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措施及玉米生育期对黄壤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7 20:54
为探讨耕作措施和玉米季对黄壤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横坡垄作坡面为研究对象,顺坡垄作坡面为对照,研究野外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季黄壤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山地黄壤区土壤抗蚀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种植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影响显著,横坡垄作坡面较顺坡垄作含有更多大粒级团聚体;以(10,0.25]mm水稳性团聚体(WSA>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结构体破坏率(PAD)、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团聚体稳定性系数(ASI)为指标进行分析,得出横坡垄作坡面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顺坡垄作坡面好。(2)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土壤大粒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均呈现出显著升高的趋势,且在成熟期达极大值,表明玉米生育期也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3)相关性分析得出,团聚体稳定性与根系密度、根表面积、根体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根系的发育对增强研究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重要的贡献。适宜的耕作措施和合理的种植模式均有助于研究区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控。
【文章来源】: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37(1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地理位置
(10,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Water-Stable Aggregates,WSA>0.25)是土壤中最好的团粒结构,被广泛认为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18]。在不同耕作措施下,2015年、2016年的(10,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是CR显著高于LR,CR分别为LR的1.03倍和1.02倍,表明横坡垄作具有更好的团聚体稳定性。与SS相比,JS、TS、MS的(10,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2 a间分别增加了2.22%,5.54%,8.56%和1.79%,4.18%,6.47%,均差异显著,表明玉米生长有利于(10,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增强。3.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间作模式下玉米/大豆的根系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J]. 白录顺,范茂攀,王自林,王婷,邓超,李永梅.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1)
[2]垄作方式对薄层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J]. 何超,王磊,郑粉莉,何煦,富涵.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5)
[3]黑土区杨树农田防护林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J]. 孙家兴,赵雨森,辛颖,张军.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3)
[4]紫色土区植物篱篱前淤积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研究[J]. 王润泽,谌芸,李铁,何丙辉,向明辉,陈鑫,唐菡,周涛,刘枭宏.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2)
[5]不同年限红柳恢复川西北高寒沙地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J]. 江仁涛,李富程,沈凇涛.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1)
[6]坡耕地红壤农作物根系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J]. 周晓晨,李永梅,王自林,白录顺,周贵飞,范茂攀.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1)
[7]山地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空心村整治还田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 李娟,韩霁昌,陈超,李劲彬.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4)
[8]四川黄壤区玉米季坡耕地自然降雨及其侵蚀产沙特征分析[J]. 杨帅,尹忠,郑子成,李廷轩.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9]不同降雨条件下垄作坡面地表微地形及土壤侵蚀变化特征[J]. 林艺,秦凤,郑子成,张林,刘麟翔,徐巍,吴春柳,李廷轩.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03)
[10]黄土高原草地植被土壤团聚体特征与可蚀性分析[J]. 曾全超,李娅芸,刘雷,安韶山. 草地学报. 2014(04)
硕士论文
[1]山地黄壤玉米季坡耕地土壤抗侵蚀能力及侵蚀产沙特征研究[D]. 杨帅.四川农业大学 2017
[2]南方红壤区玉米生育期坡地土壤抗侵蚀性特征[D]. 马中浩.华中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62303
【文章来源】: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37(1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地理位置
(10,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Water-Stable Aggregates,WSA>0.25)是土壤中最好的团粒结构,被广泛认为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18]。在不同耕作措施下,2015年、2016年的(10,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是CR显著高于LR,CR分别为LR的1.03倍和1.02倍,表明横坡垄作具有更好的团聚体稳定性。与SS相比,JS、TS、MS的(10,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2 a间分别增加了2.22%,5.54%,8.56%和1.79%,4.18%,6.47%,均差异显著,表明玉米生长有利于(10,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增强。3.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间作模式下玉米/大豆的根系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J]. 白录顺,范茂攀,王自林,王婷,邓超,李永梅.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1)
[2]垄作方式对薄层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J]. 何超,王磊,郑粉莉,何煦,富涵.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5)
[3]黑土区杨树农田防护林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J]. 孙家兴,赵雨森,辛颖,张军.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3)
[4]紫色土区植物篱篱前淤积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研究[J]. 王润泽,谌芸,李铁,何丙辉,向明辉,陈鑫,唐菡,周涛,刘枭宏.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2)
[5]不同年限红柳恢复川西北高寒沙地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J]. 江仁涛,李富程,沈凇涛.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1)
[6]坡耕地红壤农作物根系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J]. 周晓晨,李永梅,王自林,白录顺,周贵飞,范茂攀.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1)
[7]山地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空心村整治还田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 李娟,韩霁昌,陈超,李劲彬.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4)
[8]四川黄壤区玉米季坡耕地自然降雨及其侵蚀产沙特征分析[J]. 杨帅,尹忠,郑子成,李廷轩.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9]不同降雨条件下垄作坡面地表微地形及土壤侵蚀变化特征[J]. 林艺,秦凤,郑子成,张林,刘麟翔,徐巍,吴春柳,李廷轩.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03)
[10]黄土高原草地植被土壤团聚体特征与可蚀性分析[J]. 曾全超,李娅芸,刘雷,安韶山. 草地学报. 2014(04)
硕士论文
[1]山地黄壤玉米季坡耕地土壤抗侵蚀能力及侵蚀产沙特征研究[D]. 杨帅.四川农业大学 2017
[2]南方红壤区玉米生育期坡地土壤抗侵蚀性特征[D]. 马中浩.华中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62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6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