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垄耕作对红壤理化性质及红薯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02 02:21
为改善红壤板结状况,缓解红壤区季节性干旱对作物的胁迫,本研究在江西省选择发育于第四纪红黏土的典型红壤设置传统旋耕15 cm(RT)和粉垄耕作20 cm(FL20)、30 cm(FL30)、40 cm(FL40)等4种耕作处理,通过监测土壤耕层厚度、容重、水分、养分的变化及红薯产量,以期揭示粉垄耕作对红壤理化性质和红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RT处理相比,FL30和FL40处理显著增加了耕层厚度,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粉垄耕作显著提高了降雨后土壤水分下渗速度、下渗量、下渗深度以及耕层土壤储水量,并导致干旱期土壤含水量的增幅大于湿润期。粉垄耕作导致土壤氮、磷等养分下移,形成"上减下增"的分布格局,与RT处理(23.10 t/hm2)相比,粉垄耕作20~40 cm(FL20、FL30和FL40)处理还提高了鲜薯产量89%~117%。因此,粉垄耕作显著改善了旱地红壤物理性质,改变了土壤养分在耕层中的分布,并有效调蓄了土壤水分合理分配,产能提升效果显著。
【文章来源】:土壤. 2020,52(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耕作处理对红薯苗期(A)和收获期(B)0~40 cm土壤容重的影响
其次,粉垄耕作下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传统旋耕,并且干旱期增幅大于湿润期。RT、FL20、FL30和FL40处理0~10 cm平均含水量在湿润期分别为0.156、0.169、0.171和0.169 cm3/cm3(图2A左),干旱期分别为0.103、0.119、0.120和0.121 cm3/cm3(图2A右);20~40 cm平均含水量依次是湿润期0.334、0.360、0.329和0.335 cm3/cm3(图2C左),干旱期0.239、0.244、0.260和0.253 cm3/cm3(图2C右)。与RT处理相比,粉垄处理0~10 cm土壤含水量在湿润期平均增幅为8.7%,干旱期为12.0%,20~40 cm土层平均增幅湿润期为1.4%,干旱期为6.7%。粉垄耕作使土壤水分的下渗速度、下渗量、下渗深度均较传统旋耕提高。由最大降水日土壤水分5 min步长动态图(图3)可知,降雨发生后,不同土层FL20、FL30和FL40处理土壤含水量曲线出现首个拐点的时间(即重力水下渗到对应土层的时刻)均比RT处理早,说明粉垄耕作下土壤水分下渗速度大于传统旋耕。最大波峰的峰高可代表此次降水该深度的最大蓄水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下渗到各土层的最大水量。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不同耕作处理间土壤蓄水量差异不大(图3A和3B),而40 cm深度土层FL40处理约为RT处理的2倍(图3C),由此,粉垄耕作下土壤水分下渗深度和下渗水量均大于传统旋耕。而且,FL40处理下40 cm深度土层极陡峭的峰尾还显示,40 cm深度土层土壤水分继续向下渗漏的速度也是粉垄耕作大于传统旋耕(图3C)。
粉垄耕作使土壤水分的下渗速度、下渗量、下渗深度均较传统旋耕提高。由最大降水日土壤水分5 min步长动态图(图3)可知,降雨发生后,不同土层FL20、FL30和FL40处理土壤含水量曲线出现首个拐点的时间(即重力水下渗到对应土层的时刻)均比RT处理早,说明粉垄耕作下土壤水分下渗速度大于传统旋耕。最大波峰的峰高可代表此次降水该深度的最大蓄水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下渗到各土层的最大水量。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不同耕作处理间土壤蓄水量差异不大(图3A和3B),而40 cm深度土层FL40处理约为RT处理的2倍(图3C),由此,粉垄耕作下土壤水分下渗深度和下渗水量均大于传统旋耕。而且,FL40处理下40 cm深度土层极陡峭的峰尾还显示,40 cm深度土层土壤水分继续向下渗漏的速度也是粉垄耕作大于传统旋耕(图3C)。粉垄耕作提升耕层土壤储水量显著(表3)。与传统旋耕相比,苗期FL20处理0~10、10~20和20~40 cm土壤储水量分别提升14.6%、16.8%和19.1%,FL30处理分别提升8.5%、11.7%和14.5%,FL40处理20~40 cm土层提升8.5%;红薯收获期也有类似结果。在干旱条件下即收获期,FL40处理保水效果最佳,0~40 cm储水量为100.7 mm,高于RT(93.6 mm)、FL20(95.9 mm)和FL30(85.8 mm)等其他耕作处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松旋耕碎土联合整地机设计与试验[J]. 赵建国,王安,马跃进,李建昌,郝建军,聂庆亮,龙思放,杨前锋.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8)
[2]不同培肥措施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J]. 范亚琳,刘贤赵,高磊,汪亚及,彭新华. 土壤学报. 2019(03)
[3]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杨思存,王成宝,霍琳,姜万礼,温美娟.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2)
[4]西北半干旱区深旋松耕作对马铃薯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 张绪成,马一凡,于显枫,侯慧芝,王红丽,方彦杰.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0)
[5]小麦/玉米轮作旱地长期轮耕的保墒增产效应[J]. 张玉娇,王浩,王淑兰,王瑞,李军,王小利.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2)
[6]耕作方式对旱地红壤物理特性的影响[J]. 张丽娜,Asenso Evans,张陆勇,田凯,杨丹彤,李就好.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3)
[7]稻田粉垄一次持续7年对土壤性状和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英文)[J]. 韦本辉,甘秀芹,李艳英,申章佑,周灵芝,周佳,刘斌,劳承英,胡泊.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12)
