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稻生产的碳排放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户生产投入和规模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2-01-03 07:46
基于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农户的实地调研,运用投入产出法和生命周期法,对水稻生产的碳排放进行探究,并借助影响因素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农户水稻生产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农户生产1 hm2水稻的碳排放约为5 110.92 kgCe,从水稻碳排放结构特征来看,水稻生产中甲烷排放的比重较大,包括农用能源(煤炭、柴油、电力)及工业投入品(化肥、农药等)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是水稻温室气体重要的来源;②家庭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并不会减少水稻单位产量的碳排放;③种植规模对水稻单位产量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为负,且种植规模效益地区差异明显。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2014,42(13)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碳排放测算及分析
1.1农业碳排放的涵义
1.2碳排放计算方法
1.3碳排放参数选择
1.4数据来源
1.5水稻生产碳排放结果分析
2水稻生产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2.1模型与变量
2.1.1户主特征变量。
2.1.2家庭特征变量。
2.1.3农业经营变量。
2.1.4地域变量。
2.2样本描述
2.3模型估计结果
3结论与政策建议
3.1结论
3.2政策建议
3.2.1提倡适度规模种植。
3.2.2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3.2.3加强对农民低碳技术的培训,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培养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J]. 闵继胜,胡浩.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07)
[2]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 李波,张俊飚,李海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12)
[3]农业碳足迹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黄祖辉,米松华. 农业经济问题. 2011(11)
[4]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研究[J]. 史磊刚,陈阜,孔凡磊,范士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9)
[5]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 许庆,尹荣梁,章辉. 经济研究. 2011(03)
[6]农业低碳发展投入政策:有效性和创新路径[J]. 马培衢. 生态经济. 2011(02)
[7]中国煤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系数计量[J]. 夏德建,任玉珑,史乐峰. 统计研究. 2010(08)
[8]低碳农业:潜力巨大的低碳经济领域[J]. 杜受祜. 农村经济. 2010(04)
[9]中国农田施用化学氮肥的固碳潜力及其有效性评价[J]. 逯非,王效科,韩冰,欧阳志云,段晓男,郑华.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0)
[10]农业科研投资的总量分析[J]. 黄季焜,胡瑞法,方向东.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1998(03)
本文编号:3565882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2014,42(13)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碳排放测算及分析
1.1农业碳排放的涵义
1.2碳排放计算方法
1.3碳排放参数选择
1.4数据来源
1.5水稻生产碳排放结果分析
2水稻生产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2.1模型与变量
2.1.1户主特征变量。
2.1.2家庭特征变量。
2.1.3农业经营变量。
2.1.4地域变量。
2.2样本描述
2.3模型估计结果
3结论与政策建议
3.1结论
3.2政策建议
3.2.1提倡适度规模种植。
3.2.2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3.2.3加强对农民低碳技术的培训,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培养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J]. 闵继胜,胡浩.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07)
[2]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 李波,张俊飚,李海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12)
[3]农业碳足迹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黄祖辉,米松华. 农业经济问题. 2011(11)
[4]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研究[J]. 史磊刚,陈阜,孔凡磊,范士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9)
[5]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 许庆,尹荣梁,章辉. 经济研究. 2011(03)
[6]农业低碳发展投入政策:有效性和创新路径[J]. 马培衢. 生态经济. 2011(02)
[7]中国煤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系数计量[J]. 夏德建,任玉珑,史乐峰. 统计研究. 2010(08)
[8]低碳农业:潜力巨大的低碳经济领域[J]. 杜受祜. 农村经济. 2010(04)
[9]中国农田施用化学氮肥的固碳潜力及其有效性评价[J]. 逯非,王效科,韩冰,欧阳志云,段晓男,郑华.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0)
[10]农业科研投资的总量分析[J]. 黄季焜,胡瑞法,方向东.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1998(03)
本文编号:3565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6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