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紫花苜蓿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植物内生菌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多种植物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植物内生菌通过分泌多种有益代谢物、与病原菌竞争生态位点和营养物质、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等不同机制帮助植物抵抗病害。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其营养丰富,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稀有氨基酸和可消化蛋白,并具有耐贫瘠、抗干旱等优良特性。本研究以紫花苜蓿内生细菌为实验材料,评价其生防效果和生防特性,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本研究从紫花苜蓿中分离出60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对峙实验筛选出6株对尖孢镰刀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根据16S r DNA序列分析、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实验初步鉴定菌株Y1和Y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43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Y22为河生肠杆菌(Enterobacter amnigenus)、G62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rgentinensis、G68为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2、紫花苜蓿内生细菌生防效果评价在平板对峙实验中,6株紫花苜蓿内生细菌能够不同程度地拮抗多种病原真菌;而且,6株菌株发酵液均能抑制尖孢镰刀菌菌丝及孢子正常生长,导致菌丝断裂、畸形,孢子数量明显减少;在盆栽实验中,经6株菌株处理的苜蓿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其中,菌株Y22防效最高,为53.97%。3、紫花苜蓿内生细菌生物学特性分析本研究评价了6株紫花苜蓿内生细菌产嗜铁素能力、产HCN能力、几丁质酶活力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6株菌株均能产生嗜铁素和几丁质酶,菌株Y22合成嗜铁素能力最强,其相对含量为0.521,菌株G62几丁质酶活力最高,其值为0.355 IU/m L。除菌株G62外,其余菌株均能产生HCN,其中菌株G43产HCN能力最强。菌株Y1和Y5能产生羧甲基纤维素酶,其酶活力值分别为0.486 IU/m L和0.360 IU/m L。
【关键词】:紫花苜蓿 苜蓿根腐病 内生菌 生物防治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435.4;S476.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9-10
- 1.2 植物内生菌的防病机制10-13
- 1.3 苜蓿根腐病的危害及防治13-14
- 1.4 植物内生菌在防治病害中的作用14-15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5-17
- 第2章 苜蓿内生菌的分离及鉴定17-25
- 2.1 引言17
- 2.2 材料和方法17-19
- 2.2.1 材料17
- 2.2.2 方法17-19
- 2.3 结果和分析19-24
- 2.3.1 苜蓿内生菌的分离筛选与形态观察19-20
- 2.3.2 苜蓿内生菌的生理生化鉴定20-21
- 2.3.3 苜蓿内生菌的 16S r DNA序列分析21-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苜蓿内生菌生防效果的评价25-33
- 3.1 引言25
- 3.2 材料和方法25-27
- 3.2.1 材料25-26
- 3.2.2 方法26-27
- 3.3 结果和分析27-32
- 3.3.1 平板对峙实验27-28
- 3.3.2 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菌丝及孢子生长的抑制作用28-30
- 3.3.3 分离菌株防治苜蓿根腐病的盆栽实验30-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第4章 苜蓿内生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33-41
- 4.1 引言33
- 4.2 材料和方法33-36
- 4.2.1 材料33-35
- 4.2.2 方法35-36
- 4.3 结果和分析36-40
- 4.3.1 分离菌株嗜铁素合成能力的测定36-37
- 4.3.2 分离菌株产HCN能力的测定37-38
- 4.3.3 分离菌株几丁质酶活力测定38-39
- 4.3.4 分离菌株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测定39-40
- 4.4 本章小结40-41
- 第5章 讨论41-43
- 5.1 苜蓿内生菌的分离鉴定41
- 5.2 苜蓿内生菌的生防效果41-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49-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观;奚家勤;薛超群;王广山;金立锋;魏春阳;周汉平;梁太波;;烟草内生菌研究概况及其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07期
2 孟凡佳;孟宪文;吴春艳;;浅析植物内生菌的发展[J];科技资讯;2014年01期
3 元超;郭玉华;李刚;吴长生;李铭;王海英;赵遵田;;地衣内生菌Elaphocordyceps sp.的代谢产物[J];微生物学通报;2014年05期
4 戴传超,余伯阳,赵玉婷,杨启银,蒋继宏;大戟内生菌的抑菌活性及其与宿主相关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7期
5 刘丽娟;郝芳芳;;白鲜内生菌分离与培养[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6 杨本寿;苗翠苹;张建华;姜国银;杨德;虞泓;;飞龙斩血内生菌种群分布及抑菌活性检测[J];微生物学报;2014年03期
7 李琦;孙广宇;;沙棘内生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10期
8 王红庆;;产红色素果蔬内生菌菌种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9 赵春杰;李国银;吕耀龙;李云飞;;黄芪内生菌抑菌活性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年12期
10 马峗;索菲娅;王傲立;黄罗冬;叶星;张琳;李萍;龚健;;一株阿尔泰虫草内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J];生物技术;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晓婧;王琦;;冬枣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A];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文华;李乐;吴云锋;;泽漆内生菌的分离及其抗病毒活性测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育菁;陈璐;蓝江林;苏明星;刘波;;茶叶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功能初探[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方新;;番茄内生菌的筛选极其生防功能初步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朱育菁;陈璐;蓝江林;苏明星;刘波;;茶叶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功能初探[A];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曾庆桂;杨泽良;曹理想;谭红铭;周世宁;;抗病性内生菌接种香蕉组培苗对内生菌群和生长的影响[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刘士平;曹亚男;涂璇;郭金玲;胡为民;;金银花内生菌生防作用及绿原酸类似物的筛选[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8 李昆太;彭卫福;周佳;黄林;程新;;一株产紫杉醇的南方红豆杉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田小曼;吴云锋;;青蒿内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罗兰;毛蓥荥;刘俊彦;宋永春;谭仁祥;;内生菌代谢产物对大鼠离体主动脉的舒张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胡兆珀;内生菌技术孕育出优质高产水稻[N];科技日报;2006年
2 阎新华 过国忠;全程公证下的水稻播种[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豪;侧柏内生菌抑菌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宇;海带内生菌DNN7蛋白的分离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5年
3 赵智灵;人参内生菌多样性及其可利用菌株的筛选[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明;白茅内生菌C.globosum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5 张海龙;产黄酮银杏内生菌的分离、鉴定与发酵条件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张丹;紫花苜蓿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7 张鑫;苔藓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代谢产物作用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年
8 刘静;浙江省清凉峰地衣内生菌的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田小曼;青蒿内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周旋旋;枫杨内生菌抑菌与促生作用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紫花苜蓿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