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土壤细菌群落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2-11 21:26
氮肥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过量的氮肥施用带来作物产量提高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还会对土壤环境、大气环境造成影响。玉米/大豆套作能使土壤养分资源高效吸收利用,土壤氮素循环得到改善,显著提高玉米、大豆的氮肥利用率。本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的方法,主因素为种植模式,副因素为施氮量,研究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减少氮肥的施用是否能够保障玉米套作系统的的总产量,以及植株吸氮量的变化特征,减量施氮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模式及施氮量对作物产量以及植株吸氮量的影响套作玉米(IM)产量比单作玉米(MM)产量高4.65%,套作玉米产量以常量施氮(CN)最高。套作大豆产量比单作大豆高15.92%。套作大豆下常量施氮和减量施氮(RN)分别比不施氮(NN)高46.23%和24.97%。与玉米单作相比,套作玉米的玉米茎叶吸氮量在两年间平均提高了22.59%,籽粒吸氮量增加了1.78%。各施氮水平下,MM下玉米茎叶吸氮量以CN为最高,IM下玉米的茎叶、籽粒吸氮量均为减量施氮>常量施氮>不...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2 不同种植模式示意图Fig. 2 Diagram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玉米大豆使用的氮磷钾肥分别为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玉米氮肥种时每公顷2 公斤底肥,剩余的尿素在大喇叭口期播种大豆时施玉米的追肥;大豆氮肥在播种时一次大豆底肥(表 2)。套作(IMS)在距玉米 25cm 的距离处开沟施肥。单作施肥间穴施。玉米每公顷施用 105 公斤 P2O5和 112.5 公斤 K2O,大豆每公顷分别施用斤 P2O5和 52.5 公斤 K2O 。2016 年 4 月 1 日播种玉米,7 月 29 日收获玉米;2016 月 15 日播种大豆,11 月 2 日收获大豆。2017 年 4 月 8 日播种玉米,8 月 4 日收获;2017 年 6 月 10 日播种大豆,10 月 29 日收获大豆。表 2 不同种植模式的氮肥施用量Table 2 N fertilization rates of different N application treatments and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kg hm 种植模式 施氮处理 施氮总量 底肥 追肥Planting patternN application(kg×hm-2)Total N application Base fertilizer Top fertilizer不施氮
图 3 玉米土壤细菌测序量的稀释性曲线Fig.3 Rarefaction curve of bacterium of maize soil 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米根际土壤样品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如表15所示(在97%相似水平上)。样品的生物分类单元OTUs为2939-3042,这7个处理的样品覆盖率均达到9),表明这7个处理的土壤样本绝大多数的细菌都被检测出来,ace指数为35数为3533-3722,2017年玉米土壤的Shannon指数为6.96-7.05,Simpso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期定位施氮对套作大豆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J]. 付智丹,杜青,陈平,庞婷,叶晓翠,杨文钰,雍太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04)
[2]施氮量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付智丹,周丽,陈平,杜青,庞婷,杨文钰,雍太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10)
[3]大豆连作条件下施肥对东北黑土细菌群落的影响[J]. 高圣超,关大伟,马鸣超,张伟,李俊,沈德龙. 中国农业科学. 2017(07)
[4]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氮素吸收及土壤氨氧化与反硝化细菌多样性的影响[J]. 周丽,付智丹,杜青,陈平,杨文钰,雍太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17(06)
[5]不同施氮水平下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研究[J]. 郭魏,齐学斌,李平,李中阳,周媛,肖亚涛.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1)
[6]施氮量对夏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及氮含量的影响[J]. 梁国鹏,Houssou A.Albert,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高丽丽,李景,王碧胜,李生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6)
[7]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小麦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邢鹏飞,武晓森,高圣超,李洪杰,赵同凯,周晓琳,沈德龙,孙军德. 微生物学杂志. 2016(01)
[8]土壤酶在农业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边雪廉,赵文磊,岳中辉,王慧一,焦浩,隋海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16(04)
[9]栽培模式及施肥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J]. 毛璐,宋春,徐敏,雍太文,王小春,杨文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12)
[10]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2O排放的影响[J]. 唐艺玲,管奥湄,周贤玉,赖叶宁,王建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12)
博士论文
[1]菜地土壤温室气体氧化亚氮排放及其控制研究[D]. 邱炜红.华中农业大学 2011
[2]“麦/玉/豆”套作体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根际微生态效应研究[D]. 雍太文.四川农业大学 2009
