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候带条件下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3 17:14
本研究以不同气候带条件下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大尺度、多层次的分析方法研究其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布含量和变化规律,以期为土壤改良和促进土壤碳循环提供科学依据,为碳汇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着眼于不同气候带条件,原、次生林和垂直气候带共3个角度,以研究其对有机碳总量、活性和非活性有机碳及团聚体碳的影响。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一、不同气候带条件下,有机碳总量以南亚热带哀牢山的底层162.8 g/kg为最高,以热带西双版纳中层9.68 g/kg为最低。活性有机碳中,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均以哀牢山的底层5.44 g/kg和47.44 mg/kg为最高,分别以西双版纳中层0.21 g/kg和天童山中层0.52 mg/kg为最低,颗粒有机碳则以黄连山中层65.70 g/kg为最高,西双版纳高层6.57 g/kg为最低。非活性有机碳中,胡敏酸碳和胡敏素碳均以哀牢山的底层35.92 g/kg和98.37 g/kg为最高,富里酸碳和胡敏素碳均以西双版纳中层2.31 g/kg和5.16 g/kg为最低,富里酸碳最高和胡敏酸碳最低分别是黄连山中层34.12 g/kg和都江堰中层1.99 g/kg。团聚体...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寒温带、中温带有机碳含量
温带、北亚热带森林土壤总有机碳研究 3.1.2 中为暖温带、北亚热带 SOC 含量,其含量范围是 99.02-18.50 g/kg的高层和泰山的中层。雾灵山、泰山、天龙山和太白山各个层级间的 SO。4 大采样地在不同层级之间的有机碳含量趋于一致,除底层的泰山和太层间的 SOC 含量均呈现为天龙山>雾灵山>太白山>泰山。我们可以得出,凋落物和温润的雨热条件,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而温润的气候同样也活动强度和根际物质活性,使得分解有机物质速率渐渐攀升,这也是雾灵有机碳含量较低的原因[94]。
注:C、L、M、H 分别代表采样地底层、低层、中层和高层;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层次间差异显著。图 3.1.3 中亚热带有机碳含量Fig.3.1.3 Middle subtropic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3.1.4 南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土壤总有机碳研究图 3.1.4 中为南亚热带、热带 SOC 含量,其含量范围是 162.8-9.68 g/kg,分别是哀牢山的底层和西双版纳的中层。清源、哀牢山、黄连山和西双版纳各个层级间的 SOC 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哀牢山各层级间的 SOC 含量按海拔由低到高依次递减,黄连山则呈现现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余二者的 SOC 含量均呈现波浪式。黄连山除中层显著高于清源外,各层级之间含量差异不大,各层级的均值分别为 95.21 g/kg 和 76.15 g/kg,差异的来源可能是清源中层的灌木丛所能提供的凋落物及微生态环境远远不如黄连山中层。而处在云南森林茂盛的哀牢山具备了高有机质的全部条件:良好的雨热条件使得大量的阔叶掉落物更易腐解;倚靠山体所带来的矿质态元素,使得 SOC 的矿化速度放慢到最低;恰如其分的季风条件使得微生态环境足够优越,得以面对恶劣环境的冲击和母质所带来先天的不足[97]。与其相反,西双版纳地区则是由于其红土母质及其理化性状,无法固持养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白山两种森林类型土壤颗粒有机碳和黑碳分布特征[J]. 孙金兵,高菲,宋金凤,崔晓阳. 林业科学研究. 2017(02)
[2]西双版纳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J]. 徐佳晶,邵鹏帅,张教林,白震,赵匠,陈智文,解宏图. 土壤通报. 2017(01)
[3]土壤胶结物质分布特征及其对黄土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王子龙,胡斐南,赵勇钢,谭文峰,赵世伟,黄菁华,张耀方,杜璨,尚应妮.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5)
[4]中国四大林区固碳效率:测算、驱动因素及收敛性[J]. 薛龙飞,罗小锋,吴贤荣. 自然资源学报. 2016(08)
[5]大兴安岭北部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特征研究[J]. 田舒怡,满秀玲. 土壤通报. 2016(04)
[6]土地利用变化对漳江口红树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 陈志杰,韩士杰,张军辉. 生态学杂志. 2016(09)
[7]太白山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李丹维,王紫泉,田海霞,和文祥,耿增超. 土壤学报. 2017(01)
[8]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on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Along Elevation Gradients o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Northeast China[J]. WANG Dan,HE Nianpeng,WANG Qing,L Yuliang,WANG Qiufeng,XU Zhiwei,ZHU Jianxing. Pedosphere. 2016(03)
[9]中国东部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纬度格局及其影响因子[J]. 王春燕,何念鹏,吕瑜良. 生态学报. 2016(11)
[10]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及与养分相关性研究[J]. 于诗卓,郭建斌,赵秀海,龚艳宾.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03)
博士论文
[1]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崔鸿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
[2]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 郑红.东北林业大学 2014
[3]长白山植被垂直带地形控制机制研究[D]. 郭聃.东北师范大学 2014
