2)
[4]黄土高原不同纬度下刺槐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J]. 张向茹,马露莎,陈亚南,杨佳佳,安韶山. 土壤学报. 2013(04)
[5]我国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及成果运用[J]. 刘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02)
[6]退耕还林(草)对农牧交错区小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例[J]. 张庆印,樊军,张晓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02)
[7]气候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J]. 张雪才,崔晨风,蔡明科,王伟.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0)
[8]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及酶活性的影响[J]. 刘梦云,付东磊,常庆瑞,齐雁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12)
[9]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对福建紫金山金铜矿废弃地土壤质量的恢复效果[J]. 侯晓龙,庄凯,刘爱琴,蔡丽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08)
[10]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分析[J]. 韩新辉,佟小刚,杨改河,薛亚龙,赵发珠. 农业工程学报. 2012(12)
博士论文
[1]黄土台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组分影响研究[D]. 刘梦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高寒草地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变化和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研究[D]. 邓斌.兰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60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60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