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水分条件下异源有机物料对黑土活性碳库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10 17:09
  当前,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作物生长环境恶化,提高农业适应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气候变化加剧黑土的退化,威胁了粮食安全。土壤活性有机碳对耕作及环境因素极为敏感,与土壤生产力高度相关,颗粒有机碳被认为是反映土壤碳储最重要的活性碳指标,而有机培肥是最重要的土壤改良措施。因此,本文选取4种不同来源的有机物料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异源(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黑土活性碳库(尤其是颗粒有机碳)的影响,探讨颗粒有机碳在固碳中的作用,以期明确能够应对降雨变化,利于黑土改良的最佳有机物料来源,为短期内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土壤有机改培措施,提供了新的视角,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合5年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作物生长季,自然降雨条件下,树叶培肥最利于黑土保水及碳储,其含水量及SOC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7%和8.1%,且秸秆和树叶培肥PMC显著低于牛粪和鸡粪,长期秸秆和树叶培肥大幅提高了DOC和MBC,其年均增长率大于70%,牛粪和鸡粪培肥则提高了LFOC和POC,其年均增长率大于15%;水分亏缺条件下,长期鸡粪培肥的含水量有大幅提高的...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不同水分条件下异源有机物料对黑土活性碳库影响


试验区位置及控雨大棚设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培肥土壤颗粒有机碳的13C核磁共振与红外光谱对比分析(英文)[J]. 曲晓晶,吴景贵,李明明,张乐乐,曹笠珈.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02)
[2]秸秆还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官能团特征及其与CO2排放的关系[J]. 李彬彬,武兰芳,许艳艳,秦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12)
[3]不同松栎混交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差异分析[J]. 杨果果,孔玉华,赵佳宝,冯志培,范贝贝,杨喜田.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6)
[4]有机物料对稻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俞巧钢,杨艳,邹平,叶静,张康宁,顾国平,马军伟,符建荣.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6)
[5]耕作和有机物料还田对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效益的影响[J]. 邵云,王敬婼,张紧紧,韩蕊,冯荣成,马守臣,李昊烊.  华北农学报. 2017(05)
[6]新疆艾比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J]. 张晓东,李忠,张峰.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5)
[7]外源有机碳对黑土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的影响[J]. 曲晓晶,吴景贵,李建明,胡娟,张乐乐.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5)
[8]长期化肥和有机肥施用对双季稻根茬生物量及养分积累特征的影响[J]. 柳开楼,张会民,韩天富,周利军,李大明,胡志华,黄庆海,叶会财,徐小林,胡惠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8)
[9]土壤水分对半干旱区石灰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 贾俊仙,蔚耀洲,张健,许剑敏,张亚丽,赵艳,洪坚平.  灌溉排水学报. 2017(09)
[10]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固碳特征的影响[J]. 徐国鑫,王子芳,高明,田冬,黄容,刘江,黎嘉成.  环境科学. 2018(01)

博士论文
[1]日本东北地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和秸秆分解的温度敏感性以及对水分的响应[D]. 汤水荣.华中农业大学 2017
[2]耕作方式对华北平原麦玉两熟农田土壤固碳及作物生长的影响[D]. 张向前.中国农业大学 2017
[3]中国玉米根系生物量及空间分布特征[D]. 刘蕾.中国农业大学 2016
[4]植物物料在南方典型水稻土中的碳矿化特征及其微生物影响机制研究[D]. 苏朋.浙江大学 2016
[5]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 尤孟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5
[6]不同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固定特征及其对耕作和施肥措施的响应[D]. 陈鲜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7]施用有机物料对农田固碳减排及生产力的影响:田间试验及整合研究[D]. 刘晓雨.南京农业大学 2013
[8]水分处理对大豆物质积累的影响及土壤水分模型构建[D]. 葛慧玲.东北农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深埋秸秆和覆膜对田间土壤水分分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D]. 陈天助.沈阳农业大学 2017
[2]长期施肥对塿土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物理保护的影响[D]. 彭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3]陇中旱农区耕作措施对根土界面水分运移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张明君.甘肃农业大学 2017
[4]不同堆肥条件对堆肥过程中碳素损失及腐殖质形成的影响研究[D]. 唐璐.杭州师范大学 2016
[5]生物炭与有机物料配施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理化特征的影响[D]. 侯晓娜.河南农业大学 2015
[6]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 管天玉.华中农业大学 2014
[7]宁南山区枯落物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有机碳形态的影响[D]. 张向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8]降水变化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D]. 李世兰.东北林业大学 2014
[9]吉林省连阴雨天气的分析与预报[D]. 王乙汀.兰州大学 2013
[10]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特性的影响[D]. 王丹丹.华中农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876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876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0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