[4]山西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碳特征对林分密度调控响应的研究[D]. 程小琴.北京林业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秦岭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分布特征[D]. 王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温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初步研究[D]. 赵山山.东北林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14329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寒温带、中温带有机碳含量
温带、北亚热带森林土壤总有机碳研究 3.1.2 中为暖温带、北亚热带 SOC 含量,其含量范围是 99.02-18.50 g/kg的高层和泰山的中层。雾灵山、泰山、天龙山和太白山各个层级间的 SO。4 大采样地在不同层级之间的有机碳含量趋于一致,除底层的泰山和太层间的 SOC 含量均呈现为天龙山>雾灵山>太白山>泰山。我们可以得出,凋落物和温润的雨热条件,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而温润的气候同样也活动强度和根际物质活性,使得分解有机物质速率渐渐攀升,这也是雾灵有机碳含量较低的原因[94]。
注:C、L、M、H 分别代表采样地底层、低层、中层和高层;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层次间差异显著。图 3.1.3 中亚热带有机碳含量Fig.3.1.3 Middle subtropic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3.1.4 南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土壤总有机碳研究图 3.1.4 中为南亚热带、热带 SOC 含量,其含量范围是 162.8-9.68 g/kg,分别是哀牢山的底层和西双版纳的中层。清源、哀牢山、黄连山和西双版纳各个层级间的 SOC 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哀牢山各层级间的 SOC 含量按海拔由低到高依次递减,黄连山则呈现现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余二者的 SOC 含量均呈现波浪式。黄连山除中层显著高于清源外,各层级之间含量差异不大,各层级的均值分别为 95.21 g/kg 和 76.15 g/kg,差异的来源可能是清源中层的灌木丛所能提供的凋落物及微生态环境远远不如黄连山中层。而处在云南森林茂盛的哀牢山具备了高有机质的全部条件:良好的雨热条件使得大量的阔叶掉落物更易腐解;倚靠山体所带来的矿质态元素,使得 SOC 的矿化速度放慢到最低;恰如其分的季风条件使得微生态环境足够优越,得以面对恶劣环境的冲击和母质所带来先天的不足[97]。与其相反,西双版纳地区则是由于其红土母质及其理化性状,无法固持养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白山两种森林类型土壤颗粒有机碳和黑碳分布特征[J]. 孙金兵,高菲,宋金凤,崔晓阳. 林业科学研究. 2017(02)
[2]西双版纳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J]. 徐佳晶,邵鹏帅,张教林,白震,赵匠,陈智文,解宏图. 土壤通报. 2017(01)
[3]土壤胶结物质分布特征及其对黄土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王子龙,胡斐南,赵勇钢,谭文峰,赵世伟,黄菁华,张耀方,杜璨,尚应妮.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5)
[4]中国四大林区固碳效率:测算、驱动因素及收敛性[J]. 薛龙飞,罗小锋,吴贤荣. 自然资源学报. 2016(08)
[5]大兴安岭北部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特征研究[J]. 田舒怡,满秀玲. 土壤通报. 2016(04)
[6]土地利用变化对漳江口红树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 陈志杰,韩士杰,张军辉. 生态学杂志. 2016(09)
[7]太白山不同海拔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李丹维,王紫泉,田海霞,和文祥,耿增超. 土壤学报. 2017(01)
[8]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on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Along Elevation Gradients o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Northeast China[J]. WANG Dan,HE Nianpeng,WANG Qing,L Yuliang,WANG Qiufeng,XU Zhiwei,ZHU Jianxing. Pedosphere. 2016(03)
[9]中国东部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纬度格局及其影响因子[J]. 王春燕,何念鹏,吕瑜良. 生态学报. 2016(11)
[10]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及与养分相关性研究[J]. 于诗卓,郭建斌,赵秀海,龚艳宾.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03)
博士论文
[1]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崔鸿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
[2]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 郑红.东北林业大学 2014
[3]长白山植被垂直带地形控制机制研究[D]. 郭聃.东北师范大学 2014
[4]山西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碳特征对林分密度调控响应的研究[D]. 程小琴.北京林业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秦岭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分布特征[D]. 王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温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初步研究[D]. 赵山山.东北林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14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1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