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壤肥力及其关键要素空间变异与尺度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4 22:56
本文以北京为研究区域,通过引入粗糙集理论,探讨了土壤肥力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并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了土壤综合肥力及有机碳(SOC)的空间变异规律和驱动因素,初步探讨了SOC的空间变异随采样密度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壤肥力评价和养分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粗糙集在土壤肥力评价中的赋权步骤为数据的离散化、土壤肥力综合等级的初步确定、属性值约简、等价类划分、属性重要度的计算和指标权重计算等。通过实例产量数据验证,特尔斐法权重的评价结果与产量显著线性相关,R2为0.77,均方根误差(RMSE)为1.25thm-2;而粗糙集理论权重的评价结果与产量也显著线性相关,R2达0.83,RMSE为1.09thm-2,RMSE相对精度提高值达12.80%。因此,粗糙集理论相对于特尔斐法确定的权重更为合理、准确。(2)在常规养分指标的基础上引入微量元素养分指标,采用粗糙集理论赋权法、隶属度函数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北京延庆盆地土壤养分综合状况及其空间变异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壤常规养分和微量元素养分的肥力贡献率分别为0.66和0.34。菜地土壤单一有效微量元素指标...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获取
2.3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章 土壤肥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研究
3.1 基本思路
3.2 实例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延庆盆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北京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时空变异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北京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对采样密度的响应初步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耕地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空间变异性对粒度的响应研究[J]. 陈涛,常庆瑞,刘钊,赵业婷,刘京. 农业机械学报. 2013(10)
[2]县域土壤质量数字制图方法比较[J]. 张世文,张立平,叶回春,胡友彪,黄元仿. 农业工程学报. 2013(15)
[3]多嵌套空间尺度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研究[J]. 王圣伟,冯娟,刘刚,张天蛟. 农业机械学报. 2013(06)
[4]多时空尺度的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的建立[J]. 张世文,叶回春,胡友彪,黄元仿.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7)
[5]复杂景观区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的尺度效应[J]. 巫振富,赵彦锋,齐力,陈杰. 土壤学报. 2013(02)
[6]东北地区旱地土壤全氮空间变异性对幅度拓展的响应[J]. 王丹丹,岳书平,林芬芳,史学正,于东升. 土壤学报. 2012(04)
[7]上海城市样带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及污染评价[J]. 柳云龙,章立佳,韩晓非,庄腾飞,施振香,卢小遮. 环境科学. 2012(02)
[8]基于粗糙集的土壤肥力组合评价研究[J]. 宋苏苏,黄林,陈勇. 农机化研究. 2011(12)
[9]基于神经网络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 刘东海,梁国庆,周卫,王秀斌,夏文建.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05)
[10]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J]. 陈朝,吕昌河,范兰,武红. 生态学报. 2011(18)
本文编号:3589376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获取
2.3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章 土壤肥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研究
3.1 基本思路
3.2 实例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延庆盆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北京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时空变异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北京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对采样密度的响应初步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耕地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空间变异性对粒度的响应研究[J]. 陈涛,常庆瑞,刘钊,赵业婷,刘京. 农业机械学报. 2013(10)
[2]县域土壤质量数字制图方法比较[J]. 张世文,张立平,叶回春,胡友彪,黄元仿. 农业工程学报. 2013(15)
[3]多嵌套空间尺度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研究[J]. 王圣伟,冯娟,刘刚,张天蛟. 农业机械学报. 2013(06)
[4]多时空尺度的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的建立[J]. 张世文,叶回春,胡友彪,黄元仿.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7)
[5]复杂景观区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的尺度效应[J]. 巫振富,赵彦锋,齐力,陈杰. 土壤学报. 2013(02)
[6]东北地区旱地土壤全氮空间变异性对幅度拓展的响应[J]. 王丹丹,岳书平,林芬芳,史学正,于东升. 土壤学报. 2012(04)
[7]上海城市样带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及污染评价[J]. 柳云龙,章立佳,韩晓非,庄腾飞,施振香,卢小遮. 环境科学. 2012(02)
[8]基于粗糙集的土壤肥力组合评价研究[J]. 宋苏苏,黄林,陈勇. 农机化研究. 2011(12)
[9]基于神经网络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 刘东海,梁国庆,周卫,王秀斌,夏文建.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05)
[10]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J]. 陈朝,吕昌河,范兰,武红. 生态学报. 2011(18)
本文编号:3589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8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