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干湿指数的黄土高原气象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对旱作粮食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04 18:40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已成为世界多地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旱灾的发生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深入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气象干旱的演变特征,分析干旱变化对旱地作物产量的影响,对增强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能力,调整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策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黄土高原地区55个气象站点1960-2017年逐日地面气象数据,基于传统的潜在蒸散与降水量之比构成的干湿指数,由FAO56-PM潜在蒸散量对干旱指标进行重新界定,从长时序上分析黄土高原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根据干旱特征对干旱的发生与单位面积旱作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1)黄土高原1960-2017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与潜在蒸散分别为426.5mm、999.7mm,年内各月份分配不均,各季节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各有特点。黄土高原由FAO56-PM公式重新界定的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干燥气候分区界限值分别为0.63,1.21,1.79,2.36,4.67,近58年平均干燥度Da的范围为1.22~8.84,各站点多年平均干燥度整体上呈西北...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黄土高原及其周边气象站点分布
第三章黄土高原干湿分区及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13第三章黄土高原气候要素及干湿分区时空变化特征3.1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3.1.1年内变化特征黄土高原地区1960-2017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26.5mm,其中年内各月份的降水量情况如图3-1所示,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7月份最多,达到峰值,为92.6mm,占年降水量的21.7%;12月份最少,为2.6mm,占年降水量的0.6%。总体来看,降水量多集中在7、8、9月份,这三个月降水量较多,均在60mm以上,为年降水量的57.8%,而1、2、12月份降水量较少,均在10mm以下,为年降水量的2.5%,由上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年内各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分配不均。图3-1黄土高原1960-2017年各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Fig.3-1ThemonthlymeanprecipitationinLoessPlateaufrom1960to20173.1.2年际变化特征图3-2为黄土高原1960-2017年年降水量变化情况,由图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1964年降水量最多,为641.5mm,1997年降水量最少,为303.6mm。根据线性倾向率计算可知,黄土高原地区近58年来年降水量以-3.7mm/10a的变化率略微减少,并采用MK(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年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显著性检验发现,变化趋势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黄土高原地区1960-2017年年降水量变化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在1970-2002年间降水量较低,1960-1969、2003-2017年间降水量较高。。根据年降水量5a滑动平均值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近58年内变化波动不明显。
黄土高原1960-2017年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指数对干旱变化的响应[J]. 史尚渝,王飞,金凯,丁文斌. 干旱气象. 2020(01)
[2]1980~2014年中国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孙康慧,曾晓东,李芳.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9(04)
[3]基于SPEI指数的黄土高原夏季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 张永瑞,张岳军,靳泽辉,康喜. 生态环境学报. 2019(07)
[4]1960—2016年黄土高原多尺度干旱特征及影响因素[J]. 孙艺杰,刘宪锋,任志远,李双双. 地理研究. 2019(07)
[5]1960—2013年黄土高原地区干湿界线时空变化特征[J]. 张耀宗,张勃,刘艳艳,张多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06)
[6]基于SPEI指数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 曹博,张勃,马彬,唐敏,王国强,吴乾慧,贾艳青. 生态学报. 2018(17)
[7]董志塬区气象干旱特征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 周海香,胡梦,刘文兆,宁婷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2)
[8]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事件特征分析及其与ENSO的关系[J]. 闪丽洁,张利平,张艳军,佘敦先,夏军. 地理学报. 2018(01)
[9]西北东部夏季极端干旱事件机理分析[J]. 朱伟军,王燕娜,周兵,潘佳. 大气科学学报. 2016(04)
[10]基于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分析[J]. 王兆礼,李军,黄泽勤,钟睿达,陈佳颖,邱卓辉. 农业工程学报. 2016(02)
硕士论文
[1]陕西省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D]. 葛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2]四川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 文博.四川师范大学 2014
[3]北极涛动与ENSO对华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D]. 沈晓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2
本文编号:3476263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黄土高原及其周边气象站点分布
第三章黄土高原干湿分区及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13第三章黄土高原气候要素及干湿分区时空变化特征3.1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3.1.1年内变化特征黄土高原地区1960-2017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26.5mm,其中年内各月份的降水量情况如图3-1所示,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7月份最多,达到峰值,为92.6mm,占年降水量的21.7%;12月份最少,为2.6mm,占年降水量的0.6%。总体来看,降水量多集中在7、8、9月份,这三个月降水量较多,均在60mm以上,为年降水量的57.8%,而1、2、12月份降水量较少,均在10mm以下,为年降水量的2.5%,由上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年内各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分配不均。图3-1黄土高原1960-2017年各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Fig.3-1ThemonthlymeanprecipitationinLoessPlateaufrom1960to20173.1.2年际变化特征图3-2为黄土高原1960-2017年年降水量变化情况,由图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1964年降水量最多,为641.5mm,1997年降水量最少,为303.6mm。根据线性倾向率计算可知,黄土高原地区近58年来年降水量以-3.7mm/10a的变化率略微减少,并采用MK(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年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显著性检验发现,变化趋势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黄土高原地区1960-2017年年降水量变化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在1970-2002年间降水量较低,1960-1969、2003-2017年间降水量较高。。根据年降水量5a滑动平均值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近58年内变化波动不明显。
黄土高原1960-2017年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指数对干旱变化的响应[J]. 史尚渝,王飞,金凯,丁文斌. 干旱气象. 2020(01)
[2]1980~2014年中国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孙康慧,曾晓东,李芳.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9(04)
[3]基于SPEI指数的黄土高原夏季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 张永瑞,张岳军,靳泽辉,康喜. 生态环境学报. 2019(07)
[4]1960—2016年黄土高原多尺度干旱特征及影响因素[J]. 孙艺杰,刘宪锋,任志远,李双双. 地理研究. 2019(07)
[5]1960—2013年黄土高原地区干湿界线时空变化特征[J]. 张耀宗,张勃,刘艳艳,张多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06)
[6]基于SPEI指数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 曹博,张勃,马彬,唐敏,王国强,吴乾慧,贾艳青. 生态学报. 2018(17)
[7]董志塬区气象干旱特征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 周海香,胡梦,刘文兆,宁婷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2)
[8]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事件特征分析及其与ENSO的关系[J]. 闪丽洁,张利平,张艳军,佘敦先,夏军. 地理学报. 2018(01)
[9]西北东部夏季极端干旱事件机理分析[J]. 朱伟军,王燕娜,周兵,潘佳. 大气科学学报. 2016(04)
[10]基于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分析[J]. 王兆礼,李军,黄泽勤,钟睿达,陈佳颖,邱卓辉. 农业工程学报. 2016(02)
硕士论文
[1]陕西省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D]. 葛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2]四川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 文博.四川师范大学 2014
[3]北极涛动与ENSO对华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D]. 沈晓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2
本文编号:3476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76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