[3]旱作水稻/花生间作系统的氮素供应特征及产量优势[D]. 褚贵新.南京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不同农作措施对旱地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高琳.安徽农业大学 2016
[2]豆类与非豆类作物生长对土壤呼吸和土壤N2O排放的影响[D]. 闫静静.湖北大学 2011
[3]免耕与常规耕作下旱田CH4、N2O和CO2排放比较研究[D]. 隋延婷.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35429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2 不同种植模式示意图Fig. 2 Diagram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玉米大豆使用的氮磷钾肥分别为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玉米氮肥种时每公顷2 公斤底肥,剩余的尿素在大喇叭口期播种大豆时施玉米的追肥;大豆氮肥在播种时一次大豆底肥(表 2)。套作(IMS)在距玉米 25cm 的距离处开沟施肥。单作施肥间穴施。玉米每公顷施用 105 公斤 P2O5和 112.5 公斤 K2O,大豆每公顷分别施用斤 P2O5和 52.5 公斤 K2O 。2016 年 4 月 1 日播种玉米,7 月 29 日收获玉米;2016 月 15 日播种大豆,11 月 2 日收获大豆。2017 年 4 月 8 日播种玉米,8 月 4 日收获;2017 年 6 月 10 日播种大豆,10 月 29 日收获大豆。表 2 不同种植模式的氮肥施用量Table 2 N fertilization rates of different N application treatments and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kg hm 种植模式 施氮处理 施氮总量 底肥 追肥Planting patternN application(kg×hm-2)Total N application Base fertilizer Top fertilizer不施氮
图 3 玉米土壤细菌测序量的稀释性曲线Fig.3 Rarefaction curve of bacterium of maize soil 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米根际土壤样品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如表15所示(在97%相似水平上)。样品的生物分类单元OTUs为2939-3042,这7个处理的样品覆盖率均达到9),表明这7个处理的土壤样本绝大多数的细菌都被检测出来,ace指数为35数为3533-3722,2017年玉米土壤的Shannon指数为6.96-7.05,Simpso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期定位施氮对套作大豆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J]. 付智丹,杜青,陈平,庞婷,叶晓翠,杨文钰,雍太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04)
[2]施氮量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付智丹,周丽,陈平,杜青,庞婷,杨文钰,雍太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10)
[3]大豆连作条件下施肥对东北黑土细菌群落的影响[J]. 高圣超,关大伟,马鸣超,张伟,李俊,沈德龙. 中国农业科学. 2017(07)
[4]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氮素吸收及土壤氨氧化与反硝化细菌多样性的影响[J]. 周丽,付智丹,杜青,陈平,杨文钰,雍太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17(06)
[5]不同施氮水平下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研究[J]. 郭魏,齐学斌,李平,李中阳,周媛,肖亚涛.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1)
[6]施氮量对夏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及氮含量的影响[J]. 梁国鹏,Houssou A.Albert,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高丽丽,李景,王碧胜,李生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6)
[7]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小麦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邢鹏飞,武晓森,高圣超,李洪杰,赵同凯,周晓琳,沈德龙,孙军德. 微生物学杂志. 2016(01)
[8]土壤酶在农业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边雪廉,赵文磊,岳中辉,王慧一,焦浩,隋海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16(04)
[9]栽培模式及施肥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J]. 毛璐,宋春,徐敏,雍太文,王小春,杨文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12)
[10]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2O排放的影响[J]. 唐艺玲,管奥湄,周贤玉,赖叶宁,王建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12)
博士论文
[1]菜地土壤温室气体氧化亚氮排放及其控制研究[D]. 邱炜红.华中农业大学 2011
[2]“麦/玉/豆”套作体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根际微生态效应研究[D]. 雍太文.四川农业大学 2009
[3]旱作水稻/花生间作系统的氮素供应特征及产量优势[D]. 褚贵新.南京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不同农作措施对旱地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高琳.安徽农业大学 2016
[2]豆类与非豆类作物生长对土壤呼吸和土壤N2O排放的影响[D]. 闫静静.湖北大学 2011
[3]免耕与常规耕作下旱田CH4、N2O和CO2排放比较研究[D]. 隋延婷.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35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35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