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中国西南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0 23:46
  为了中国西南地区农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本研究根据2004-2013年相关农田生产投入以及主要农作物产量估算和分析了西南地区5个省市自治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和碳吸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农田碳吸收总量、碳吸收强度明显高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但与2004年相比,2013年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的增幅分别是碳吸收总量、碳吸收强度增幅的2.4倍和7.7倍。西南地区农田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基本上逐年增加,而碳吸收总量和碳吸收强度总体呈增长趋势,波动较大。西南地区农田碳排放量最多的农田生产投入是化肥,碳吸收量最多的农作物是水稻。西南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农田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碳吸收量、碳吸收强度都有明显的差异,2013年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从高到低均是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和西藏,2013年碳排放强度和碳吸收强度从高到低均是西藏、云南、四川、重庆和贵州。 

【文章来源】:江苏农业学报. 2016,32(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中国西南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差异研究


-2013年西南各省市自治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Fig.1Amountsandintensityofcarbonemissionofthefarmlandecosystemsin2004-2013intheSouthwesternprovinces

碳吸收,农田生态系统,自治区,强度


24.253.6120092527.08679.031882.90356.72204.45132.7677.99564.48115.91868.99508.327918.633.5520102504.59606.811999.48286.37200.84141.3780.34523.05118.85858.71542.487862.893.4720112423.79696.331847.35333.69207.47176.9180.98614.77121.14918.84572.387993.653.4620122494.86683.742051.41338.77216.48162.1786.20644.40133.551010.28614.098435.953.5720132495.52652.042105.39342.67226.34188.6087.90652.77129.261068.05652.818601.353.57图22004-2013年西南各省市自治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和碳吸收强度Fig.2Amountsandintensityofcarbonabsorptionofthefarmlandecosystemsin2004-2013intheSouthwesternprovinces从区域上来看,西南各省市自治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和碳吸收强度有明显的差异(图2)。2004-2013年,贵州农田主要农作物碳吸收量呈下降趋势,其余省市自治区都呈上升趋势,且西藏主要农作物碳吸收量上升趋势较平稳。在西南地区里,碳吸收量最多的是四川,其农田碳吸收量从2004年的3134.34×104t增加到2013年的3520.20×104t,增幅为12%;其次是云南、贵州和重庆,2013年农田碳吸收量分别为2822.21×104t、1114.69×104t和1031.90×104t,比2004年分别增加了29%、-3%和6%;碳吸收量最少的是西藏,其农田碳吸收量从2004年的105.75×104t增加到2013年的112.35×104t,增幅为6%。贵州农田碳吸收量减少的根本原因是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和耕地面积减少,使2013年水稻、小麦、玉米和豆类产量之和比2004年减少了191.60×104t。2004-2013年,贵州农田碳吸收强度呈下降趋势,重庆、四川、云南和西藏农田碳吸收强度

碳排放强度,碳排放量,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


146.1857.7167.9237.47890.990.402006486.95116.38146.7960.3466.6235.59912.670.442007508.22120.96148.8862.9664.4335.72941.170.452008525.06133.26155.6468.4566.4537.07985.930.452009538.96140.99160.1269.0072.3238.161019.550.462010551.32141.67165.1170.6579.3038.881046.930.462011578.71152.61169.8771.9887.1839.741100.090.482012593.26162.79162.0274.2593.4740.721126.510.482013599.88168.94163.0372.8498.9241.611145.220.48图12004-2013年西南各省市自治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Fig.1Amountsandintensityofcarbonemissionofthefarmlandecosystemsin2004-2013intheSouthwesternprovinces2.2西南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的时空差异西南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呈增长趋势,2004年碳吸收总量为7536.04×104t,2013年碳吸收总量为8601.35×104t,增幅为14%;碳吸收强度总体呈增长趋势,从2004年的3.47t/hm2增加到2013年的3.57t/hm2,增幅为3%(表4)。由表4可知,除水稻、小麦和其他粮食作物的碳吸收量呈下降趋势外,其余主要农作物的碳吸收量都呈增长趋势。在西南地区农田碳吸收总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农作物是水稻,其碳吸收量占比从2004年的34%减少到2013年的29%,其次是玉米和甘蔗,它们的碳吸收量占比从2004年的21%、11%增加到2013年的24%、12%。林秀群等:中国西南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差异研究109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张掖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分布特征[J]. 师银芳,赵军.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4)
[2]武安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研究[J]. 罗广芳,张建军,饶永恒,黄卉.  河南农业科学. 2015(05)
[3]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碳汇地面监测系统的设计[J]. 方阳阳,王凤杰,兰鹏.  山东农业科学. 2015(01)
[4]福建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李艳春,王成己,叶菁,王义祥,黄毅斌.  福建农业学报. 2014(11)
[5]基于碳足迹的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差异[J]. 张婷,蔡海生,张学玲.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06)
[6]重庆市农田系统碳源/汇特征及碳足迹分析[J]. 周陶,高明,谢德体,魏朝富.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7]皖江城市带农作物碳储量动态变化研究[J]. 谷家川,查良松.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12)
[8]河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袁再健,张京京,付亚男.  水土保持通报. 2012(06)
[9]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案例[J]. 韩召迎,孟亚利,徐娇,吴悠,周治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05)
[10]贵州主要作物固碳现状和潜力估算[J]. 肖厚军,秦松,何佳芳,范成五.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2(02)



本文编号:3533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33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b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