[8]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 孙慧,吴燕,马静,冯怀章,杨茹薇,徐林黎. 新疆农业科技. 2017(06)
[9]深旋松耕改善耕层结构促进马铃薯增产[J]. 张莉,翟振,逄博,李玉义,王婧,逄焕成,韦本辉,王庆伟,綦少伟.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4)
[10]粉垄耕作对小麦玉米产量及耕层土壤养分的影响[J]. 聂胜委,张玉亭,张巧萍,郭庆,汤丰收,王洪庆,何宁. 土壤通报. 2017(04)
本文编号:3471151
【文章来源】:土壤. 2020,52(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耕作处理对红薯苗期(A)和收获期(B)0~40 cm土壤容重的影响
其次,粉垄耕作下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传统旋耕,并且干旱期增幅大于湿润期。RT、FL20、FL30和FL40处理0~10 cm平均含水量在湿润期分别为0.156、0.169、0.171和0.169 cm3/cm3(图2A左),干旱期分别为0.103、0.119、0.120和0.121 cm3/cm3(图2A右);20~40 cm平均含水量依次是湿润期0.334、0.360、0.329和0.335 cm3/cm3(图2C左),干旱期0.239、0.244、0.260和0.253 cm3/cm3(图2C右)。与RT处理相比,粉垄处理0~10 cm土壤含水量在湿润期平均增幅为8.7%,干旱期为12.0%,20~40 cm土层平均增幅湿润期为1.4%,干旱期为6.7%。粉垄耕作使土壤水分的下渗速度、下渗量、下渗深度均较传统旋耕提高。由最大降水日土壤水分5 min步长动态图(图3)可知,降雨发生后,不同土层FL20、FL30和FL40处理土壤含水量曲线出现首个拐点的时间(即重力水下渗到对应土层的时刻)均比RT处理早,说明粉垄耕作下土壤水分下渗速度大于传统旋耕。最大波峰的峰高可代表此次降水该深度的最大蓄水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下渗到各土层的最大水量。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不同耕作处理间土壤蓄水量差异不大(图3A和3B),而40 cm深度土层FL40处理约为RT处理的2倍(图3C),由此,粉垄耕作下土壤水分下渗深度和下渗水量均大于传统旋耕。而且,FL40处理下40 cm深度土层极陡峭的峰尾还显示,40 cm深度土层土壤水分继续向下渗漏的速度也是粉垄耕作大于传统旋耕(图3C)。
粉垄耕作使土壤水分的下渗速度、下渗量、下渗深度均较传统旋耕提高。由最大降水日土壤水分5 min步长动态图(图3)可知,降雨发生后,不同土层FL20、FL30和FL40处理土壤含水量曲线出现首个拐点的时间(即重力水下渗到对应土层的时刻)均比RT处理早,说明粉垄耕作下土壤水分下渗速度大于传统旋耕。最大波峰的峰高可代表此次降水该深度的最大蓄水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下渗到各土层的最大水量。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不同耕作处理间土壤蓄水量差异不大(图3A和3B),而40 cm深度土层FL40处理约为RT处理的2倍(图3C),由此,粉垄耕作下土壤水分下渗深度和下渗水量均大于传统旋耕。而且,FL40处理下40 cm深度土层极陡峭的峰尾还显示,40 cm深度土层土壤水分继续向下渗漏的速度也是粉垄耕作大于传统旋耕(图3C)。粉垄耕作提升耕层土壤储水量显著(表3)。与传统旋耕相比,苗期FL20处理0~10、10~20和20~40 cm土壤储水量分别提升14.6%、16.8%和19.1%,FL30处理分别提升8.5%、11.7%和14.5%,FL40处理20~40 cm土层提升8.5%;红薯收获期也有类似结果。在干旱条件下即收获期,FL40处理保水效果最佳,0~40 cm储水量为100.7 mm,高于RT(93.6 mm)、FL20(95.9 mm)和FL30(85.8 mm)等其他耕作处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松旋耕碎土联合整地机设计与试验[J]. 赵建国,王安,马跃进,李建昌,郝建军,聂庆亮,龙思放,杨前锋.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8)
[2]不同培肥措施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J]. 范亚琳,刘贤赵,高磊,汪亚及,彭新华. 土壤学报. 2019(03)
[3]不同耕作措施对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杨思存,王成宝,霍琳,姜万礼,温美娟.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2)
[4]西北半干旱区深旋松耕作对马铃薯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 张绪成,马一凡,于显枫,侯慧芝,王红丽,方彦杰.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0)
[5]小麦/玉米轮作旱地长期轮耕的保墒增产效应[J]. 张玉娇,王浩,王淑兰,王瑞,李军,王小利.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2)
[6]耕作方式对旱地红壤物理特性的影响[J]. 张丽娜,Asenso Evans,张陆勇,田凯,杨丹彤,李就好.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3)
[7]稻田粉垄一次持续7年对土壤性状和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英文)[J]. 韦本辉,甘秀芹,李艳英,申章佑,周灵芝,周佳,刘斌,劳承英,胡泊.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12)
[8]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 孙慧,吴燕,马静,冯怀章,杨茹薇,徐林黎. 新疆农业科技. 2017(06)
[9]深旋松耕改善耕层结构促进马铃薯增产[J]. 张莉,翟振,逄博,李玉义,王婧,逄焕成,韦本辉,王庆伟,綦少伟.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4)
[10]粉垄耕作对小麦玉米产量及耕层土壤养分的影响[J]. 聂胜委,张玉亭,张巧萍,郭庆,汤丰收,王洪庆,何宁. 土壤通报. 2017(04)
本文编号:3471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7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