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间伐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2-18 22:42
  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土壤总有机碳中所占比例很小,具有不稳定性、易移动、易矿化、易氧化和易分解等特点,对维持土壤碳库平衡有重要意义,是评价土壤肥力与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设置4种间伐强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及5种活性有机碳含量,比较分析间伐对其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显示,14%和28%间伐强度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重度间伐对各指标含量影响不同.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分别为6.50%-16.78%、1.43%-3.46%、14.00%-20.91%、0.98%-1.98%、0.65%-0.90%.间伐降低了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提高了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本研究表明间伐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与间伐强度有关,其中28%中度间伐对其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适度间伐可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加快活性有机碳各组分间的周转,因此可加强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改善土壤肥力与质量,促进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图1表3参... 

【文章来源】: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26(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样品采集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间伐强度土壤温度、含水率及pH
    2.2 不同间伐强度土壤总有机碳(tot a l o r g a ni c carbon,TOC)的含量
    2.3 不同间伐强度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
        2.3.1 土壤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
        2.3.2 土壤轻组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含量
        2.3.3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carbon,ROC)含量
        2.3.4 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含量
        2.3.5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
    2.4 不同间伐强度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分配比例
3 讨论
    3.1 间伐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2 间伐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3.3 间伐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分配比例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张文雯,韩海荣,程小琴,商添雄,吴然.  应用生态学报. 2019(10)
[2]黄土高原4种典型植被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土壤碳库的影响[J]. 闫丽娟,李广,吴江琪,马维伟,王海燕.  生态学报. 2019(15)
[3]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对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李光敏,陈伏生,徐志文,刘娟,张扬,谌青,万松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4]大兴安岭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动态特征[J]. 李书杨,满秀玲,魏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8(12)
[5]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 郭岳,张仲胜,宋晓林.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7(04)
[6]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J]. 孙国龙,李文博,黄选瑞,张志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7(06)
[7]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翟凯燕,马婷瑶,金雪梅,袁在翔,陈斌,关庆伟.  生态学杂志. 2017(03)
[8]间伐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和氮含量的影响[J]. 林达,DAO Ngoc Chuong,洪森先,田野,方升佐.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6(04)
[9]不同植被群落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J]. 曾天慧,胡海波,张勇,卢雪萍.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3)
[10]间伐对松栎混交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窦艳星,侯琳,马红红,张硕新,田瑞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05)

硕士论文
[1]间伐对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D]. 窦艳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采伐及伐后土地利用对东北温带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D]. 李云红.东北林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43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43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a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