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与施肥措施对渭北旱塬土壤养分性状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22 11:05
渭北旱塬地处黄土高原南部,黑垆土为主要耕作土壤,粮食作物以冬小麦和春玉米为主,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存在着降雨短缺及季节分布不均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冬小麦和春玉米的生长及产量。耕作对这一地区土壤肥力、蓄水保墒等都有重要影响,采取何种耕作和轮作系统以更好的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作物产量,受到普遍关注。为此,本文在渭北旱塬长期不同耕作定位试验站,研究了在3种施肥水平下(平衡施肥、低肥、常规施肥),6种耕作方式(连年免耕(NN)、连年深松(SS)、连年翻耕(CC)、免耕/深松(NS)、深松/翻耕(SC)、翻耕/免耕(CN))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氮磷钾养分以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从而为渭北旱塬小麦生产筛选出适宜的耕作和施肥方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3种施肥水平下,0?5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平衡施肥条件下最高,比低肥增加10.04?13.33%,其中以20?35 cm土层增加最多;土壤有机碳储量在平衡施肥下最高,常规施肥次之,低肥处理最小。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有显著影响,在0?10 cm土层,保护性耕作处理比翻耕(CC)处理土壤有机碳高3.46?42.38%,轮耕(NS、SC、CN)、...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及发展
1.2.1 国外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1.2.2 国内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1.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
1.4 不同耕作对土壤磷、钾含量的影响
1.5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6 研究内容
1.6.1 施肥与保护性轮耕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1.6.2 施肥与保护性轮耕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
1.6.3 施肥与保护性轮耕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的影响
1.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施肥处理
2.2.2 耕作处理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土壤样品采集和土壤养分的测定
2.3.2 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第三章 不同施肥与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含量的影响
3.1 不同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1.1 不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1.2 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1.3 施肥与耕作对有机碳的交互作用
3.1.4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分层比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3.2.1 不同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3.2.2 不同耕作措施对0?5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3.3.1 不同耕作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施肥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施肥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3.5 施肥与耕作对氮素的交互作用
3.3.6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全氮分层比的影响
3.4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全氮储量的影响
3.5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施肥与耕作措施对土壤磷、钾养分的影响
4.1 不同施肥与耕作措施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4.1.1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1.2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1.3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1.4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1.5 施肥与耕作对磷素的交互作用
4.2 不同施肥与耕作措施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4.2.1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4.2.2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2.5 施肥与耕作对钾素的交互作用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施肥与耕作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及产量与养分间的关系
5.1 不同施肥与耕作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5.2 土壤肥力的的主成分分析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6.1.2 耕作措施对土壤磷、钾的影响
6.1.3 耕作措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与养分间的关系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耕作与施肥措施对江淮地区白土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吴萍萍,李录久,耿言安,姚文麒.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6)
[2]不同利用方式对江西省农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张晗,欧阳真程,赵小敏.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3)
[3]轮耕条件下土壤改良及春玉米增产增收效果研究[J]. 王平,陈娟,谢成俊,王国宇,温健,张丽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5)
[4]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区土壤碳氮储量与层化率的影响[J]. 崔思远,曹光乔,朱新开. 农业机械学报. 2018(11)
[5]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农田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J]. 贾凤梅,张淑花,魏雅冬.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5)
[6]长期施肥对塿土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杨旸,张树兰,杨学云. 土壤通报. 2018(02)
[7]施肥和地膜覆盖对黄土旱塬土壤理化性质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付威,樊军,胡雨彤,赵晶,郝明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5)
[8]长期免耕对不同土层土壤结构与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杨永辉,武继承,丁晋利,张洁梅,潘晓莹,何方. 农业机械学报. 2017(09)
[9]轮耕模式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农田土壤改良效应[J]. 于淑婷,赵亚丽,王育红,刘卫玲,孟战赢,穆心愿,程思贤,李潮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10]江西省耕地土壤碳氮比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江叶枫,郭熙,孙凯,饶磊,李婕,王澜珂,叶英聪,李伟峰. 环境科学. 2017(09)
博士论文
[1]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CO2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研究[D]. 时秀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
硕士论文
[1]长期施用氮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C、N、P的影响[D]. 蔡乾坤.南昌工程学院 2015
[2]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生物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D]. 郭海斌.河南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02082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及发展
1.2.1 国外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1.2.2 国内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1.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
1.4 不同耕作对土壤磷、钾含量的影响
1.5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6 研究内容
1.6.1 施肥与保护性轮耕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1.6.2 施肥与保护性轮耕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
1.6.3 施肥与保护性轮耕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的影响
1.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施肥处理
2.2.2 耕作处理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土壤样品采集和土壤养分的测定
2.3.2 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第三章 不同施肥与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含量的影响
3.1 不同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1.1 不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1.2 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1.3 施肥与耕作对有机碳的交互作用
3.1.4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分层比的影响
3.2 不同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3.2.1 不同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3.2.2 不同耕作措施对0?5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3.3 不同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3.3.1 不同耕作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施肥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施肥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3.5 施肥与耕作对氮素的交互作用
3.3.6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全氮分层比的影响
3.4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全氮储量的影响
3.5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施肥与耕作措施对土壤磷、钾养分的影响
4.1 不同施肥与耕作措施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4.1.1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1.2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1.3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1.4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1.5 施肥与耕作对磷素的交互作用
4.2 不同施肥与耕作措施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4.2.1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4.2.2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2.5 施肥与耕作对钾素的交互作用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施肥与耕作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及产量与养分间的关系
5.1 不同施肥与耕作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5.2 土壤肥力的的主成分分析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6.1.2 耕作措施对土壤磷、钾的影响
6.1.3 耕作措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与养分间的关系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耕作与施肥措施对江淮地区白土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吴萍萍,李录久,耿言安,姚文麒.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6)
[2]不同利用方式对江西省农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张晗,欧阳真程,赵小敏.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3)
[3]轮耕条件下土壤改良及春玉米增产增收效果研究[J]. 王平,陈娟,谢成俊,王国宇,温健,张丽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5)
[4]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区土壤碳氮储量与层化率的影响[J]. 崔思远,曹光乔,朱新开. 农业机械学报. 2018(11)
[5]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农田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J]. 贾凤梅,张淑花,魏雅冬.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5)
[6]长期施肥对塿土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杨旸,张树兰,杨学云. 土壤通报. 2018(02)
[7]施肥和地膜覆盖对黄土旱塬土壤理化性质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付威,樊军,胡雨彤,赵晶,郝明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5)
[8]长期免耕对不同土层土壤结构与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杨永辉,武继承,丁晋利,张洁梅,潘晓莹,何方. 农业机械学报. 2017(09)
[9]轮耕模式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农田土壤改良效应[J]. 于淑婷,赵亚丽,王育红,刘卫玲,孟战赢,穆心愿,程思贤,李潮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1)
[10]江西省耕地土壤碳氮比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江叶枫,郭熙,孙凯,饶磊,李婕,王澜珂,叶英聪,李伟峰. 环境科学. 2017(09)
博士论文
[1]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CO2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研究[D]. 时秀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
硕士论文
[1]长期施用氮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C、N、P的影响[D]. 蔡乾坤.南昌工程学院 2015
[2]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生物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D]. 郭海斌.河南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02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02082.html